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对孔子的又一个重大误解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7 浏览次数:次
庄子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庄子·田子方》),再加上孔子本人对于道德人格的不懈追求,对孔子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就认为孔子是一个苛刻的人,是一个让一般人面对他,不胜道德战栗的人物。这是世俗对孔子的又一个重大误解。
是的,孔子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但是,他更是一个非常宽大的人。刘向《说苑·君道》言:大道容下,大德容众。孔子这样的大德,就是一个容众之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讲究恕道的孔子要求人们不要老是攻击别人的不足。
樊迟陪着孔子散步,问老师:“我大胆地问一问如何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努力做,后考虑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批判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内心的恶么?一时气愤,就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么?”
总爱盯着别人的缺点而忘记自己的缺点,自己心中的恶也就不能驱除。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能消除自己内心的恶。
这个樊迟有没有攻击别人的缺点,我们不知道。子贡却是经常攻击别人的。子贡太聪明了,老子说,聪明的人因为明察,总是把别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忍不住,还会说出来。子贡就是这样。
孔子批评他说:“赐啊,你就那么好吗?要叫我呀,可没有闲工夫去指责别人,我努力自己做好还来不及呢。”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什么意思?
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
孔子还会帮别人掩盖缺点。有一次,孔子要出门,可是,天在下雨,而孔子的车上没有遮雨的车盖。弟子告诉他:“卜商有车盖,向他借吧?”老师出门遇雨,向学生借车盖避雨,很正常。但孔子摇摇头。不借。为什么呢?孔子说:“卜商的为人啊,很吝啬财产。我听说,与人交往,要把他的优点长处推出来,这样,大家就都喜欢他了。要把他的缺点短处遮盖起来,这样,大家就不会厌弃他了。人与人这样的交往,才会长久啊。”(《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想的,不是自己要被雨淋,而是卜商:一个吝啬的人,向他借东西,不是让他为难吗?借给你,他难受;不借给你,他难看。推人入两难境界,我不仁。一借而双方都有失,那又何必呢?
与人交往,不但不要计较别人的不足,而且要帮助对方遮盖他的短处。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发。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到了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开始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就开始嘲笑:“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丧期一结束,就开始唱歌了。这么猴急吗?”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做得很不容易了。今天服丧期满,他唱个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对人也太苛刻了。”其实呢,孔子也觉得这个人的表现猴急了些,所以,子路走后,孔子又说道:“这个人做得确实有点过分了。丧期刚结束,就唱歌,确实不好,让人觉得他早就不能忍耐了。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贡问》)
孔子不是不知道对方是错的,但问题是,即便如此,他也更愿意理解对方而不是批评对方。人家有错,并不是我们苛责他的理由,恰恰是我们宽容他的原因。别人的缺点,也不是我们指责的对象,不是我们幸灾乐祸的对象,恰恰是我们要加以呵护的对象,呵护别人的缺点,就像呵护别人的伤口——这才是一种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也跟子路有关。有个叫叔孙母叔的人,他的母亲死了。在给母亲出殡时,他在一些细节上做得不符合礼,又给子路看了出来。子路就在那里叹息:哎哟,这个人失礼了。孔子在旁边冷冷地说:他的做法合乎于礼。直率的子路急忙争辩:老师啊,《礼记》上写得很清楚,他这样做是不合礼的!
孔子告诉他:君子读书,不是拿书本去照见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拿具体人的错误来逼着其他人表态。你让我怎么回答你?你让我直接说叔孙母叔的不是吗?(《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夏问》)
不针对具体的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这样的礼,才是可行的,而不是可怕的。孔子对别人更多的是理解、是同情。孔子不仅明礼仪,而且知人心。礼仪就来自于人心,礼仪就是为了安抚人心而设。所以,人心高于礼仪。明白这一点,我们才可能真正懂得礼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孔子倡“克己复礼”,并且把恢复周礼,严格执行周礼不仅看成道德问题,而且看成是政治问题,是他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所以他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在具体的人那里,他仍然是通融的。
孔子倾向于理解人,子路倾向于苛责人。艰难的人生,需要慈悲的情怀。脆弱的人性,需要宽容的肚量。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做到五点,算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点?”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里,都是善待别人的,没有一个字是苛刻待人的。
恭敬,宽容,忠信,勤敏,慈惠,善待别人,就是仁!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就是在说他可敬可亲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望之俨然,却即之也温,让我们如沐春风的民族之父!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