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广乡村儒学 冀望用优秀传统重塑乡村文明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8-16 浏览次数:次
刚过七点半,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北东野村里的三处大喇叭就播起了《弟子规》、儿歌《跪羊图》、《百善孝为先》等儒学经典。村民们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开始一天的农作、上班或家务。
2013年1月,第一期“乡村儒学课堂”在这里开课,来自北京、山东的专家学者们用事例结合道理的方式,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随后这一形式在泗水县各村遍地开花,并开始向曲阜市、山东省浸漫……
无须讳言,时至今日,乡村的道德评价体系虽然存在,但大多是在减弱。一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力不断向城市流动,乡村逐渐“空心化”,同住一村却不相识的在增多。另一方面,在不少地方,家族宗族在维系伦理道德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衰减,伴随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原先被广泛认同的规则有淡化趋向,甚至不给老人赡养费也都见怪不怪。
正是眼见农村种种失范现象,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法生、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等为首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开始下乡讲授儒学。“我们这批义工讲师大多出生在农村,深知传统人伦瓦解将给农村带来的严重冲击”,赵法生说。
授课容易,可是让农民安坐下来、每次都来却是大大的难,必须切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多讲孝亲、和家、睦邻这样的事儿,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条条框框,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颜炳罡向总结道。
但是,该有的礼仪还是不能丢。中新社记者日前在圣水峪镇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上就看到,开课前他先带领村民行礼,“我们为什么要拜孔子?因为我讲的是儒学。”
经过近2年的讲学,产生的正向变化亦是可喜的。东北野村党支书庞德海告诉记者,村里乱扔垃圾的没有了,打娘骂老的没有了,小偷小摸也没有了,“因为村民们的羞恶心被讲出来了”。
在颜炳罡看来,乡村儒学是具有责任感和文化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随着乡村儒学覆盖的地域不断扩展,他提议建立一个“乡村儒学研究院”,在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之余,同时承担培训相关乡村儒学师资的功能;其次要编写乡村儒学教材,“只讲《弟子规》、《孝经》肯定是不够的,《论语》和《孟子》精选、传统家训、治家格言精选以及民众喜闻乐见的《增广贤文》等都需要。”
他指出,建立固定的宣讲团队是非常必要的,但更重要是实现义工队伍的本地化。宣讲团队可以来自高校和研究所,但义工队伍则需要从学习积极分子中去发展。只要每个村都能建一个孔学堂,如果省或市财政能给点基金,给每个义工一定的报酬,让他们组织人去学习,进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乡村儒学就能扎根了。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象牙塔里的存在,也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应该是民众生活的向导,是国人生活智慧与存在的艺术。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化归于民众的生活方式当中,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颜炳罡们如是说,也正在如是做……(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