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概念始于颛顼帝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3 浏览次数:次
颛顼帝(远古) 清人绘
万象更新,一元复始!2014年的元旦已过,不少人还沉浸在“1314”的跨年气氛中。到底古代的元旦节与现代元旦节有什么不同?从史料来看,差别还挺大的。
颛顼提出“元旦”概念
中国很早就有“元旦”概念了,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据说,它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出的,规定了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等等。
由此可见,今天已十分流行的“元旦”一词,在古代并不太受青睐。开始为“元”,天明即“旦”,元旦应该是古代文人杂合了“正旦”、“元正”等词汇要素,慢慢叫出来的。
“元旦”固定组合,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中有“元旦”一词。雅,系当时的“国乐”,逢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才演奏,《介雅》为十二雅中的一雅,格式为三曲五言,乐名取自《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给天子祝寿便要唱《介雅》。萧子云所写《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词,他在其中一曲里创造性地使用了“元旦”:“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到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生词,当时的志书、笔记中渐多。如宋陆游父子参订的《嘉泰会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进一步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孙中山和总统府官员的合影。
现代意义的“元旦”始于民国
“元旦”一词真正热起来,应始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也结束了惟用天干地支纪年的历史,进入了西历(阳历)与中历(阴历)并存的“二元”历法新时期,以西历公元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确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
可以说,民国对西历和元旦的全新确认,无异于一场民俗和律历领域的辛亥革命,或者说辛亥革命在民俗文化领域的继续。
1912年1月l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继续推行西历。1912年2月17日,袁氏民国政府发布公告:“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
改历就要改节。既然弃用中历,那节日也要随之改变。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由当时内务部拟呈的“四大节”提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原来仅指立春节气的“春节”概念,因此一下子成了热词,顶替了本该属于“元旦”的阴历一月一日,成了过年的代名词。而原本这一天的“元旦”,则被移到了阳历一月一日。这个,大概也是古今元旦的最大不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