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书都是谁写成的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3 浏览次数:次
作者:玄歸道人蔡一铭(世界中医药学会中国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特色医疗专家、副主任中医师)
中医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节气变化、地理环境、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络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天干地支纪时标位的方法——子午流注,从字面看“子午流注”如何而得名呢?“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为什么在十二支中独取两个数呢?是因为“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流”、“注”两字,是指人体气血的运动变化的状态。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内经·灵枢》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说明人体气血就像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适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为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一年之内有十二个月,一日之内有十二时辰,都是阴阳有规律地消长运动的结果,自然界万物也会随着做出适应的变化,人体亦然。《史记·律书》云:“寅,万物始生螟然;卯,言万物茂也;辰,万物之震也;巳,阳气之尽也;午,阴阳交曰午;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阴用事申贼万物;酉,万物之老也;戌,万物尽灭;亥,该阳气藏于下也;子,万物滋于下;丑,纽也,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一日之内,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故也以十二地支配时表示。中医讲“因天之序”,就是要遵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人体气血循行,受外界环境和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 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子午流注学说认为:经络气血运行各有其盛衰,以一天十二时辰流注十二经,即寅时从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而终止于丑时肝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就是说,人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在日、月、年等时间周期更迭节奏中,必然发生适应性变化,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具体应用就是根据人天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节律观念,高屋建瓴,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病、因人制宜,把握病机,从而合理调整气血神志,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激发其正气和心身活力,恢复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它可以根据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节奏、时相特性等,因时因病因人,有效集成和优化用药处方、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手段,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是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顺时养生法是最浓缩的养生智慧,如果能在一日之中顺时养生,关注健康的点点滴滴,以此类推,则一月、一年都能健康平安,去病延年。
子午流注的应用,应该作为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知识来了解,但不能机械死用。任何知识都应活学活用,可按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摸索适合身体疾病防治的调理方法。
附:《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 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
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 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用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