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教当代发展之管见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4 浏览次数:次
来源:《江苏道教》
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1900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正一道教如何契时契机顺世应变加快发展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上海“首届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对正一道教历史与现状的深入探讨可谓恰逢其时,极具现实意义。下面,我着重就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趋向及重点工作谈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道教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 从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二十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与自然分离的指导思想也导致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出现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心性和物欲恶性膨胀等等弊病。正是在这一危机中,西方人才开始回过头来注视几个世纪以来几乎被他们遗忘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而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而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也恰恰说明:道教所提倡的自然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克服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
(二) 从世界范围的宗教热潮来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复教热、创教热、殉教热、信教热蔚然兴起,此起彼伏。宗教热潮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其一,经济科技越发达的国家宗教越热;其二,青年一代与社会高层次者、知识高层次者的宗教向度越来越强烈。现实似乎向我们昭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终极价值问题,反而同时又在促发人们寻求一种真正的道德秩序和心灵安宁的天堂。在这种热潮背景下,道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据1999年2月24日《参考消息》译载英国《泰晤士报》所刊《信奉道教的一代》的报道说:有些西方人为寻找心灵的幸福与和谐,出现了“信奉道教的一代人”。这说明,道教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也是道教发展的方向。
(三) 从国内的宗教工作形势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稳定发展,拓展了宗教工作的新局面。就道教工作来说,发生了三次较为明显的转化:一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拨乱反正,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后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中共中央1982年(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基础。这些都为道教从一片废墟中恢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宗教政策得以落实,道教组织、宫观道教活动相继恢复。二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切为道教的全面复兴提供了根本的社会基础。三是2005年《宗教事务条例》公布实施,宗教事务逐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中共十八大报告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为道教发挥宗教功能全面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指明了方向。
(四)从道教自身发展来看,我们首先要肯定三十多年来道教界高举“爱国有教,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教制建设、学术研究、社会公益、对外交往等方面作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道教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其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必将贻害无穷。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道教虽然不断得到发展和取得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职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道教组织很不健全、宫观管理体制不顺、道风建设力度不强、部分宫观商业化倾向明显等等,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还有相当距离,与道教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还很不适应。对此不能麻木不仁,一定要有危机感,树立忧患意识。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代表会议肩负着承前启后、振衰除弊的历史重任,希望与会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思考中国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发展方向,找准主要问题,确定工作重点,提出有效举措,努力开创道教健康发展的新局面。”王局长有的放矢,尖锐地指出影响道教健康发展的因素,我们应着力予以解决。
我们只有对道教面临的有利形势和存在的不利因素有个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道教发展的方向、明确工作的重点。
二、未来正一道教发展的趋向
道教作为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作为具有统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社会实体,如何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保持均衡发展,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正一道教的发展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
从信仰的层面上来讲,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目标的。然而,明清以来道教义理思想发展缓慢,特别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道教受到猛烈冲击却缺乏顺势应变的得力举措。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教义思想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再加上明清以来形形色色的民间会道门靠拢道教,或吸取道教之修炼功法,或运用道教之经书、符咒,或奉道教之神仙为祖师,使道教与民间秘密宗教混淆不清而发生粗俗杂乱的现象,影响了道教的正常传播和发展,传统道教渐呈现衰微的趋势。有鉴于此,道教契时应机提升信仰创新教义,是道教复兴的必然趋向。
2000年在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张继禹道长提出了“生活道教”的理念。“所谓生活道教,就是要在发扬爱国爱教、仙道贵生、慈爱和同、济世利人等优良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实现道教关爱现实,利益人群,传扬真道,福臻家国,修道成仙的价值理想。将道教信仰落实于生活,将道教精神圆融于生活,运用道教的智慧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从而觉悟人生,升华人生,圆满人生。生活道教指的是生命形态的全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张继禹《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我非常赞同张继禹会长的教义创新,我认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先生“新仙学”之后,道教理论的又一新进展。建设生活道教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核心应该是构建道教义理新体系。当然,这种体系是建立在继承道教信仰传统之上的,“道德神仙”的根本宗旨是不容许动摇的。在此基础上,义理思想应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有新发展、大发展。作为生活道教的倡导者,我们应该高扬道教作为生命宗教入世而超世的精神,紧紧围绕“道教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应该怎样去做”回答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目前,继承传统与革新教义应该并重。我们不应该一提“继承传统”就固步自封,也不能一提“革新教义”就妄自菲薄。针对当前道教教职人员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在教不懂教”、“在教不言教”的时代弊病,努力学习继承道教优良思想信仰传统的任务似乎更加艰巨。
从社会层面来讲,道教作为一个包括教团组织、信徒、制度、设施、财产及宗教活动等要素的社会实体,有出世之道,有入世之道。道教的“入世之道”历来被视为治国安民之大术。“致太平”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等等,向来被有为的君王所推崇。汉初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而达“文景之治”,即为其成功的典范。历史上,道教有为的高道也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如姜子牙扶周、张良佐汉、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刘伯温策仗青田而一统中原、邱处机“一言止杀”救黎民而出水火等等,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反对战争和暴政,促进社会进步和安宁的典范。当今,中央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正一道教服务社会的方向。
道教有重伦理的光荣传统。在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以德为本、以德为行,抑恶扬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又比如施药治病、怜贫悯疾,助人为乐、助学兴教,再比如谦虚谨慎、慈俭济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劳动自养、自食其力,淡薄名利、和光同尘等等。道教的这些道德伦理思想,具有普世伦理价值,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倡导。
道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法侣财地”是修道者四要素,其基本单位是宫观。宫观经济是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封建时代宫观经济的基础已经荡然无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大力发展宫观经济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也是正一道教发展必然要解决的新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道士不能变成唯利是图者,宫观不能变成商场”(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语),宫观经济的发展应以道教信仰和国家法律为准则,要坚决抵制各种违背信仰和违背政策法规的经济行为。
正一道教的民间性也为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历史上,正一道教就是从民间道教走向正统道教的。道教产生的过程就是古代民间信仰与道家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道教与民间信仰接近,与民众文化交渗。除了前面提到的道教与民间秘密宗教混淆不清而发生粗俗杂乱的现象等消极影响外,正如著名道教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先生所指出:“道教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民间信仰走向正规和高层,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道教精神的复苏,唯有走进知识分子阶层、走向广大农村地区才能使道教返朴归真。
从文化的层面上来讲,道教文化即在阐扬道教基本信仰及义理中,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药、养生、化学、数学、天文、地理、建筑乃至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发生关联,而共同建构的有道教义理色彩的文化体系。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文化之根,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总汇,几千年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行、继承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全盘的、盲目的决裂,不仅是不应该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道教文化也存在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面向世界博采众善的问题。
道教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许多人可能并不信仰道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爱道教文化。道教未来的大发展并不仅仅是发展多少教徒,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道教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三、当前正一道教亟需加强的几项工作
针对当前道教面临的形势,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的良好机遇,又要清醒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的五大宗教中,道教实力最弱,显现衰微趋势。面对社会空前聚变和激烈竞争,道教若不能顺时应变,仍然可能陷入自侮人侮的危机。因此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宫观建设,加快教制建设和教义革新,加大文化宣传和社会公益等。
(一) 加强人才培养和宫观建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兴道之基、弘道之本。要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远非易事。那么,怎样才算道教人才呢?当代著名的正一道教领袖陈莲笙道长在《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标准,即:“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赤子之心;有坚定的道教信仰;有遵纪守法的道德水准;有精通宗教生活的道学修养;有中等以上的文化水平;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能力;有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创造能力。”这七个方面的要求,显然是陈道长作为道教前辈针对道教现状对青年一代道友提出的殷切期望,是成为一个合格道士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们应大力培养这样的道教人才,结合“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宫观管理、讲经弘道、修持修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道教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道教人才队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道教教育工作近三十多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中国道协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曾经专题研究道教教育工作,做出建立宗教院校、省级道协、宫观三级教育体系的决议。上海道教学院已经开办了五期专科班本科班专门培养正一道教人才,江苏道协和各地市道协宫观也结合实际情况开办多期培训班,初步缓解了道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但正一道教教育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譬如,在道教院校教育中,如何突破经费、设施、师资、生源、教材等几大瓶颈问题,这需要教内外协同努力。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还应大胆启用道教人才,设法留住人才,尽量减少人才外流。应当在各级道教协会和宫观管理组织中建立起开明的、民主的人事原则,同时制定必要的、具体的人事制度和生活保障制度,以保证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大胆选拔,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例如:在工作岗位上和职务安排上可以破格任用,在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实际困难方面有所偏重,甚至可以学习高校或高新区人才引进等成功的社会经验。总之,要按照道教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良好环境,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既注重内部培养,又注重外部引进。
要加强和谐宫观建设。宫观是道教信众信仰皈依的场所,是展示道教文化的窗口,是道众清修之地。道教的固本培元重在宫观管理,道教的持续发展重在宫观建设。正如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全国代表会议上要求的,“要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宫观”活动,推动宫观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订完善各项学习制度、清修规戒,探索丛林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宫观管理新途径。按照有关规定,认定道教教职人员,任免监院、住持,礼聘方丈。制定既承继传统、又适应当今道教发展的清规戒律,规范道众言行,整顿道风道貌,树立道门良好形象。按照国家宗教局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规范财务管理,用之有度,回馈十方,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监督。要秉承道教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传统,抵制打着道教旗号故弄玄虚、神乎其神、违背科学和道教正统传承的现象。要以庙为家,但不能以庙养家,道俗有别,反对社会亲朋插手庙内事务。抵制商业化倾向,倡导文明燃香,杜绝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把宫观建设成为环境幽雅、清净庄严、和合共住的道场。”
(二) 加快教制建设和教义革新
关于教制建设,我们主要从正一道教的规戒制度和宫观管理体制两方面来考虑。每种道教规戒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道教的历史,道教是在不断革新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近代关于道教的变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道协第二届会长陈撄宁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上发言指出:“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两种看法,一是道教的形式,一是道教的精神。即如出家与在家、蓄发与剪发、吃荤与吃素、道装与便装,以及斋蘸祈祷、诵经礼忏各种科仪,这些都是道教的形式;又如气功疗病、动功健身、静功养性、药食延龄,其他高深的如内丹、外丹、老庄哲学,尚未包括在内,这些都是道教的学术,而道教的精神也就寄托在这些学术上面。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化,不敢保证他永久不变;学术因为群众所需要,非但能够长远流传,而且将来还可以逐渐发展。”事实上,道教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而且正在发生着变革,这在道教规戒制度上体现得最为显著。许多有识的高道也正着手道教的变革。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道长以“正在顺应时代变化的道教”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道教当前的阶段。他提出了上海地区道教面临改革的五项课题,其中“二是宗教生活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三是教徒戒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五是在团体和宫观管理中,借鉴社会成功经验”等等,这些课题不仅是对上海,而且对全国道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传统的道教戒规制度有许多是需要继承的,例如“三皈依戒”,皈依道、经、师三宝是每个信徒必须持守的,而那些有违国家法律和当代社会伦理、束缚道教发展的规戒制度则应予以扬弃和革新。疏理传统的规戒制度,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的新规戒制度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
民国以来,宫观传统的十方丛林、子孙庙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已经名存实亡。探索丛林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宫观管理新途径,在宫观管理中借鉴社会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事实上,许多地方的正一道宫观已经在探索新机制,譬如,现代化财务制度引入宫观财务管理、香港宫观管理模式等等。当然,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新道装款式设计在长三角地区、福建等地也已经悄然启动,这也是统一道装,树立道教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 加大文化宣传和社会公益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道教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宫观为载体,以道教文化和慈善公益为两翼,慈善度人与文化济世相辅相成是当代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道教界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宣传工作尚不尽人意。无论是研究宣传的广度,还是研究宣传的深度,都亟待加强。
道教文化研究工作需要做出建设性规划,需要培养扶植研究方面的专才,既要讲质,也要讲量,教内上下协调、互相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几项原则:首先,站在道教的立场上研究道教,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道教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还道教以真实的面貌。其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审视道教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地复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并不是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第三,着眼于道教文化建设,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弥补道教文化中的某些欠缺。道教具有虚融的品格,善于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交汇、碰撞、融合中,我们道教文化也要不断吸收,不断变化和更新。在继承传统道教文化精华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之熔为一炉,建设道教新文化。
道教文化宣传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行“不言之教”是道教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道教相对封闭的传教方式提出挑战。道教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而理解道教,许多人又是从认识道教文化开始的。所以,道教文化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从宣传的对象来讲,我们既要向教外的人积极宣传,让他对道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取得他们对道教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向广大教徒宣传,以提高信徒的道教素养,坚定其信道、修道、弘道的信心。从宣传的方式来讲,讲经布道、著书立说、印赠善书等传统方式固然应该坚持,但我们也应该开拓思想,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影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从宣传的内容上来讲,我们应针对现实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层次、针对不同的信仰层次灵活掌握宣传内容,以利于听众所接受。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道教文化,改变道教不重自身宣传的被动局面,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教文化,进而热爱道教文化。
三十余年来,大陆道教慈善公益活动有目共睹,这既是道教慈爱和同精神的体现,也是道教组织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举措。道教的慈善公益约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者扶危济困,二者捐资助学,三者医疗救助,四者护生环保,五者文化事业。但我们没有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汇聚成有代表性影响广泛的慈善公益品牌。我们应该根据道教慈善文化的特性,探讨树立慈善品牌,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开展慈善品牌的社会营销,推动其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在这方面,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品牌模式非常值得大陆道教界借鉴。台湾证严法师“慈济功德会” 可以说是慈善度人文化济世的典范。它是一个以佛教思想为指导,以在家居士为主体,核心是从事公益事业的慈善团体,在全球宗教慈善团体中都堪为翘楚。四十余年来,慈济功德会开展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从慈善开启医疗,而由医疗开启教育,又从教育开启人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真正实现了“佛法生活化”和“菩萨人间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建议各地当前阶段侧重发扬“医道通仙道”传统,铸就“道医养生”慈善公益品牌;发扬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优势,从文化济世教化育人角度设立“道教慈善文教基金”,致力道教文化和道教教育事业!在济危扶困方面,也应更多关注如何能在救济贫苦之后给予扶持成长的力量,乃至于解决人心的痛苦,培养心灵的力量,从慈善福利及社会工作中,体现道教的慈爱齐同。教导人们从行善积福中渐次提升生命的层次,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生活所需,进而有能力再去济助他人。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清醒地把握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和宫观建设,加快教制建设和教义革新,加大文化宣传和社会公益等,积极探索以宫观为载体,以道教文化和慈善公益为两翼,慈善度人与文化济世相辅相成的健康发展之路!
【本文作者:张凤林,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