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水乡——画里周庄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8 浏览次数:次
江苏有三座有名的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论小桥流水,论文化民居,它们几乎平分秋色。然而,只有周庄幸运地被吴冠中、陈逸飞等丹青妙手选中,以一幅烟雨蒙蒙的双桥闻名于全世界,成为中国第一水乡。它究竟有何魅力呢?本文作者带着这个难解的问题走进了周庄,走近了双桥。
狭窄的水巷是周庄的一大特色。两条如梭般细长的小船相错,船家要凭精湛的技术才能安全通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长江和古运河周围,散落着许许多多像周庄这样“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水乡泽国的富庶传统,乡土文化的浓重积淀,明媚秀丽的田园风光,让这片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等来到了位于江苏昆山市西南的周庄镇,走上陈逸飞笔下著名的双桥,我不禁遐思:周庄人在这淡妆浓抹的一幅油画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是否也如画中人般飘飘欲仙了呢?种种美景映入眼帘,更加深了我心中的疑问:到底周庄与同里、甪直的桥与水有何差异,为何同处吴地周庄却独受画家的青睐?
1999年4月7日,周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通过了国内专家认证。在认证会上专家们一语道破了天机:“江南水乡古镇周庄自古以来,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积累了与水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成为江南水乡以水成市、以市兴镇的典型。至今,周庄古镇区还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水乡风貌:‘井’字型的水系、传统的建筑格局和纯朴的民俗风情,为人类水乡古镇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井”字型的水系将古镇分割成8条长街,碧清的河水与900年的岁月相映成画
周庄与水为缘,周庄人不疾不徐、悠然自得的生活更离不开水的滋养。漫步双桥,随处可见妇女在河边浣衣,老人坐桥畔闲谈,孩子逐鸡鸭嬉戏。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4条河道呈井字形将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分割成8条长街,粉墙蠡窗的明清建筑在权作街道的水巷两旁静静伫立。我坐在一叶两头尖尖的轻舟上,在狭长的水巷中慢慢摇过,水巷两侧整齐的石板路上不时闪出一个个店铺的招牌。看到这些店铺,让我不禁联想起泰国水上集市的那一艘艘小船,周庄的“市”正是由那许多小船上的交易买卖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双桥
周庄的世德桥和太平桥构成了丁字相交的钥匙桥,亦称双桥。1984年,上海画家陈逸飞将它画成油画,题名《故乡的回忆》,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的画廊中展出,轰动全美。同年,哈默访华,又将该画赠送给邓小平。次年,该画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从此双桥和周庄驰名中外。
古时候的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一直以小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乎是“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陆上交通虽不发达,水上交通却极为便利,仅镇外的急水港就已有600多年的航运史,至今仍是苏申外港线的重要航道。总的来说,周庄又处于西接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东经浏河通长江可入海的有利位置,为当地的由水集而市集,由市集而镇集的商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和交通环境。明朝初年周庄的一位商界传奇人物——沈万三,便是充分利用了周庄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积极发展商品集散贸易,从而迅速发迹。所以虽然“周庄”是宋元祐元年,百姓念周迪功舍宅为寺而以其姓为村名,但真正更名则是清朝康熙初年,周庄发展成江南商业大镇时才落实的。周庄使沈万三发家致富,沈万三则带动了周庄以后百年的经济发展。而且周庄这种河湖纵横的地理环境,也使得该地区在900多年的历史中避开了大部分兵燹战乱,使得一个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得以保存,实为后世研究者之幸事。
有水必有桥,占了周庄“二分”的桥是画家将周庄推向全世界的主要工具
形容周庄,周庄人有一句话:“三分是水,二分是桥,剩下的一半是街道”。说到周庄就不能不说占了周庄“二分”的桥。周庄在沉寂几十年后又一次为世界所知,完全可以归功于它的桥。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这幅揭开了“江南第一水乡”面纱的不朽之作,从陈逸飞的手中交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又从阿曼德·哈默先生的手中敬献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周庄与双桥从此走向了世界。
好山好水,滋养得周庄的女孩子越发地清灵俊秀。这个少女凭栏独立,可是在遐思周庄那些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我按着路人的指点,来到这一条水巷。2公里长的水巷上竟然保存着建于元、明、清三代的14座石桥!如双桥、富安桥、贞丰桥、全功桥、福洪桥……诸多小桥错落穿插,形成了这水乡最耐人寻味的景致。我从桥头拾阶而上,刚好看到一艘满载着游客的小船从桥洞下穿过。他们这一路上可以细细地赏玩两岸的老墙,可以随意为老墙内的生活场景插上想象的翅膀。尽管镇里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很多水乡的妇女还保留着在河埠上搓衣洗菜的传统,能就这样望着一座小桥,静静聆听那些洗衣的主妇有节奏的拍击声,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悠闲、惬意的事。
明清时期周庄属于富庶之地,殷商大贾众多。他们的家中的卧具多为这种雕花暖阁。阁分三层,中间有可折合的屏风,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调节阁内的温度。
镇东北的双桥是游客们每到周庄找寻的第一目标。这座又称钥匙桥的石桥是由一座东西向的石拱桥和一座南北向的石梁桥组成,两桥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颇似古时候所用的钥匙,整个图案古朴大方。观赏双桥,最佳的位置是坐上一只尖尖的小船,从水里的不同角度去靠近它,欣赏它。每个角度、每个画面,仿佛都有说不尽的风韵,难画难描。
周庄一位老人的书房。由于经济繁荣又注重文化氛围,周庄人大多诗礼传家。很多老人们还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画轴墨宝。
在周庄,每个桥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个桥在周庄的镇志中也都有其浓重的一笔,而这些故事已经湮没在水乡的记忆中了。不过对于游人来说,单是那桥,就足以令人心动。
“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传统的水乡建筑风格让周庄处处入画
若说同里、甪直的民居都是一幅幅典型的“江南小家”画图,那么周庄相比之下就更多一些气派雄伟的深宅大院了。周庄古镇虽小,却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江南民居,古镇近千户民居中,60%以上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有近百所的古宅院和60余个砖雕门楼,还有部分过街骑楼和水墙门。
周庄夜色
最惹眼莫过于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后裔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沈厅,可以算得上是“江南第一民宅”了。且不说其七进五门楼的典型“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和门楼牌坊上栩栩如生的砖雕石雕,单就它连接前后楼屋之间的过街楼和过道阁形成的规模巨大的“走马楼”,称它“第一”也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来到周庄,称这里“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以一个狭小的市井门洞衍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宁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另一处明代建筑的代表张厅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一条名为“箸泾”的小河穿张厅后宅而过,形成了所谓“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情景。此外,贞固堂、叶楚伧故居等都是历史留给周庄的民居经典。
油画周庄,是吴冠中的得意之作
著名画家吴冠中80年代初到周庄坐船写生,与周庄人互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桥桥头小茶馆的一位阿姐对我说,那些日子(吴冠中在周庄写生的一段时间)里,烟雨中她们总看到桥边有两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老翁忘我地埋头作画,老妪拄着根拐杖在后面撑伞。吴先生的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赞赏,周庄人用他们殷切的目光表达了对吴先生夫妇的感谢。在吴先生的眼中,周庄是“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阴,鹅鸭相逐,处处入画”。
老街成了高楼中的一件盆景,水墨周庄的画境日趋黯淡
随着艺术家的画笔和摄影师的镜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昆山,感受周庄900年的文化底蕴。中外游客逐年递增,周庄旅游业开始迅猛发展,“中国第一水乡”的前景却喜忧参半。
“周庄的一半是古街”,韵味就在于一个“古”字。可我现在走在周庄的街上,水巷两旁混凝土的楼群已不鲜见。尽管在周庄的井字型水巷游览区内,古镇的旧貌还可以见到,但这古风能否长存?走出游览区,入口处距离全功桥仅10多米的地方就建了一座水泥桥!至于区外,则宾馆林立、轿车满街,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城市。如果从空中俯瞰下去,恐怕是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老街“已似高楼中之一盆景”了。
作为周庄之“魂”的水也面临着很多危机。我在河边遇到了一位周庄的林姓老人,见到他时,他正呆呆地望着井字水巷,若有所思。没等我发问,他就自言自语地说:“20年前,我们都是从这条河里舀水洗澡,现在不清了!我们水乡,就靠这水活着呀!”
我点点头。从他的唠叨中又得知,短短10年,周庄的饭店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40多家,而且90%集中在古镇区,大量由这些餐馆饭店带来的污水几乎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井字水巷。还有古镇区居民的生活污水除部分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外,都直排入河。不仅如此,井字水巷还需承载餐馆、居民和游客随手扔下的垃圾,在2公里长的井字水巷中,每天有两条船专门负责捞河面上漂浮的垃圾。据船上的环卫人员说,每天要从河里捞出半吨垃圾,而周庄镇若把全部河段清淤一遍需3年的时间。事实证明,周庄的水环境容量已经处于临界点!
所幸周庄镇政府意识到了水源的重要,为了配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在古镇区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虽然限于资金一期工程的日处理能力仅为700吨污水和3000吨河水,但至少在2001年前达到污水管网100%的覆盖率和100%的污水处理率为周庄的碧水带来了希望。一泓碧水才能留住900年的周庄。如何保住这个“中国第一水乡”,值得周庄人、每一个到过周庄的和将要到周庄的人深思。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