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资讯 > 道教动态 >

行道立德 济世利人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7-25   浏览次数:

  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协办,江西组委会承办,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于11月25日至26日在江西鹰潭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道大德、专家学者和道教信众2000余人云集道教圣地、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共话“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讨论道教的诚信思想与慈爱精神、生态智慧以及养生之道,阐释道文化内涵,弘扬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任法融

  道和德的观念是离不开的,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手抄本帛书《老子》,通过专家讨论以后,说《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这样,我说合理的,“道由德中而体现”。

  德从广义上讲,就是利益众生;从狭义上说,凡是于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类健康发展(有利)的举措,都在德的范畴之内。近年来,暴雨来侵,旱涝不及,地震频繁,海啸不断,尤其是雾霾笼罩天空,什么原因?这与我们人间社会是有关系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人上来解决。人必须重积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老子说“大道甚易而民好静”。大道至简,人如果都存心向善而积德,天道就变了。这个意思好像很抽象,其实很现实。

  古人常说一句话:“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国正,人心正了,天心就顺了。所以说还要重积德。我们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里经常讲有德没德。不干好事叫失德、缺德。失德和缺德在人间社会就生存不了。所以,“重积德则无不克”,重积德能干成一切事情。

  行道立德 济世利人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主持 张金涛

  作为道门中人,我们的最高信仰是至高无上的道。这个“道”既是化育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本体、又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总规律和总法则。而道体现在人身上则是德;德者,得也,修道重在修德,德行就是我们修道、行道之人的根本所在。“济世利人”则是充分体现我们道教齐同慈爱、和光同尘、服务大众的人生祈愿和教义宗旨。简言之,“行道立德”是出世修道的自度法门,而“济世利人”则是入世阐道的度人功德。我认为,不论出世修行,还是入世济世,这都是基于道教的教义特征,因时因势调整的弘教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道常无名”和“随方设教”。

  道教教义思想的创立,源于人类的文明进程。东汉时,祖天师张道陵秉承太上之教,作《老子想尔注》,从而确立了道教教义思想的最早根基。其后,历代宗师,各大道派,诸山大德均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绝大智慧,不断充实和完善道教的教义思想,这就是尊道贵德、唯道是从,真一不二,济世利人。进入当代,人类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使世界文明在多样化中发展。而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教,如何继承传统、吸取精华、不断创新,就成了所有道教徒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近30余年来,道教各大宗枝门派,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博大宽容,兼收并蓄,使道教的教义思想不断地与社会文明进程相适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我们还需要努力,还需要继续坚持道教的基本信仰,道心不二。“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传播和弘扬道教的教义思想,以道为体,道法自然,以德为用,立德立言,使中华道教屹立于世界宗教之林。

  践行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 吴炳鋕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一语出自道教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是道教所提倡的理想人伦关系。所谓“齐同慈爱”,就是人应当“物我兼容”,对自然万物和他人同等慈爱;所谓“异骨成亲”,就是将对亲人的爱扩大到无血缘关系的他人身上,即亲其亲以及人之亲。道教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理念,体现了道教特有的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乃至万物的人文精神。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秉承“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的慈善实践活动也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首先,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实践这一思想对于促进道教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其次,我们要积极推进慈善实践活动的科学化,通过深入学习和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的变化。

  践行“齐同慈爱”思想,不仅是我们道教徒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教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让我们秉承“齐同慈爱”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圆满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道教是一种生活性的文化

  台湾台北指南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忠信

  道教其实是一种生活性的文化,探索优质的基本衣、食、住、行方式,应对必然的生、老、病、死。但重要的是,道教讲究的不是个人的生活文化,而是倡导“首重个体,兼顾群体”,由小我而大我的整体生活文化。道教不鼓励以牺牲自我而成就别人或团体,因为那不合生命本性;而以保全及成就自我以促进团体利益。完善自己的生命是“重生”,成就团体利益在于“贵德”,在整体之中,个别者若普遍地存在着成就团体利益的理念和行为,也就是济世利人具体行动,这个团体必然造就出更丰盛的个体利益,这就是美好的和谐共生情境,是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社会。

  道教通说有众多神明,而归纳只有两类神,一是因敬天法地而奉的“自然神”,代表着宇宙自然自有本体,如原始天尊、灵宝天尊等,还有自然现象大能,如风、火、雷、电。另一种代表德性和功德的“人格神”,如写五千言的老子被尊为“道德天尊”;吕洞宾医疾济贫、扶弱助困、除奸锄恶,被尊为“孚佑帝君”;关公以忠与义的高贵人格显明世间,被尊为“关圣帝君”;妈祖因救助风灾中船难的村人而牺牲性命,被奉为“海神”(又被尊称为天妃或天后);吴本(字华基)原是一位地方医生,因医术高明,被保举治愈帝王太后奇疾,但他不愿做御医接受高禄厚俸,仍回民间行医,在一次采药中坠崖身亡,人们同样因感念他的济世功德,尊奉为“保生大帝”。

  道教中也有通俗的月下老人,为人间牵引良缘,又有助生娘娘、财神、平安神,满足人们期待子孙绵长,富裕、平安的生存愿望,是一种顺应人性、实际的、切要的生活性宗教,而其关键在于敦促民众修德、济世、行功,获得幸福美满生活的真谛。

  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

  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 李宗贤

  道教圣典《道德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生态文明的倡导书,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道法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要服从天道,实现“天地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目标。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来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强调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为一,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平等与安宁。并且教人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作为人类本身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道教自古以来提倡“返朴”、“俭约”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对于修真悟道之士,道教更是提倡要求参赞万物之化育生成,不许伤害或扰乱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一切动植生灵。对内而言是为了培养生态环境,利济万物,同参造化。在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数千年来道教无论对于个体生命还是人类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以及当今世界存在的能源危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和未来世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智慧源泉。

  回归于“道”

  日本道教协会理事长 早岛妙听

  道家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时人体也是大自然中的组成部分。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和谐就相当于伤害我们自己的身心,最终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危机,从而彻底摧毁人类。

  现代社会中,人类以文明发展的名义,违反天地自然的法则,任凭欲望肆意不断开发开采,一味地追求便利和舒适,从而破坏了地球“气”之平衡,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导致异常气象频发。因此,为了跨越这个苦难重重的时代,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以安心居住的地球,可以说依附于天地自然的生存方式,回归道之法则才是我们最终的选择。

  道家生存法,讲求向水学习,无为自然地顺应宇宙的原理法则而生;知足,不被无限的欲望所左右,使身心与天地自然相调和,努力实践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意味着人类只是放慢破坏环境的速度,而是人类下决心回归到无为自然,而与道和谐共生。

  顺应自然 方能终其天年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林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达到的自然寿命的年龄———道教称之为“天年”。《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算人的寿命。直到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海弗里克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断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这就是著名的海弗里克极限。而这个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是惊人的一致。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却活不到这个自然寿命,为什么呢?

  其实,人类无法享尽“天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顺应自然,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压力太大,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严重影响人们的情志和心神。导致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之东流了。其实,做到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并不难,比如,生活规律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顺则昌,逆则亡。早睡早起就是顺,入夜不眠晨早不起就是逆。所谓“天人合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时间规律和处世为人要做到与自然完美吻合。

  这其实做起来也并不难。晚上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为人处世尽力顺应自然。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下来,身心自然而然就会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就开始了。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懂得道教的养生智慧,学习其养生方法,就能促进人们的生命健康。作为道教工作者,不仅要带头学习道教养生方法,而且还要继续挖掘、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这对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正能量。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