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 匡常修,道教全真金山派高道。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80年代起为太清宫监院、青岛市道协和山东省道协负责人。于1993年1月18日羽化飞升。

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

匡常修道长

自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于1993 年1 月18日辞世飞升后,每想起与师相处的时日,总是令人不能忘怀……

七十年代末,经全真教木兰山道长李至义师推荐,前往崂山拜谒匡道长。匡师字和阳,道号觉圆子,山东胶县西关人。自幼习武, 28 岁出家,拜崂山白云洞修觉真人为师,是全真教金山派21 代弟子。自入道门随师精心研究道家经典及岐黄之术,同时习练道教武当玄门功夫。初见匡师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他老古稀已过,鹤发童颜;谈吐之际,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飘然欲仙,令人肃然起敬。在了解到我随至义师学习道学和武当武术后,匡师讲自己也是练武当功夫的。武当派功夫与道教联系很密切,不要一提到道教就简单地把它和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对待。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以说是我国的国教。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分不开。道学是博大精深的,其令凡夫俗子所不解的玄机哲理,以及对宇宙万物无所不包容的转化演变,从古至今曾引导世人不断地去探索追求。如对宇宙之奥秘、安邦兴国之理、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养生健身之法,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是值得人们研讨的一门学科。拿武当派功夫来讲,它的功理功法都是受道学影响的。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曲求直,不就是和《道德经》中所讲的“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有联系吗?孔老夫子也曾问道于老子,后来提出“非礼勿动”这句话。这对于武学来说都是先讲一个“德”字,要武德为先嘛。如果学练功夫之先立意不明,存好勇斗狠之心,为非作歹之意,不能做到非礼勿动,就不能专气至柔,也不能致虚极、守静笃。做不到这些,功夫就不会练好,也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也就是现代所讲的有了私心杂念,就练不好功。《道德经》首篇就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也可以理解为先立德。

听了匡师这番教诲,使人耳目一新。简短一席话就深入浅出地把道学、儒学、武学的内在联系阐明得如此通透,使我眼亮心明。

匡师也和人们所熟知的武术界老前辈万籁声先生一样,很讲实际。只要见面投机,谈不一会就要以身试技。当时匡师靠坐在红木太师椅上,让我近前试试招法。只见匡师右腿飞快而起,挂面脚呼呼生风望我面门合扫,紧接腿又收回复当胸即踹腿而出,其快无比;我还未醒过神来脚下已挨一记勾踢,当场跌坐地下。这一招三腿连环相扣,瞬间攻击上中下二路,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使人目不暇给,真乃飞腿也!原先也曾听说匡师有“飞腿”之称,这次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受,实在是“观耄耄之年能御众之形”的真实再现,使我叹服不已。匡师朗声而笑,连扶我起来边讲 : “我如果用劲使招,您可起不来啦 ! ”又道:“切磋技艺不无不可,但不能学外国人竞技场上那样狠心伤人。高深的功夫要讲究能擎得住劲,不能擎住劲就不能欲擒欲纵;就不能纵放自如,就会误伤好人。”后来我在匡师给我抄写的笔记本中曾看到一首诗,有两句就写道:“习艺较技也无妨,不学外国竞技场。”自此我步入匡师门下,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上山盘桓一些时日,聆听教诲,使我得益非浅。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况崂山早已是我国有名的仙山,海内外闻名的旅游圣地呢。自匡师主持崂山太清宫道务以来,各地慕名上山学艺的道徒越来越多。匡师把崂山道场管理得井然有序,原先毁坏的殿宇逐步得到修复,名胜古迹有计划地重新整建,道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每日清晨早坛后,太清宫后侧院练功场上,道徒们开始行拳、弄棍、舞剑。匡师每日起得更早一些,做完自己的功课后,就到院中指点道徒们练功。他老待人和蔼可亲,课徒却是极严。谁的动作招数达不到要求,必责其反复练好,如果经多次指点仍练不好,定会严厉批评,讲清错之所在,指出努力方向。早功完后各人按划分的区域打扫环境卫生,然后各到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日常工作。晚斋后道众集中到太清宫前侧院会议厅中,听孙真淳道长讲解经书,学习道教理论。待至月上松涛之时,练功场上又是一番生动活泼的练功景象。几乎每隔数天就有海内外各界人士造访匡师。除此之外,还有附近的群众上山求医问药,学功问道,他老都是一律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子夜已过,有两人连夜上山求医,匡师也是毫不推却的热情为他们诊断处方。匡师学问精深,知识渊博,对于一些善男信女,每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不论你的学识深浅,他老都能针对对方的情况给以疏导,循循善诱地使对方感到满意。

各地写信表示要上山学武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不少这方面的信件,直接上山要求出家学功夫的人更多。对这些青年,匡师总是好言劝导他们:“中国的武术在民间,各地都有很好的老师,应该依据自己的条件,就地拜师学习为好。”对于各种来信,匡师过目后总要讲出自己的意见,都要让人回信给以答复。对于自愿来崂山出家,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人,能留下的则留下。对一些文化程度高的道徒,每委以重任,同时对他们要求也很严格。匡师讲:“党的宗教政策是信教自由,自食其力。不能把修道当成偷闲躲懒的事来做。有些青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悟性又不高,懒散的情形是有的。为此督促他们练功,将来回去在社会上当个教练也好嘛。道教事业要发展,要人继承弘扬,修道要有献身精神。如果道也学不成,功也练不好,在家又不愿劳动,来此偷闲躲懒,那对社会有什么益处呢 ! ”

在与匡师相处的时日里,或开怀畅谈,或闭目静坐,或挥剑起舞,总觉得没有倦意。每日仅两顿斋饭,也没有饥饿感。我体察到道和德在匡师身上表现得那么自然和谐。匡师曾讲:“道对大众来说,就是一个‘善’字。善以待人,善以待物,就会有善的报答。”我想那么多人对匡师尊敬,不正是匡师做到了“以德艺燃起了众生之志,以善道温暖了万人之心”的结果吗。

1992 年5 月,我带学生剑龙同上崂山看望匡师,并带去匡师传授我的“龙华剑”记录稿让匡师指正,匡师点头说:“这是件好事,记录下来了可以传下去,为群众的健康服务也好嘛。”在指点剑龙武学时,92 岁高龄的匡师伸出手来握拳让其搬,二十多岁的剑龙竟不能搬动分毫。匡师每一出手皆带小弧形,其劲力刚柔互换,抖弹脆快,式式生风。匡师讲道:“练功夫时决不要以蛮力行事,要柔之为体,刚以为用,切记重意感。由此循此练去必有所成。”最后匡师教诲说:“要贵行动,少空谈,懂了不练也不中,学道只会念经文,不去身体力行,一切都是空的。不做大功大德是得不到真法的,不受千辛万苦是练不出真功的,不去七情六欲是不能成道的。万卷经书不过佐证尔,关键是要身心一致,努力的去做去练才能成道。”想不到这竟是匡师对我及后学的最后遗训。

匡老师虽然离开我们驾鹤仙去了,但他主持崂山道务的功德将永载中国道教史册。他那诲人不倦的善德,高深的道艺,精湛的武功,将永远留名,万古传扬。(原题名为《德艺燃起众生志,善道温暖万人心——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