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从《戒庵漫笔》 探微“茅山古迹”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

“戒庵漫笔”八卷,著者李诩,字厚德,自署戒庵老人,今江阴县人,生于明弘治十八年,经正德、嘉靖、隆庆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05-1593年)身经四期,历世八十八年,一生见闻广博,每究心时务读书不懈,故著述繁富。“漫笔”一种仅幸存于世。

从《戒庵漫笔》 探微“茅山古迹”

“漫笔”一种仅幸存于世

“茅山古迹”于第三卷记载老年时曾亲履茅山,踏访古迹景观,事皆翔实可证,传信于四百年来的茅山史实,不致佚忘,当时景况恍在眼前,为今人追忆探索。据其原文:“茅山华阳洞石崖上真书三大字相传米元章书,路旁洞泉二篆字龛石中,玉柱洞中有石柱悬空,四周可转,似滴乳结成,喜客泉人至环石栏,群众拍手则乳泡汛起,玉晨观大栢干缠纽被火余蘖犹佳。颜鲁公四面碑、张从申三绝碑俱存。大茅峰径路九湾十八折,祠宇宫前九杉高大,灵官所掌玉印,水苍色,方二寸、有柄,文云“九老仙都君印”篆画八迭,制作尚廉刿不甚古”云云。兹参照有关资料对其中数节以个人浅识,与茅山道院诸道长和读者商榷。

华阳洞 书者谁

原文“茅山华阳洞石崖上真书三大字相传米元章书”,见“茅山道教文化丛书”华阳洞三大字……笔力遒劲,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迹,又镇江文史资料“茅山史略”文中:“洞口石壁上现有大字华阳洞相传为苏轼书写”综此前后相传,悉未论定。

瘗鹤铭 出谁手

从《戒庵漫笔》 探微“茅山古迹”

如前人评价镇江焦山之瘗鹤铭出自谁手,终必归于论证。书载米芾字元章,人称米南宫、米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且推崇米字超妙入神,清郑板桥谓米书颠放处天授,非人力不能学、不敢学,于“镇江书话”著有米芾定居润州(今镇江)建宅名“海岳庵”内一室名“宝晋斋”……“城市山林”碑刻是他留在镇江的真迹等。世传米书兼善各体最擅行书,似可与苏轼遗传真迹书体互参研究。

茅山志书由来久

对所存疑的是原文“颜鲁公四面碑,张从申三绝碑俱存”查为茅山道教文化丛书,所列碑铭刻石之所未列。世称颜真卿为颜鲁公,唐代大书法家,上承王羲之,兼融初唐四家,颜体字方圆兼备,有谓筋骨肉俱见。此碑称之四面,与三绝碑矗立于世,历来为士林所重,清末武进盛宣怀氏(曾任清廷大臣)于漫笔刻本跋文中还提到“记茅山颜鲁公四面碑,张从申三绝碑,可见万历时尚完整”此书并为之收入常州先哲遗书。兹摘清代光绪二十四年重刻茅山全志序文中有云:“茅山之有志书,由来久矣,自前元宗师刘大彬,传于翰林承旨赵孟頫,赞于大学时虞集,书于华阳外史张伯雨(或即张从申),时人称为四绝……”。

从《戒庵漫笔》 探微“茅山古迹”

灵秀几多于历史沧桑

除刘大彬于宗师列传之铭石外,其于三人名重当时,勒石永久,垂于后世,三绝之典,或可出此,明代志书凡三刻三毁于变乱,两碑是否有记于志或补志。近阅《茅山道院》月刊,华阳洞灵官碑与上清四十五代宗师碑刻相继发现,亦或有考证之机遇。对于宋徽宗颁赐茅山之“九老仙都君印”茅山镇坛四宝之一,阅近千年传世古玉,今世无其材,原文“水苍色”其玉性之变化深处,当亦不如增添莹润色泽,灵秀几多于历史沧桑,于茅山仅存之三宫五观天然景观等之今况今貌,更不知其恢复发展前途未可限量,有对前人之记闻。

此书列入“元明史笔记丛刊”,点校说明:“评价有明人笔记中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原刻本据载:孙李如一初刻,玄孙李成之据万历初刻本,重刻于清顺治五年,经几代人之苦心,不至湮灭无闻,其先后序跋中俱见李诩生平少游郡校,笃学力行,《江阴县志》说他生性耿直……日以典籍自娱,以著述而自适……可见大概。

此书并为四库全书总目列有“戒庵漫笔”提要,全卷中且有记“陶仲文传”附奉安坛疏“记明代嘉靖皇帝封真人所加的厚封赐遇”。关系帝王信奉道教之史实,其所说阴阳互藏,五行相克,物验也具有易理,也可参见李诩《道家心里》一书,为此提供道教文化参考。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