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神仙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3 浏览次数:次
皇家园林鸟瞰图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学问,古时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观念源自秦始皇
秦始皇像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建章宫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历代皇宫建制均体现“一池三山”格局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北京城的“一池三山”格局
太液池
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抵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颐和园
颐和园更是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照搬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一一知春岛、小西伶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颐和园鸟瞰图
道家思想影响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