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资讯 > 道教动态 >

时代呼唤道教的文化自觉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8-16   浏览次数: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不仅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精华,多融合于道教。无论在古代的“三教”中,还是在现代的“五大宗教”中,道教都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旗帜之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几千年来,道教的发展经历了鼎盛,也经历了衰落。特别是近代以来,道教与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承受了巨大的冲击。在欧风美雨甚至是全盘西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学问和道德都被质疑,甚至是被推翻。道教一度被当成是迷信和垃圾,要被扫进历史的角落之中,道教徒也多在社会的边缘徘徊。在经过“文革”浩劫之后,道教与传统文化已经是满目疮痍。幸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道教迎来了生机,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全社会形成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局面。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给我国五大宗教带来了恢复发展的时机,那么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则是再一次给中国五大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载者,理应在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当代道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好好把握住前面三十多年的历史机遇,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兄弟宗教的发展,面临着“被边缘”的危险,甚至是已经处于边缘的境地,为生存而挣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教要想在这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关键还是要立足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搞好自身的建设。

  一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和形势,我认为当前道教界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反省道教的“本来面目”。

  认识道教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就需要明了“道教”一词的本义。按照道门中的说法,“道”是宇宙生化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维系历代道教徒的终极信仰。而“教”则是“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是一整套文化传承系统。因此,在古人看来,“道教”首先不是指一个宗教组织,而是“大道的教化”。教化的内容,即是三清道祖所降、历代道教徒所发扬的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如道教哲学、道教艺术、道教养生、道教医学、道教武术等等。自古以来玄门之士的大愿,就是以这些文化来教育红尘众生,使其充分开发生命本来的道性,从而能达到“道法自然”、“天长地久”的玄妙境界。一切的道教活动,其实也是围绕着这个宗旨来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恰恰也说出了道教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所以说,道教的“本来面目”在于道门中人在自身修道的基础上,锲而不舍地去弘扬大道文化。这些文化,在华夏的沃土中不断发展、衍变,汲取了博大的东方智慧,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历史。然而,道教拥有宝贵的文化财富,并不等于今天的道教徒能够很好地弘扬这笔财富。特别是在当代道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道士职业化倾向严重,甚至某些宫观几乎变成了商业运作的公司,充满了铜臭味道,而文化之光不显。同时在一部分人中也存在着重术轻学、庸俗应世等问题。如此一来,道教及道门人士的形象大为受损,更加影响了社会大众对道教的接受。从返本归元的意义上来说,当代道教徒必须首先对自身的文化脉络与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觉悟,才能真正明了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倡树道教的“文化自觉”。

  20世纪9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相关理论学说,认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可见,“文化自觉论”特别强调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全面而合理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态度: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自觉继承与弘扬,也包括对其糟粕及不适应新时代发展之处的自觉反思与扬弃。这一理论,也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论述。当代道教徒特别需要文化上的“自知之明”——“明”自身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明”自身文化的内在机理,更应“明”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应当有什么样的创新和价值。

  具体来说,当代道教徒需要从文化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宗教,而不应该把做道士当成是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说到根本,在于对宇宙的认知和对生命的体证,其精粹之处不离古圣仙真流传下来的种种文化。对于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道士而言,传承前辈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才是其最根本的职责。用先贤祖师大德的话来说,道人受了十方供养,就需要传道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理,道门千古流传的优秀文化,也正是道教在当代进行振兴的软实力。关键在于,有多少道友能够积极投身到这种文化自觉中来,从而真正发掘道教的软实力。反之,如果当代的道门不进行文化自觉,就很难实现道教的全面复兴,甚至要走下坡路。

  在振兴传统文化的浪潮中,道教徒要“自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简要而言,要有对教理教义重新建构的自觉、对道教与现代科学关系的自觉、对斋醮科仪适应社会发展的自觉、对养生法服务现代人的自觉、对道教融入日常生活的自觉,等等,这些都是基于道教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道教的文化自觉也要有其“核心”,即是对“道教真精神”的自觉。什么是道教的真精神?对此问题20世纪以来即有讨论甚至是争论。但毫无疑问,如果当代道教徒自己对于道教真精神都没有很好的反思,显然也难以支撑起对道教文化方方面面的认识和弘扬。道教不是诸多方术的杂乱集合,而是具有内在人文精神统领的文化系统。只有回归道教最本色的精神,才能在文化大发展的洪流中为其定位,才能明晓未来道教可能达到的文化高度。

  二

  道门向来主张“随方设教,历劫度人”,要与时俱进地弘扬道法。今天,站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当代道教徒须以文化自觉为中心,开创弘法利生、无量度人的新途径。

  一、加强研究,反思道教的核心价值,建构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教义思想体系。只有进行细致的学术文化整理,才能将道教的文化遗产连成体系,并深入发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才可能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近些年来,由道教界承办和组织的道教学术研讨会、道教学术研究课题日益增多,相关成果也随之出版。但是,要避免将研究的课题和成果变成书斋里的死学问,应切实有效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文化自觉和振兴的动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目前道教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理论完备而且适应时代的教义思想体系,以至教职人员思想混乱,教义宣讲五花八门,信教群众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敬而远之。这是道教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宗教的根本原因。因此,对道教文化研究、传承和扬弃,首先要致力于当代道教教义思想的重新建构,这是道教能为弘扬传统文化作贡献的关键。

  二、探索道教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不同呈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道教的各种文化本来就源自于民间,深受传统价值观的浸润,并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人伦常日用的方方面面。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后,道教并没有发挥出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的价值。因此,在今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中,道教界要着力于“走出来”——从深山古观走出来,从香火庙宇走出来,探索道教文化对于现代民众的生活能够有何助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安定能够如何促进。这是道教为弘扬传统文化作贡献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道教教育。优秀的道教人才队伍是道教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作贡献的基础。道教是大道的教化,文化之理不讲不明。自明清以来道教的衰落,在相当程度上与道士群体文化素质的降低和面向社会教化的缺失有关。道教界要充分自觉到,道士自来担负着“代天宣化”的责任。在今天,“宣化”指的就是弘扬道教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道教界来说,当前就是要集中力量,大力兴办道教学院,培养一大批有扎实道教文化修养的道士,并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宣扬道教的优秀文化。当代的道教徒应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力行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的保证,各地宫观就可以通过举办体道班、夏令营、读经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社会大众对道教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文化是道教的立教之本,是道士的立身之本,更是道教能够在当今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势下,进行全面复兴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为当代道门人士指明了方向,也敲响了警钟。我们道教界应深刻学习,认真反思,放开心胸,以虔诚的信仰和充分的准备,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