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资讯 > 道教动态 >

西行札记(二十五)大石林牙——毕什凯克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8-19   浏览次数:

      吉尔吉斯坦与中国的新疆接壤,天山山脉成了两个国家的分界线。汗腾格里峰和托木尔峰是天山上的两座高峰,它们就像两个巨人兄弟在冰天雪地的天山上徜徉嬉戏。天山山脉东边,新疆的西南部干旱少雨,但老天似乎对天山西边的吉尔吉斯坦格外厚爱,阿克苏有两条河流一路向西穿越天山,在吉尔吉斯坦的湖泊里找到了它们的归宿。     天山山脉向西行200余公里,有一大湖泊挡住去路,周围山间的众多溪流在此汇聚成一汪湖水,这就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伊赛克湖。伊赛克湖有多大?绕湖一周开车需要跑两天时间。茂密的森林在山峦上勾勒着美丽的图画,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伊赛克湖依然像小说中那么美丽迷人,但是湖里没有了白轮船。虽然已经到了冬天,但这里感觉不到寒冷,湖水湛蓝,蓝天白云雪山倒影其中,如仙境一般。     玄奘西天取经时曾经路过这里,他留下了伊塞克湖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伊赛克湖再往西走,看到了满地的庄稼,地里面还种着白菜,路边还不时出现卖白菜的摊点。这里住着东干人,这些操着陕西方言的人声称自己是中原人,是“陕西老回回”。东干人是150年前从中国陕西一路向西穿越甘肃青海和新疆,翻越天山来到伊赛克湖西岸。与当地的游牧民族不同,东干人擅长种植庄稼,他们带来了中原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在肥沃的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繁衍生息养育着他们的后代。     靠近边境线的一个集市上,我们遇到了一位老者,他的名字叫侯赛因,汉姓马。当我用陕西话向他问候的时候,他大吃一惊。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咱人来了!”。他的陕西话说得很地道,虽然不时出现一句哈萨克语或者俄语,但我还是能明白他的意思。他请我们一行人吃饭,饭馆里的人都是东干人,大家说的话都是陕西方言。我们吃的是陕西面食,在异国他乡能吃到面食算是享福了。老马在这里做钱庄生意,他还有几处店面,店里卖的货物都是从义乌进口的。他的日子过得不错,人缘也好,他的外甥安胡赛是皇上(这里人把村长叫皇上)。安胡赛曾经到过西安,算是当地的名人啦。老马的村庄就在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国境线上,一条不太宽的河流把村子一分为二,河流自然就成了两国的分界线了。苏联没有解体的时候,这里没有国界。现在村里人要串门还得经过关卡出国,走亲访友还真成一件大事了。     伊赛克湖西行200公里,就到了吉尔吉斯坦国首都毕什凯克。     1221年10月初,长春真人丘处机一行由伊犁河出境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然后西南而行,过阿拉木图,越楚河,穿越吉尔吉斯山,到了今天的毕什凯克。     “(1221年)十有六日,西南过板桥渡河(楚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其国王辽后也。自金师破辽,大石林牙领众数千,走西北,移徙十余年,方至此地。其风土、气候与金山以北不同,平地颇多以农桑为务,酿葡萄为酒。果实与中国同。惟经夏、秋无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东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万里。传国几百年。乃满失国,依大石士马复振,盗据其土,继而算端西削其地。天兵至,乃满寻灭,算端亦亡。又闻前路多阻,适坏一车,遂留之。” ---《长春真人西游记》。     大石林牙就是今天的毕什凯克,它是西辽国的国都(虎思翰耳朵),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     公元1125年,辽国为金国所灭,辽太祖阿保机八代孙耶律大石(1087-1143年)率族人一路向甘肃新疆方向扩张,攻城掠地,建立了强大的西辽帝国,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耶律大石“通辽汉字,善骑射”,曾官至翰林学士。契丹语把翰林称为林牙,所以人们称他为大石林牙。     西辽帝国疆土东到甘肃敦煌,西至咸海,南到昆仑山脉,北到蒙古国西北与俄罗斯接壤。耶律大石经营的西辽帝国是中亚强国,其面积远远大于当初的辽国国土。1218年,西辽国为成吉思汗所灭。     当地的气候与阿尔泰山北麓有所不同,这里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庄稼,田野里盛产的葡萄可以酿酒,果园里的水果如同中原。当地夏天和秋天不下雨,田里的庄稼全凭河里的水来灌溉。东北和西南皆有山脉,中间一马平川,沃野千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