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资讯 > 道教动态 >

文化评论:范曾诗言志发自肺腑、正当其时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8-16   浏览次数:

        21日,文化名人范曾在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时,号召与会者限韵作诗为贺。一石激起千层浪,范曾兴致所及之举被若干“职业拍砖者”解读为了“谄媚”“投机”。一番扭曲抹黑,全然将文艺界对此次座谈会的欣喜之情变了味。      当“职业拍砖者”忙着四处搜集“黑材料”,恶意攻击那些敢于在舆论场尤其是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的人之前,他们需要好好恶补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把文化大家的雅致之举与庸俗的谄媚混为一谈。此次范曾与诸位学者接力作诗、直抒胸臆地庆祝文艺座谈会,古已有之,名叫“曲水流觞”。     古代有王羲之感念群贤毕至,一气呵成千古名篇《兰亭序》;张择端感慨太平盛世,绘制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作为亲历此次文艺座谈,大受鼓舞的大家,范曾作诗庆贺实属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表达。     范曾用中华文化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当前文艺事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与期待,一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一贯重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将此次座谈会的精神贯彻于行的积极作用。或者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亦或者是某些人阴暗心理的惯性使然,互联网上有了些对范曾的攻击、污蔑之声。这些声音虽然不算大,但相当刺耳,如果不及时加以辩驳,不排除有混淆视听、模糊黑白的可能。     正所谓“世有雷同之誉而未必贤也,俗有欢哗之毁而未必恶也”。范曾复杂而漫长的人生经历,有起有伏也不乏争议,正因如此便引得好事者借题发挥,诋毁其作诗言志的真实动机。然而,从历史的长镜头看,只有将范曾个人经历的复杂起伏和其近年来的言行体会摆在一起,才更能够看清楚、想明白当前文艺界积极气象和美好愿景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意义。     范曾幼年亲历了中国文化濒临灭顶之灾的战争年代,成长于新中国文艺除旧布新、开创新局的激情岁月。在文艺遭难的动乱时期,范曾曾因言获罪被打为“右派”饱受批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曾泼墨钟馗,以喻正气伸张;更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国内文化发展。客观地说,纵观范曾一生,确实有俯拾即是的成绩,也不乏难辨真假的争议。但是,正如每一条河流都不乏波折、每一座高山都不缺低谷,关于范曾个人争议的存在,不仅说明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说明其今天的认识难能可贵、值得深究。               可以说,正是有着76年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跌宕起伏的亲身经历,范曾才愈加感念当前文艺发展的弥足珍贵和来之不易;正是有着“否定之否定”,不断去伪存真、“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认识历程,范曾对文艺座谈会的鼓呼和庆贺才不能小觑、不容扭曲。可以说,“早觉神州辞厄运,欣迎大塊著文章”的这首七律诗是范曾基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发自肺腑的感人诗作。那些还在对此情此诗横加指责、妄加揣测的人实际上是因对历史的无知和对时代的钝感。     “测浅者不可以图深,见小者不可以虑大”。一些人一看到为时代鼓呼满怀正能量的人就联想到“谄媚”“上位”;一听到人们对国家对人民朴实真挚的心声就污蔑为“无知”“幼稚”。然而,徒有批评指责乃至污蔑扭曲,没有振奋人心扫除精神雾霾的鼓呼,何谈未来和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浩然正气,只有一味地诘难打击,何谈发展和进步?     范曾今日以诗言志的举动,已经不完全代表他自己的体悟,更体现了一个经历中国半个多世纪沧桑变化的老人活生生发自肺腑的认识与感悟。范曾的心路历程值得每一个国人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研究学习。从此次文艺座谈会抑浊扬清、指明方向的时代背景看,范曾诗言志发自肺腑,也着实正当其时。我们也相信,在范曾作诗言志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也会和他一道“妙笔丹青轮斫手,挥鞭电掣向康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