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八卦 >

武当太极拳泛化于俗的体系
栏目分类:太极八卦   发布日期:2017-06-29   浏览次数: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太极拳各门派尊张三丰为拳祖有两个显证:一、各门派均不同程度地流传或传抄有张三丰的拳论谱诀,如《张三丰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十三势歌》、《打手歌》等十余首谱诀,并奉为经典;二、在习练层面,各门派研习太极拳。至高层境界者,均依据张三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主旨,自发从内丹养生学角度来研探太极拳,践行张三丰太极炼丹思想。除此之外,从太极拳各门派代表传人的拳学著作及活动,也可以看出太极拳各派对张三丰的崇敬。

   (一)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全称即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据赵堡拳谱载:赵堡拳由张三丰数代传于明末山西王宗岳,张三丰为赵堡拳始祖,王宗岳为第二代传人,由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邢喜怀,邢喜怀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伯、王柏青,陈敬伯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陈清萍、张应昌;自陈清萍、张应昌后,赵堡太极拳遂打破秘不外传之门规,而广为外传。

      由蒋发始,武当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镇生根开花,并形成了太极拳的一个流派,今人称之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故在赵堡拳门内,一般尊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王宗岳为第一代宗师,也有尊张三丰为拳祖,以蒋发为一代宗师。自蒋发始,即传抄有张三丰、王宗岳的相关拳论,蒋发之后,历代的赵堡太极拳传人均有拳论著述于世,细品这些拳谱论诀,可以明显看出,早期赵堡太极宗师尊崇张三丰拳祖。

      1.蒋发拳谱:《太极拳功》

      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于脐下。”乃曰:“凝神欲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2.邢喜怀拳谱:《太极拳说》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时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长)。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元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3.张楚臣著述《太极拳秘传》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即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4.王柏青著述一:《原序》

      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敦鉴道之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王柏青著述二:《太极丹功义诠》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陪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勿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王柏青著述三:《太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禾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通神,人未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5.陈清萍著述《太极拳论解》

       溟溟浑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则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从现在收集整理而得的赵堡太极拳拳谱拳论来看,早期的赵堡太极拳宗师著述有大量拳论,涉及练拳的方方面面,因篇幅所限,今只列举一二。通读这些拳论,可以看出,因为早期太极拳界并无源流之争,均认为太极拳源自张三丰是自然而然之事,故早期的太极拳谱论中多是以论解拳理拳法理论为主,少专门介绍师承源流的论述,关于源流方面,往往只是口传,例如:在赵堡太极拳圈内,有这样的口诀流传:“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其中真武即为武当之真武大帝,赵堡太极拳认武当、尊三丰之意可见一斑。

      认真品读上述拳论,可以看出,赵堡拳先师均认为太极拳源自道门,并且,拳谱中有不少词句系张三丰所著拳论之原句,论述内容均是以张三丰、王宗岳拳论为指导,秉承张三丰太极炼丹思想,从内丹修炼学角度来阐解太极拳,是为对张三丰太极拳修炼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文理句意中体现出早期赵堡先师对张三丰的尊崇。

       时至近现代,随着赵堡太极拳的广传,涌现了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赵堡太极拳明师,他们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赵堡先辈的尊师观,更加旗帜鲜明地认祖武当,崇敬张三丰。民国时代,赵堡太极拳宗师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1935年版)中写道:“世皆谓是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乱世,隐居武当,号日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球。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从而认宗武当;被誉为“西北二郑”的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其著作《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郑悟清之子郑瑞《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宋蕴华《武当赵堡太极拳图谱》、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刘瑞《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赵增福《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等,这些知名太极拳传人在其专著中均以武当赵堡命名,坚定地认宗武当。此外,赵堡太极拳传人也积极参加、参与武当山组织的赵堡拳活动。如2005年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便有近千名武当赵堡太极拳的骨干传人聚会武当山,朝山敬祖,签名认宗,以实际行为显示对张三丰的崇敬。           (二)陈式太极拳

        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有多种说法:一种是传统的说法,认为陈式太极拳是由王宗岳传赵堡蒋发,蒋发传陈家沟陈王廷(公元1600~1680年)以后所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太极拳;二是陈氏后人陈鑫(公元1849~1929年)在其晚年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认为,陈式太极拳创于陈家沟陈姓始祖陈卜(元末明初人):第三种说法是本世纪30年代,唐豪根据孙陈王廷留在《陈氏家乘》中的一首《长短句》,其中有“闷来时造拳”一句,据此认定太极拳创自于陈王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蒋发直接传于陈长兴。

       在陈鑫以前,按陈式拳传承的传统说法,陈式太极拳传人也尊蒋发,尊武当张三丰为拳祖,根据陈式太极拳宗师、杨禄禅师父陈长兴(1771~1853)之序文,“兴自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会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悟修之真传也……”(《体育文史》1988年第4期雍阳人著《太极拳源流考证·陈长兴序》,及《武魂》1991年第6期44页,胡海牙所传出《陈长兴序》)

       在陈鑫、唐豪、顾留馨及陈氏家族的影响下,近现代陈式太极拳传人多认陈王廷为太极拳祖,但也有例外,如陈式太极拳大师马虹曾在《试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一文的第三部分“太极拳理与道家思想”中写道:“张三丰为武当道士,著名的道教学者、文艺家,他精通儒释道,主张三教合一。他在总结先贤前能理论和和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炼功体验,创编了太极拳,他是太极拳发展的集大成者。”(《武当》1997年第1期),直接认为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创编者。

       近年来,随着对太极拳史研讨的深入,重新考证《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家乘》,以及陈氏家族所提供的《陈王廷蒋发》画像等资料,发现其中多有作伪、武断臆测、自相矛盾现象,从而彻底否定了陈王廷、陈卜创拳的说法。甚至当初力挺陈王廷创拳的太极拳名师、武术理论家顾留馨晚年态度也有所转变,他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术界的有些问题现在应该重新评价了,对于这些,唐豪先生晚年也曾多次地谈过,认为有些提法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当然,研究结论本身也不是定论的,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掌握材料的不断丰富,一些问题会越来越清晰……有错就改这是我们搞学术研究的人应持的基本态度。”(《武当》1997年第10期《功留人间,德馨武坛——追忆当代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间接说出陈式创拳的不准确性。

     (三)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起自杨露禅(1799~1872),在传承过程中,杨式传人均尊张三丰为拳祖。杨式传人认为,太极拳起自张三丰,数代传与清乾隆王宗岳,再传与蒋发,由蒋发传陈长兴,由陈长兴传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是目前中国普传最为广泛的太极拳种,因此习练与研究该拳的人数甚众,涌现出了一大批艺精功高且具广泛影响力的太极明师,他们著述有大量太极拳论著,其中大都附有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先师拳论,同时,在其源流部分,大都介绍有拳祖张三丰的相关传说。除此以外,在杨式传人的传拳活动中,还自发组织有祭拜张三丰拳祖的活动,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杨式太极拳传人尊崇武当张三丰。

       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起,便保存了大量关于太极拳源自武当张三丰、王宗岳的记载,至杨氏后代传人,均认张三丰为拳祖,如杨露禅之孙、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言:“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之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在《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中的《太极拳原序》中记有:“洪武初,(张三丰)至蜀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一日在屋诵经,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躁,又飞下翅打,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两则序文简要记叙了张三丰创拳过程及太极拳师承,清楚地表明了杨氏家族对张三丰的尊崇。

       在杨澄甫的努力下,杨式太极拳向社会广传,后世传人继承了杨式太极拳的源流观,尊张三丰为拳祖,如陈微明《太极拳术源流》:“拳术有内外家之别,外家传自少林,内家始于宋之张三丰……”明确拳祖为张三丰;在《太极拳术·序》中又写道:“余幼闻武当派太极拳之名,心慕之而未遇知者……太极拳术,宋张三丰祖师所传也,称为武当内家,其异于外家者”再次肯定了张三丰为拳祖。

       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四次印刷P9-10)中,新吸纳收录有宋远桥著《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所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此言七子之太极功,均传自武当之张三丰、李道子也。”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益脏腑》:“拳术有内外二家之分,日少林、日武当。武当即张三丰之太极内家拳也。”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合著的《杨氏太极拳正宗》,杨振铎著《中国杨氏太极》等著述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者、太极拳大师李天骥,在其主编的《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收入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明确指出太极拳祖为张三丰,同时,李天骥生前献出家藏文物《张三丰自画像》,经考证,该像为张三丰于明初绘赠歧阳王李文盅。像上原有李文忠的后裔李德耀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题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沦入宗人家,不复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长兄统师来京,出重资购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旧观,未必非仙之灵默佑云。耀记其始末,俾后人知像出于仙绘。”

       除此之外,据《纪念三丰祖师澄清太极源流》(宋志坚·台北.《武当》1993年第6期)记载:“今年(1993)五月十一日即农历四月初九,是太极拳圣张三丰祖师745岁诞辰纪念日,每年这天中国及东南亚与美国等地杨、吴两系太极拳团体,都聚会庆祝。此举无非尊崇流源,发挥师承伦常的维续。近四十年前尊奉张三丰祖的太极传人,不分门派,和衷融洽,始终不渝。最早一次张诞聚庆,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农历四月初九张祖679岁诞辰,上海致柔拳社(1925年创立)陈微明社长发起祖师诞辰为纪念日,远近太极拳习者,近百人参加。台湾太极拳界祭祀肇始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张祖720岁诞辰,那是笔者在台北市太极拳委员会发起,假世界红十字会大厅举行,推请国代宗福亭师兄主祭。祭前会经大家商议决定餐费与仪式,群忆郑曼青公累言张祖生前尊孔,故商定采祭孔仪式三献礼,当时太极拳学术研究会韩理事长振声也曾连续参加几年,迄今在台湾已是第二十五届祭祀了。”由此看出,杨式拳派尊崇张三丰不仅仅是停留在口传或谱记之中,而且已升华为一种仪式活动,一种信仰,以此来纪念、颂仰三丰祖师的创拳之德。

       时至现代,因时代变迁,大规模的祭奠三丰拳祖活动已不多见,然而,在杨式太极拳圈内,从2002年起,每年都举办有杨式太极拳传人联谊活动,在活动中也多有体现尊三丰为拳祖的印记。例如2005年,西安杨式太极拳联谊会,出专辑《杨式太极拳汇真》一书,封页即为张三丰祖师座像,书中集录张三丰相关拳论认祖张三丰的情节自不在话下。

       总而言之,杨式太极拳是目前传播最为广泛的拳派,杨式太极拳虽然源传于陈长兴,但杨式太极拳派的传人均尊张三丰为拳祖,否认陈式的陈王廷创拳说,这在太极拳这个极具传统尊师美德的拳派中,是很反常的。合理的解释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陈长兴时代,陈式太极传人亦尊张三丰为拳祖。

      从杨式太极拳派的拳学著述及相关活动中可以看出,杨式拳传人,均认为太极拳源起于武当张三丰,是为武当张三丰的铁杆拥护者。

  (四)武式

        武式太极拳源起于河北永年人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武禹襄学自赵堡镇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清萍,后传李经纶(亦畲,1832~1892),传李宝廉(石泉)、李宝让(逊之,1882~1944)、郝为真(1849~1920),由郝为真、李逊之、李石泉后,武派太极拳始广传。

      武派太极拳认祖三丰的书面资料,最早见于李亦畲1867年手写《太极拳小序》,序文开头便说:“太始拳始自张三丰,其精微巧妙,宗岳传论详且尽矣。”当时杨露禅、武禹襄均健在,下文续说:“后传至陈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旋里后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赵堡陈清萍,精于是技,逾年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

       武禹襄之孙武莱绪所写的《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先王父有《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使其中奥妙,不难推求,诚是技之圣者也。”

       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曾著拳谱一套四本,即《悔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缮》一册、《掘遗缀初》一册。在《掘遗缀初》中《五字诀·附序》记有:“太极拳始于宋朝张三丰先生,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

       在《旧谱再缮》后页中著有“予阅聊斋十四卷,李超武技传识此技、始未王渔洋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岳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成字征南,其最(?)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皆僧也。”

      徐震于1937年著《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其中也有不少篇幅指出太极拳拳祖为张三丰。

 

     (五)吴式

       吴式太极拳的创立者为河北大兴满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从杨禄禅学太极大架,后随杨班侯学小架,全佑子鉴泉,自小从汉族,故改姓吴,从其父习拳,再从宋书铭学宋氏太极拳,后称吴式太极拳。近代学有大成者有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吴图南、徐致一、王培生等。

       吴式太极名家徐致一(1892~1968年)在1927年著《太极拳浅说》中说得很中肯:“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太极拳论》、《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

       吴公藻(吴鉴泉次子)所著之《太极拳讲义》(1935年出版)一书之中。其内容所载“王谱”与陈微明所传“王谱”相同(个别字有所讹误)。另以《太极法说》为名,汇总了“杨谱”中的古谱32目及《张三丰承留》、《口授穴之存亡论》、《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古谱四篇,以示认宗武当,尊崇张三丰。

       吴式、杨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1994~1989)在1936年著《国术概论》中评价说:“三丰之后,有王宗岳者,得先师真传,名闻宇内,著作甚多,于太极拳中之奥妙,阐发无遗。诚所谓经纬之才也。”在《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又将《张三丰传》收入其中。

       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一书中,有李和生先生的序文:“宇宙洪荒,天地冥杳,元阳上布,动静离合而立象,万物遂生,此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人生于世,寒暑燥湿,失于调理,阴差阳错,而魔病缠身,形槁体弱,三丰祖师修道武当,取敦颐太极之深蕴,用河洛演变之至理,揣《周易》消长之哲训,纯任自然而作太极拳。”

        以上拳谱记载可以看出吴派明师传人对张三丰的崇敬。        (六)孙式

       孙式太极拳的创立人孙福全(禄堂1861~1932),师从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之师郭云深,又师从程廷华学八卦掌,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民国年间又曾至武当山访师取经,遂融太极、形意、八卦三家之长,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孙式太极拳。传人有孙剑云,孙存周等。

       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予后天形质……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和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民国八年十月”(李师融《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北逸文武术文化公司出版)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提及:“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

       孙禄堂之女孙剑云,作为孙式太极拳的第二代掌门人,在其《孙式太极拳》也把《张三丰太极拳》收入其中。由孙式两代掌门的尊师三丰拳祖倾向,可以看出孙式拳亦认张三丰为拳祖。

     (七)南派太极拳

       南派太极拳,是指陕西派陈州同传孙十三老,传给张松溪,张松溪再得张三丰真传,后来传播于江南,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体系。因此派以张松溪为代表,故传统上也称为“松溪派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传人主要有:王维慎、谭本伦、游明生。      (八)李派太极拳

        据李派拳诀谱介绍,李派太极拳亦称“武当嫡传悟修派太极拳”(得自陈长兴之《序》),由李瑞东(1851~1917,天津武清县人)开创,李派太极拳由杨露禅传王兰亭,王兰亭代师传艺于李瑞东、司星三。李瑞东后遇南派太极传人甘淡然,学得“武当金蟾派太极功”,开创李派太极拳。

      李瑞东传李秀英、陈继先,陈继先传张万生,张万生传张绍堂,张绍堂传杜子宇。

     (九)犹龙派太极拳

       清光绪年间,北京武术名家司四铭(字星三),与李瑞东同学杨式太极拳于王兰亭,后遇武当山道人裴远臣,学得“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司星三后传拳艺于外甥张振之,张振之传张鸿逵、周文清、阎行庄、王逸樵等。

       由于李派太极拳与犹龙太极拳的近亲关系,两派拳史相近,同来源于武当,故两派传人均尊武当张三丰为拳祖。

       (十)武当张祖太极拳   张祖太极拳之张祖,即为张三丰,其传承关系为张三丰传邱元靖,邱元靖传赵大斌道人,赵大斌传元虚子道人,元虚子传陈玄明真人,陈玄明传艾莲池道人,艾传李凤祥道人,李传尚道明道人,尚传陈荫昌道人,陈传明了道人、顾殿一道人,明了道人传自然道人张鹤亭,张鹤亭传虚无子道人、张其发,虚无子道人、张其发传张兴洲,张其发传李仲良。据张兴洲提供的家传谱《太极拳道论》文,及张兴洲之徒杨春所著《武当张祖太极拳》也证明了张祖太极拳认祖武当,尊师张三丰。

     (十一)武当顾式太极拳   武当顾式太极拳由清初武当云游道长顾殿一所传,顾殿一传于河北魏县小户村刘丙,刘丙传邻村杨老凤,杨老凤传广平县卢董村人陈华,陈华传卢鸣金,卢鸣金传曲周县白寨村张奇,张奇传子张明芹,张明芹传张斌,张斌传刘登信。

  据刘登信言,在顾式太极门内,师傅授徒,均口传太极拳祖为张三丰,刘登信著《武当顾式太极拳》,也说明顾式太极拳认宗武当。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的太极拳界,除陈式拳派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拳派均认武当张三丰为拳祖,尤其以杨式、赵堡拳为最甚,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此两派拳传播面较广,习练人数多,拳理源流历史研究得透澈明晰,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许多伪证,另一方面,五大派的传人多以张三丰内丹修炼为指导,习练太极拳切身体会到了以张三丰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宗旨,从而坚定地认为张三丰为拳祖。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