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沿着朱德润的足迹——读《元代宫廷之旅》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8   浏览次数:

  

20150817_007

  图一:秀野轩图卷(中国画)朱德润 故宫博物院藏

  

20150817_008

  图二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中外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以及工艺美术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度,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之一。而帝国下生存的汉族士人却备受压抑,尤其在科举选拔官员制度被废止后,失去了晋身之道的汉族文人,无法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只得转而寄情于山水游历、笔墨唱和与戏剧创作之中,客观上反倒促进了中国画、元代文学的发展。于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元四家”、文学史上的元杂剧都在此时应运而生,影响至今。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将汉族人划分至社会等级之底层,但在元代历时不长的百年中,有两位皇帝对于汉族文化格外仰慕并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其中一位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另一位则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前者热爱书画艺术,创立奎章阁,收藏古物及图书,编撰《经世大典》;后者则推行了“延祐复科”,在仿唐宋旧制基础上,尊崇朱熹之学,恢复科举制度。“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81年。朱德润(1294年—1365年)作为当时的一位汉族士人,就深受恢复科举制度的鼓舞,一心想着通过“画以致仕”的方式报效朝廷。

  在元代,文士通过善于绘事而晋升官职的几率较高,原因之一是统治者汉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比文字更直接,更易于接受。蒙古族统治者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欣赏画作从而领悟其中堂奥,成为了事半功倍的方式。以画学文的另一个结果是,统治者认为善于绘事者学养丰富、学识渊博。于是,文人画家受到青睐,出现了一大批诗书画全才。其中,儒学底蕴深厚、又颇具绘画天资且画功扎实的朱德润,能够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未及而立之年的朱德润,由赵孟頫引荐,其才华受到元代统治者赏识并得以重用,使其声名鹊起、红极一时。直到朱德润归隐返乡至其离世的近半个世纪里,他一直为当时的士人所推崇。其作品在清乾隆年间有多幅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可见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其艺术风格的认可与喜爱。时至今日朱德润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世人对其所知不多。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青年学者李天垠的新作《元代宫廷之旅——沿着画家朱德润的足迹》(书影见图二),就像一位充满探索精神和艺术热情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到700年前的元代中国,一方面使读者在赏析朱德润存世画作、辨别其作品真伪的同时,领略了元大都、元上都、苏杭江南地区的地理风貌与风土民情;另一方面,从以朱德润为代表的汉族士人的内心角度出发,勾勒出不同于以往宏观历史的别样景象。书中提到的朱德润与具有蒙古族血统的高丽国王王璋、高丽国年轻大儒李齐贤的交往,体现出了元代的民族大融合及两国士人的交游情况;朱德润赴高丽为官的经历则体现了元代与高丽的外交经贸往来。这些都为读者呈现了新颖的历史视角。

  以往美术史学者针对朱德润研究发表的论文,多为就一两幅故宫博物院或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作品进行风格分析,对朱德润存世作品的掌握不够全面,在运用史料方面,也多有局限,鲜见跨学科的学术思考。究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已知的朱德润存世的30余件作品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不易看全;且存世作品中真迹与伪作并存,需要鉴别。李天垠历时5年,遍访中国两岸三地、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拥有朱德润作品的多家知名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进行文物特别提看。在通览几乎全部朱德润存世作品的基础上,他从博物馆美术史学者的角度,尝试以书画鉴定研究的思维,首次构建出了一个客观的朱德润藏品真伪鉴定体系。

  潜心之作,厚积薄发,《元代宫廷之旅——沿着画家朱德润的足迹》虽然只有13万字,其内容充实、思考独到、自成一家,为读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元代历史文化之旅,亦算是填补了学术空白。作者没有局限于以史论史,取而代之的是将一位画家的经历、其时的书画创作放置于元代大历史背景下,令读者身临其境。作者代入朱德润内心,以其视角观察体会绘画创作与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又从书画研究上,将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目鉴方法归纳提炼成体系,不失为此书的另一贡献。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