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特区能让儒家复活吗?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8 浏览次数:次
[摘要]:就儒家而言,它到底是该坚持主流,还是从社区出发进行新的生存方式探索,张祥龙与陈明的构想恰是两极。但也许对于现代化的中国,谈儒家的复活,首先要解决的是它如何为中国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我对儒家未来的观点是:不主流,毋宁死!”“说了这么多年的‘和而不同’,最关键的是要找出这‘不同之和’到底是什么!”在8月8日的“宗教哲学2015青岛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在总结评论时言辞激烈。
陈明的“不主流毋宁死”,主要针对的是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提出的“不同于现代性的另类生活追求”——建立儒家文化特区这一构想。
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发言
张祥龙教所指的“儒家文化特区”,意在为现代社会儒家的的生存提供一条新的出路。近代以来,儒家在退出了政统与教育道统之后,应该如何安身立命?以此背景下诞生的新儒家,都在寻找方向。
张祥龙自认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儒家远远没有复兴,因为整个世界都对儒家不利,最近美国通过了同性恋合法婚姻的法案,儒家最重视的家庭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衰落了,我想找一个让儒家复活的机会,但儒家的复活不可能同高科技联手。”
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团生活,让张祥龙看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这是17世纪欧洲的一个新教再洗礼派,因受到迫害而迁居北美。他们基本上不使用高科技,使用马车出行,需要用电的时候自己发电,主要是农业配合手工业,自己教育孩子,在各家轮流举行礼拜等。总而言之,家庭是整个社团生活的中心。阿人共同出资购买相连的土地,形成一个农业社区,力求自治,与外部干涉作对抗。神奇的是,这个原始的社区居然存在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他们百年来与高科技基本绝缘,不仅没有消亡,还从1900年的6000人,发展到2012年的27万人。阿米什人始终以最原始的农业社区存在着,信仰、德行、生活技能是教育的全部。
在此基础上,张祥龙提出“儒家文化特区”的构想: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基础经济形态,过一种礼乐教化的生活,以抵制高科技蛇吸的急切需求。当然还要弥补阿人社团的不足,他觉得阿人在面对技术压力时太被动,儒家社区应该使用绿色技术以天人相合,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等等。
留着长须的张祥龙,一直在试图恢复儒家传统纯正的生活方式,去年他设计了一整套儒家婚礼仪式,并在儿子的婚礼上做了实践,引起媒体争相报道。
在论坛上,张祥龙的设想激起了“大陆新儒家”学者的广泛议论。他最激烈的反动者,正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
“今天我必须要得罪祥龙,你这个东西不是一般的不行,是太不行了。你弄起这么个社区,日本人、美国人最高兴,拒绝工业化拒绝科技,人家打你你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嘛!这是从效果说。理论上讲,首先它跟儒家的理念和自我期许不一样,为万世开太平,自己都没法立足,如何去兑现承诺?我看你是太悲观了,对现代性悲观,对儒家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生命力没有信心。其次,这跟儒家在历史上存在的形态完全不同,儒家在历史上一直是主流的,三代礼乐社会政教合一,秦汉以后霸王道杂之,正是因为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共生共荣,才成为自己,才铸就东方文明。这需要努力,向现实开放,董仲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代的张之洞、康有为都是如此。士之仕犹农夫之耕,儒家的道是行之而成的。如果不去实践,抱残守缺,就成了自了汉。最后,你这也与社会对儒家的期待不一样。圣人入世以情不以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儒家要主动出来担当,你这种逃避的想法是非常不好的。”
张祥龙认为,陈明的发言歪曲了自己的原意。“‘特区’不会直接妨碍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追求,中国不会任人宰割。如果儒家在充斥着不利于儒家的体制中进入主流,反而会被这些因素所裹挟,失去其以家庭为根的本色。‘特区’是甘居边缘存在,而孔子恰恰是从小地方做起的,周公‘三分天下有其二’,也因其生活方式对人民的吸引,这不是自甘软弱。”
就儒家而言,它到底是该坚持主流,还是从社区出发进行新的生存方式探索,张祥龙与陈明的构想恰是两极。但对于现代化的中国,谈儒家的复活,首先要解决的是儒家体系对于现代人的价值,它如何为中国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如何解决文化与信仰上的虚无问题,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古今之辨”。
虽然陈明对张祥龙进行了激烈批驳,但这种儒家社区构想也可以从另外角度观察:北大哲学系的张志刚教授表示,儒家社区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类似,但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得验利弊,而翻译了《康德三大批判》的李秋零则向张祥龙提了一个问题:儒家特区要设党委吗?
陈明教授(右)反驳张教授观点
“宗教哲学2015青岛论坛”现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