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石和阳本是一名儒学雅士,为何最后选择在木瓜洞修道?他又有怎样的道教理论?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石和阳与木瓜洞

“灵岩仙种复生芽,洞口青阴接紫霞。元鹤再来寻往迹,白云影里数枝斜。”一首《木瓜洞杂诗》,流露出石和阳对木瓜洞的钟情。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庐山五老峰(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科举进士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石和阳,何许人也?南阳人,少治经,精《河洛书》。于明末参加科举,中进士并且入仕。中举入仕之后,因天下大乱,明朝将亡,旋即入嵩山隐居,自号嵩隐,穷究理学,很有心得。其又喜欢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很有名气。

是时,郭天门延请入岳麓书院,朝夕论道,诗词酬酢,并与李本晟、王泽弘等士大夫结为好友,经常促膝论说,多有启迪。李本晟巡抚浙江时,还延请入浙畅叙,共订栖木瓜洞之约,对其极为尊重。

石和阳为何选择木瓜洞?

入清后,石和阳来到庐山,选择了五老峰顶的木瓜洞作为终隐之地。木瓜洞本是唐代道人刘混成种植木瓜、修道得道之所,后来一直荒废沉寂。石和阳为何选择木瓜洞?这既是为了优游道德,也是追慕白居易寄迹香炉峰,李白流寓青莲谷之遗风,想做一名拂试尘中的逍遥隐君子。所以,当他见到木瓜洞之际,便想隐居在这里。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庐山木瓜洞(资料图 图源网络)

1674年,石和阳从广陵牵引于此,着手恢复,“凡殿宇亭阁,皆创构也”。先后建起了大殿、玉弦亭、洗心亭等建筑。这些建筑或临深涧,以险胜;或竹木缭绕,以幽称;或小溪环流,以雅名,构成了一组错落有致、清幽雅静的庭院式建筑——木瓜洞道院。

苏轼对此高度赞叹,称之为“玉佩琳琅”,白玉蟾亦非常欣赏,誉之为“琅庭珍馆”。它与高游石、垂钓石、苍龙池、清溪、天泉、醉月亭、木瓜洞、桐子园、玉龙涧、栖霞别院并成为木瓜洞十大景。石和阳也对道院十分满意,在《乐天说》中称来此“忘情物外”,自得知情溢于言表。之后其有多次赋诗表达对木瓜洞的喜爱,当其最后一次携徒游于洗心亭时,尚持仗指亭道:“风起白云收,行年八十九。仰天见明月,七星是北斗。”这首诗歌成了他的绝命之作,也是他几十年对道院深深喜爱的最好写照。

石和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石和阳在木瓜洞超然物外,蝉蜕声利,潜心儒道,吟风啸月,“泊然无营于世”,名头很响,许多文人士大夫趋山就教,相交甚契。冀霖在木瓜洞盘桓很久,赠“交同鱼水邀仙侣,人应龙沙阐道风”诗赞,王昊庐听其讲儒学,“悦耳听之”。数十年间,“南北之硕彦巨公,咸以品推重”。

石和阳以道院为基地,收徒传道,不遗余力。“一卷黄庭一粒丹,闲云舒卷天地宽。木瓜洞里春长在,群鹤翩翩绕旧坛。”这就是石和阳在道教实践方面的踪迹记实。由于他在这方面独有建树,所以得以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八十岁时仍“貌如童颜,肢体丰硕,步趋轻健”,年近九十才无疾而终。仙逝之时,时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二十六日。据说,这天弟子见他怡然坐化,群鹤绕室,怒蛟漂石,遗莹无恙,都特别惊讶,疑为神仙。这期间虽然有溢美之词,足见其道化极深,对弟子们的影响深远。

二、石和阳的道教理论

石和阳在庐山数十载,着皇冠野服,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从事着道教理论的研究,致力于道教理论的研究和诠释,先后注解了《黄庭经》《虚静经》《阴符经》等道教经籍,著有《指元篇》《三洞元章》和《心经解》等理论著作,时人称之高道。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黄庭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年,云南巡抚刘萌枢来洞拜会,“从容扣问学问根底”,石和阳以“知止”二字回答。认为若实现“知止”,便能“心有专主,念不妄动,定静安虑,一以贯之,入圣超凡,指归不远”。刘闻之耸容,以为“知止”二字切中要旨,实为道学要诀。

注重道儒相融相契 以儒阐道

石和阳在道教理论方面最具特色的内容便是注重道儒相结合,以儒阐道。他少年学儒,经历仕途,对儒学的经典和理论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入道后,他一改道学家墨守陈规、规循蹈矩的陈旧保守思想,大胆援儒人道,创造性地发挥了道教理论。他在注论中所提出的“知止有定”“人禽儿希”“易艮其背行其庭”等观点与儒家“大中至正之道”尤为契合。

有经常与公卿士大夫切磋儒学,宏论迭出,则谓之儒者。得兼三重身份,备受儒道尊敬,冀霖为其铭曰:“儒耶道耶?其心则一。遐迩行行,德音秩秩。木瓜之崖,幽人之室。终始在兹,既安且吉。逃名而名,南阳隐逸。”

清人龚荣在《木瓜洞石嵩隐序》中评价道:“然则若道人者,岂宜直以黄冠视之他哉!虽上下庐山昔贤,如远公、修静诸君,其前后位置当未知何如,要亦可云有道而隐者也。灵异旷奥之区得此,亦庶几无负欤!”将他与庐山佛道德代表人物慧远和陆修静并称,这是灵山之幸!

修炼思想:只谈性命,不谈成丹

在对《黄庭经注》《阴符经注》等注解时,石和阳灌注了自己的修炼思想,只谈性命,不谈成丹,认为性命全则达到了修道的目的,《阴符经注》曰:“观天之道,是性学也;执天之行,是命学也。性命双修,更有何术。”修炼的方法,是体认心之本体。心之本体虚无自然,修炼的目的,就是恢复心的虚无自然状态:“故太上千言万语教人,只是虚无以得道也。虚者,心如太虚;无者,一丝不挂。”

石和阳认为,心为物所累,即成为欲,欲也可以称为游神,去游神而现元神,收真气,则全其性命。“心有千变万化,只这意思两个字,是成仙大路,余皆地狱心也。心之正动为意,……意久而忘心,思久而忘意,神见而忘思矣。”

在修炼方法上,石和阳也抛弃了一切玄虚之说,说“和之一字,有无穷之深奥焉……能知此一则万事毕,若吐纳、搬运、存想、按摩、采战、五金八石、草木渣质,皆不用也”。

石和阳的修炼方法,甚为简易,不失为一种养生的妙术,具有切近生活、可验证的特点。陈梦雷说石和阳“蝉蜕于声利之场,超然阴阳祸患之外”。“吟风啸月之外,泊然无营于世”,就是这种体验的结果。

由于石和阳在庐山默默传播道教,不羡尘世浮荣,无意声色利禄,“于世味声利之事淡无与”,因而深得时人钦佩和仰慕,诸贤宦一游庐山,必盘桓木瓜洞,“先后加礼”,心折于他的高韬之风,并留下不少室温墨宝加以赞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代江南提学黄霖上山拜会,相交甚好,临别赠诗道:“交同鱼水邀仙侣,人应龙沙阐道风。”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不羡尘世浮荣(资料图 图源网络)

石和阳的徒弟尹城斋亦是个举止飘逸、谈说儒雅之士。南康知府毛德琦曾过访问答,探讨了“知止”之学,尹城斋“穷流溯源,应答井井”,使毛德琦恍然有悟,领会了无极太极之蕴,延龄益气之术。

参考文献

吴国富(2010)清初高道石和阳,《中国道教》第1期。

张国宏(2012)《庐山宗教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张国宏(1993)《宗教与庐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逍遥隐士石和阳 不做官员做道士

(本文由腾讯道学独家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