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在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即现今的恒山),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汉代到明代一直在河北境内,也就是保定的大茂山。

古北岳 在曲阳

自汉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曲阳的恒山改称大茂山,又称神尖山,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后来行政区域变更时,大茂山从曲阳划归邻县。现大茂山成为唐县、涞源、阜平三县交界点。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保定大茂山

据考证,孔子编定的《尚书》中首次提到东西南北四岳(见〈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北岳恒山之名最早就见于〈尚书·禹贡〉。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中首次提到五岳,司马迁著《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五岳。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汉书·郊祠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曲阳、唐县南部区域即为汉代的常山郡(其实,包括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现在正定县的一些地名和企业名中还可以经常见到“恒山”),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此后霍山不再是南岳。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昔日北岳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北岳“改祀” 失“圣宠”

可是后来为什么把北岳改在了山西浑源呢?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北岳改祀山西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书马文升,提议祀北岳于曲阳改为浑源,理由是:一是曲阳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140里;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这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时任礼部尚书的倪岳予以反驳,奏议没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户科陈公奏罢曲阳庙祀改祀浑源获准,但仍祭于曲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之请,始改祀浑源,改祀之争历时150余年。

除了明代马文升提到的理由之外,北岳改祀于山西省浑源县天峰岭的原因还有:一是山西的在历史上开发较早,浑源天峰岭交通便利,而河北在明代初期战乱频仍,人口减少,明朝从洪洞县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证。这样就使得进入恒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阳祭祀,不能亲临登山之乐。于是,朝中逐渐产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恒山正位改祀于浑源的天峰岭。直到清初,改祀派占了上风,终于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二、浑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传、挖掘、培养,特别是在天峰岭脚下修了悬空寺(北魏后期公元49O年始修),天峰岭上建了不少的庙宇、神殿,这也增加了改祀于此的分量。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北岳恒山在山西

不过,对于“改祀”一事,明清两代都有不少人反对。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就认为北岳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于“宋失云州始祭曲阳”一说,更是错误,还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马文升之说。如果单从自然景观来讲,论山的雄、奇、险、秀,保定的古恒山皆在浑源的天峰岭之上;要论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古恒山就逊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据推测可能与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有较大关系。

昔日古北岳 道教小洞天

古北岳恒山自然风光奇特,具有山下石奇,山上林奇,山巅庙奇的立体景观;古北岳又是一座道教圣地,现存有庙宇十几座。

古北岳有数以百计的天然景观,北沟山泉汩汩,溪水瀑布巧点其中。南端阴云雾罩的绝壁上,有一眼黄龙洞,洞中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此外,还有72眼天井隐藏在悬崖峭壁中,顶峰南侧有数百亩的开阔地,碧草如毯,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犹如仙境。每逢冬春,山顶积雪数日不化,“恒山积雪”为唐县古八景之一。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古北岳 好风光

古北岳是中国道教的圣地。《道教神仙》载,茅盈于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恒山修道,时年18岁。遇王君拜为师,授“至真上道”,行“服饵调神”之法,边修道边采药,为民治病。曾访名山洞府,川于龟山遇西王母,授其“玉佩金铛”之道,“太极虚真”之经,遂归恒山北谷。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返家,时年49岁。南朝梁陶弘景创道教茅山派,以茅盈兄弟三人道成后,至茅山掌教而命名,奉茅盈兄弟为茅山派祖师爷。

《中国道教》卷四载,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云笈七签·三十六洞天》称恒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曰总玄洞天,在河北曲阳。名道士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府图经·三十六小洞天》谓“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西汉)真人郑子真治之。”《畿辅通志》载,北魏北天师道祖师寇谦之的弟子李皎,至恒山修道,年90颜如少童。

沧桑古北岳 不做大哥好多年

北岳庙

名道士葛洪《枕中记》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岳茂丘。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北岳观前风似虎吼,名虎风口,得一庵在虎风口上。道教《福地记》载,有太元云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张果老修道处),观北峰之顶,有琴棋台,会仙府在琴棋台下,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云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等,西北有金龙洞(龙王庙,称总真观),洞外有寺。《枕中记》所记北岳观,郦道元《水经注》称恒山下庙,此处旧有下阶神殿,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晋、魏改有东西二庙(东庙即今曲阳城之北岳庙,西庙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观),庙前碑阙、坛场相列。东汉光和四年(181年)恒山下庙碑刻有常山相冯巡之讳名。《畿辅通志·金石》称古恒山北岳观为西汉所建。

《旧唐书》载,张果(八仙之一张果老)者,不知何许人也,(武)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恒州刺史韦济以状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赉玺书以邀迎之,果随峤至东都(洛阳)。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乃入恒山。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陈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虚观。大定九年(1169年)于恒山建渊静观。建于金元碑刻者,有恒山各宫观提点道士多人。如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提点的杜志寥,于宪宗二年(1252年)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观。元英宗(1321——1323年)、泰定帝(1324——1328年)间,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庙住持、提点。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