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6 浏览次数:次
有个居士曾问我:“某某道长整天就打拳、弹琴,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不禁反问:“何为有价值?什么叫有用?”请逐一论之。
其一,人之区别于禽兽者何在?
儒家一直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知礼义。《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于禽。”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根据儒家之理论言之,如果人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安逸,那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知道仁义和伦理。知道取舍,知道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外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管子说:“衣食足而知礼义。”人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就会有更高的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饭、穿衣等,还有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艺术与信仰的追求,就是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多数人是在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较高追求。而有的人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也会有较高追求。所谓:“廉者不饮盗泉之水,饥者不受嗟来之食。”
如果说古琴、音乐、绘画、书法是无用的,那么多艺术珍宝,岂不是一文不值了?
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历史之必然。
在社会上某些人看来,只有鞋子、被子、饮食等实业有用的,其他与基本生活保障无关的,都是无用的么?甚可畏也!其实这个思想当年也是孟子所批判的,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是历史之趋势,所以不能说只有体力劳动的才有价值。如果全民都去参加劳动,那么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和艺术了!
其三,修道之人不求有用于世。
《庄子·逍遥游》云: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道家之教,在于无为。老君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譬如樗树,以世俗之观点看来,无用之木也。但是庄子却以其“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为无用之用也。而山林之中的动物植物,多因为其有用而遭到捕杀,依据道家的观点,无用却可以全生。庄子所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飘飘然如不系之舟。”
我们有幸生于太平之世。因为无用,故能有闲暇。《幽梦影》云:“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又何必为世俗功利所役,使我疲于奔走,乃为有用乎?
(文/万景元)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