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二柱挑大梁 三清殿的奇特运思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二柱挑大梁 三清殿的奇特运思

【导语】奉仙观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 24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硕大斗拱,单檐悬山造,为河南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纯度最高,由道人贺兰栖真采修。三清殿因建筑上的四绝著称于世:一是减柱造法,设计精妙。大殿应有8根柱支撑,但实际仅用只用2根。二是用材硕大,荆木、柿木梁,枣木、桑木柱的木材大小都十分罕见。三是佛道思想融合。建筑不避讳四梁柱“枣、荆、柿、桑”与“早经死丧”或“早丧今死”谐音,或与当时佛道思想融合有关。四是建筑风格质朴豪放,木材去皮即用,保留原木风貌,表现了当时蒙古民族的粗犷大气。

二柱挑大梁 三清观的奇特运思

三清殿内

豫北小城济源,在很多人眼中是座富足的城市,而在我看来,这是一座非常悠闲的城市。从东到西,沿着老城区最繁华的宣化大街,步行30分钟就可以走到头。悠闲氛围下的济源,北依太行,西据王屋,难怪千百年来总被那些化外方士相中,选为修行悟道的场所。

王屋山,“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有其名,历来为道家十大洞天之一,王屋山上的道家历史由来已久,而王屋山下也有一座千年道观——奉仙观。

在济源当地,奉仙观还有一个别称——“荆梁观”,因“奉仙观其主殿三清大殿的一根主梁为荆木,顾名思义为荆梁观。”济源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助理、文物科长曹国正先生说。以荆为梁,正是这座奇观的魅力所在。

二柱挑大梁 三清观的奇特运思

荆木梁

奉仙观在济源市区北海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三庄村荆梁北街,曹国正先生开车带着我前去拜访这座道观。路很近,不过几分钟车程,山门之外,停着几辆本地车,都是到附近办事儿的。济源人对于这座道观的历史非常熟知,鲜来游玩,而现在又不是旅游旺季,外地游客并不多。

一踏进奉仙观山门,曹国正先生就一脸不高兴,把工人叫来教导一番:“这漆刷得明显不对,怎么能出现黑色呢?漆完之后应该是大红才对,现在阳光一照,明显有黑色,这漆不能这么刷。”

曹先生年方四十,但对于济源的诸多道观深有研究。目前奉仙观正在进行大规模修缮,按照古代建筑美学观点来看,红中显黑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奉仙观在道家的正式称呼中,全名应该是奉仙万寿宫,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1300余年。

根据旧《济源县志》的记载,奉仙观原来占地60余亩,经历了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兴衰变迁,如今的奉仙观只剩下两进院落。目前这座千年道观只有4200平方米,主要建筑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等。

翻遍各种史料,也无法获知当年是谁发起修建了这座千年道观。根据《济源县志》的记载,奉仙观从唐代起,就成为历代道士修道、讲经、祀神以及举行斋醮仪式的场所。宋金时期,全国道教广布,道教宫观十分兴盛。全真派道士贺兰栖真入住奉仙观后,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如今奉仙观主体工程——三清大殿,应该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建于唐,盛于宋元明各代,奉仙观都得到了当时政府或乡绅的修缮,但明之后,随着道教的不断衰落,奉仙观的规模也逐渐缩小。

区区两柱就撑起大殿

奉仙观的山门并不大,正对着山门的是玉皇殿,供奉着在民间极具影响力的第一神——玉皇大帝,殿前一座香炉焚着徐徐烟火。

玉皇殿后面是三清大殿,这是奉仙观的主体建筑,也是最具建筑魅力的殿宇。其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1.51米),进深七架椽(12.31米)。大殿前是大青砖条石砌成的长方形月台,这些青砖条石据说都是宋金时期修建的,一直保存到现在。

二柱挑大梁 三清观的奇特运思

三清殿

走进三清大殿,里面供奉着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一般而言,道家三清殿就一个模式,三位上仙并立而坐,位于大殿正中,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

曹国正先生研究济源诸多道观许久,但偏爱奉仙观,在他看来,奉仙观有两点非常难得:一是年代早,纯度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奉仙观重建于公元1184年,也就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全国像三清大殿一样建于宋金时期的建筑很少见了。”曹国正先生说,纯度高是指整座大殿保存相当完好,其木料砖石基本上都从宋金时代保留至今,比起明清时期大规模修缮的建筑,它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当然,最奇妙的就是三清大殿采用的“减柱造”建筑手法。

整座三清殿的奇妙不在于三位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撑起这座大殿的二梁二柱。整座大殿有五间房大小,但站在殿内,明显感觉空间要大得多。“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要撑起大殿一般要用4根柱子,柱子多于4根,就会显得大殿空间拥挤,但少于4根,往往支撑力度不够,但奉仙观采用‘减柱造’模式,整个大殿只有两根柱子。”曹国正先生指点着让我看。

果不其然,整个大殿中,三清塑像置于中央,而塑像两侧,各有一根直径0.8米的柱子支撑,两根支柱各向外延伸,各有一根大梁高挑,除此之外,整座大殿再无其他大梁大柱,因而显得空间非常大。

二柱挑大梁 三清观的奇特运思

二梁二柱

在相关资料中,对奇特的三清大殿做了如下描述:“殿基采用室内单槽,减柱造,仅施两根后金柱。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柱头呈覆盆状,有明显卷杀。柱头建施阑额,断面狭而高。殿前檐置柱头铺作和补间,当心间施补铺作两朵,次、稍间各一朵;殿后檐仅置柱头铺作……殿内为砌上露明造,均为草栿。梁架采用七架椽,当心间为四椽栿对乳栿、搭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直插金柱内,四椽栿前檐由铺作承托,三椽栿前檐由四椽栿上驼峰与大斗承托。平梁两端分别由金柱和三椽栿大斗、蜀柱承托。乳栿核搭牵后尾直插金柱内,檐部由铺作和蜀柱承托。次、稍间梁架采用丁栿上立蜀柱来承受次间梁栿,结构同当心间。”

曹国正先生说,三清大殿可谓是将减柱造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代表建筑。

减柱造手法让人惊叹

有关三清大殿的记载太过繁琐,也许有人看得一头雾水,别急,让曹国正先生慢慢解释。

所谓减柱造,是古代建筑的一种方式,就是根据力学原理,把大殿该用的柱子减少若干根,腾出空间,但依然能让剩余的柱子起到支撑大殿的终极目的,可见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奉仙观三清大殿的柱和梁都只有两根,选用的都是直径在0.8米左右的大家伙,但直径粗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撑起整个大殿,因为一旦遇到大风、地震等,重心不稳,很容易造成倾斜。那三清大殿怎么做到稳固呢?奥秘都在“栿”身上。

虽然只有两根梁两根柱,但梁柱之间都采用了大量的栿。和其他殿宇的栿不同,奉仙观三清大殿的栿都比较粗大,并不追求精美,而是为了实用。在梁和柱的接合部,装上了极为粗大的栿,这种栿也不像其他建筑那样,纯粹装在梁柱外面,而是在梁柱中间挖出一个洞,将栿直插进去,这样的构造,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在梁和椽的衔接上,也是大量采用栿作为支撑,就如同我们摆放积木一样,柱、梁、椽直接的衔接和穿插都根据力学原理搭配,让整个殿宇的受力都通过两个支柱传递给各个方向的梁和椽,如此巧夺天工的设计简直让人惊叹。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参观完奉仙观三清大殿后,评价说:“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国内采用减柱造手法的建筑比较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文殊殿是七间,用了四柱,而三清大殿是五间,用了两柱,曹国正先生认为,从减柱造的手法上来看,奉仙观三清大殿比文殊殿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三清大殿中央两个柱子旁边,我发现两个石墩,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曹国正先生解释说,三清大殿落成之后,后人对减柱造手法表示怀疑,因为盖过房子的人都知道,两根柱的结构很容易倾斜或坍塌,人们就在旁边立了两根石柱承托大梁。“一千多年过去,大殿安然无恙,后来石柱就被去掉了,只留下石墩。我们以前在做修缮时,也担心这个问题,专门用现代的力学方式去计算了一下,发现这两根石柱确实是多余的。”曹国正先生的感慨是,古人真是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智慧。

在大殿的墙上,我突然发现墙根和上边各有两块孔砖,每一块砖上都有两圈排列成圆形的小孔。曹国正先生说,这是用来通风透气的。由于三清大殿的柱子仅有两根,很多梁、椽为了减缓柱子的压力,都直接插到墙体内,为了避免这些深埋进腔内的木头腐烂,要给它们通风透气,凡是有梁、椽入墙的地方,上下都开有这样的小孔。

站在空阔的三清大殿之内,我抬头仰望,两柱两梁仿佛拔地而起一般,撑起了这样雄伟的大殿,梁柱之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椽,我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有着何等的智慧,有着何等的心机,竟能勾勒出如此奇思妙想,把现代力学原理运用得如此豪放和雅致。

我很想知道,构思出大殿的工匠究竟姓甚名谁,但遗憾的是,古代历史往往缺乏对那些伟大建筑施工者的记录,我们只能说,有着如此伟大设想的人,是我们的先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