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武当南神道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8-05-15 浏览次数:次
武当山南神道相传源自唐代,当时唐中宗李显被贬于房陵,而房陵毗邻吕家河,李显为朝拜武当所开辟的这条路被称为南神道,当时武当山香火旺盛,来自四川、陕西和鄂西南的朝山百姓纷纷从这条路上山,一时香客络络不绝。南神道地处金顶南麓的大峡谷,起于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道路沿清澈的小溪,经桃花谷、情人峰、鬼谷涧、黑龙潭、清微宫,直抵金顶。 怀着多年的夙愿,我和一群徒步爱好者踏上了南神道的徒步路线。早上9点30分,我们在火车站坐上前一天联系好的6座面包车,从六里坪入口进山,途径吕家河村,然后到达了南神道景区大门。从景区大门开始,我们踏着碎石铺就的山间小路,向金顶进发。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淌着,茂密的山林笼罩着整个峡谷。转过几道弯,山突然变得陡峭起来,一段横卧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栈道豁然横在我们眼前。此栈道已非古栈道,工匠们将钢筋固定于山石绝壁之上,然后铺以木板,外侧加有护栏,看似惊险,实则安全。在栈道上且玩且走,不知不觉中,已来到黑龙潭。黑龙潭不大,宽约三米,深可见底,由一截高约六、七米的瀑布冲击而成,据说是以前山民求雨的地方。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清澈的潭水之上,使这静谥的小潭散发出别样的神采。 过了黑龙潭,蜿蜒数里的栈道渐渐走到尽头,改走山路。中午时分,在一武当山核心景区的界牌处,几位男士纷纷拿出各种卤菜和酒类补充体力,就这样闹着、笑着,我们不知不觉就抵达了武当山金顶。 早说听说武当山的天气有一日三变的说法,果然没错。刚才还艳阳高照的天突然暗了下来,风夹着雨一会儿就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我们一路小跑来到七星岩,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十多位十堰户外的驴友,晚上大家聚在小旅店里 “开轩面武当、把酒问驴事?”,一时间热闹非凡。
第二天起床后,因为下雨气温骤降,很多驴友临时改变了行程打道回府。8点左右,我们吃完早饭收拾行装又踏上了新的行程。对于我来说,从南岩宫到五龙宫的十几公里简直就是探险:山高谷深、林耸灌丛、荆棘漫道、茅蒿侵路。石板只见苔藓,眼前不知路向;头顶绿荫难见天日,脚绊青藤何处有路;死树横倒难前行,枯叶时让脚踩空;藤蔓绕脚步行慢,低枝夺帽几回首;看不尽山野异花,赏不够珍菌艳蘑。很快,我们身上武装的雨衣雨裤都已 “遍体鳞伤”了。 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艰难跋涉,我们来到了五龙宫外 ,映入眼帘的是一段蜿蜒的红墙和带着 “大草帽”的碑亭,虽是残垣断壁,碑倒栏斜,仍见昔日辉宏雄伟,气势盛极。不同的视角都给我不同的触动与震撼,拾阶而上,我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凝望着木结构的卯榫 ,怀想着当年的游人如织,香火鼎盛…… 龙虎殿内左右侧各供奉着青龙、白虎泥塑彩绘像,皆高丈余,神态都是狰狞威猛,奇怪的是两尊塑像高举的手臂下都有一个小人,伸手抬臂,不知要做什么。有资料说,这两尊泥塑是武当山最大的泥塑神像。因为下雨,殿内光线很暗,我仰视着庄严肃穆的泥塑神像,感受着600多年前的气息…… 据当地老人传说,五龙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史载均州刺史姚简,因天下大旱,到五龙顶祈雨,得到化身五位老人的五龙相助,天下遂普降甘霖。唐太宗大悦,下令兴建五龙祠。宋时改敕“五龙灵应之观”。元二十三年,世祖忽必烈又改敕 “五龙灵应之宫”。到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大兴武当山,五龙宫的规模达到鼎盛,有道房850余间,道人2000余人。即使下暴雨,沿着五龙宫的所有走廊溜一圈,鞋子也不会湿,足可见当时的宏伟景象。 昔日金碧辉煌的五龙宫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般模样呢?追溯历史,五龙宫建筑大规模毁坏的年代并不遥远。清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一个叫张瞎子的农民军败类路过五龙宫,被这里一种有毒的植物蜇伤,他恼羞成怒,便放火烧毁了其中的四座大殿。民国二十年,被红军打败的国民党残兵王世和逃到五龙宫,因卜的卦他认为不准,就命令士兵把竹席浇上油靠在大殿的柱子上,放火烧了五龙宫。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据当地老人讲,白天五龙宫上空浓烟滚滚,晚上红光一片。大火过后,五龙宫就剩残垣断壁了。现存庙房42间,建筑面积2975平方米,古建筑及遗址共占地250000平方米。 作为熟知武当山盛名的十堰人,在数次游玩金顶、南岩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后,在深山险壑中见到如此规模,又如此精美豪华的建筑群,我们十分震惊。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风霜之后如此衰败残破,更使我们唏嘘不已。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五龙宫正在复建,建成后将成为武当山一个新的景点,我们期待着五龙宫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