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行走在神圣与世俗间的庙会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6   浏览次数:

  

  北京地坛庙会舞狮表演。资料图片

  说起庙会,想必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拜神仙、逛街市、吃小吃、看表演……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关于庙会的美好回忆。庙会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流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是一场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或农闲时节波及男女老少各个人群的一场节日狂欢。

  其实,庙会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庙会,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庙”周围进行的集会。可想而知,庙会的产生最初即得益于“庙”及与“庙”有关的宗教活动。事实上,庙会的发展与演变也一直与“庙”一词涵义的变化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广部》中解释说:“庙。尊先祖貌也。”与现在我们理解的“庙”一词的涵义不大相同,“庙”在产生之初,意为“宗庙”,指的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且最初只为统治阶级所特有。《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的“祀”讲的就是统治阶级在宗庙进行的国家性的祭祀活动,是不允许平民百姓参加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文化的发展,在祭祀这样重要的国事活动上自然也少不了礼乐舞蹈。除了统治阶级进行的国家性的祭祀性活动之外,在先秦时期,民间也有以基层社会组织——“社”为单位进行的社祭活动。社祭的对象为土地神,民众通过社祭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村社平安等。作为一项集体性的祭祀活动,社祭时也有舞乐相伴。由此看来,先秦的“庙会”与后世意义上的庙会还有很大的区别,其并不是一场全民性的“狂欢”,而是有着严格的阶级性和仪式性,有时甚至是一项隆重的政治活动。其所祭祀的对象还不是后来佛、道教中的“神”,多是原始信仰中以祖先灵魂或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为原型的“神”。但其集会的形式以及祭祀时以舞蹈、音乐来祭神、娱神、娱人的活动,使其成为庙会产生的重要源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庙会”的内容基本相同,即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伴有一些歌舞、音乐表演等,秦代也是如此。因此,庙会真正意义上的产生应该始于汉代,与当时佛、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此时,“庙”的含义已发生改变,更多地是指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庙会的发展也由先秦时期的不自觉活动转变为自觉性的活动。

  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并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教义广为传播,佛教文化一时发展兴盛,不少佛教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原大地上拔地而起,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寺庙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中心。因此,每当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或佛诞日、浴佛节、盂兰盆节等重大佛教节日来临时,烧香祈祷便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活动。

  而庙会之所以走向多元化,还要归因于道教的产生以及其与佛教的生存竞争。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其与我国的民间信仰不谋而合,吸收了许多民间信仰的成分,许多庙、台、祠、宫、观转而变为道教场所,不少民间信仰的神灵,如女娲、龙王、土地神等,也都位列道教仙班。因此,道教在产生之初,便注定要与佛教形成竞争之势。

  除了竞相修建寺庙宫观之外,二者竞争的焦点便是争取信徒,庙会因此成为佛、道教表现自我、招徕信众的重要场所。这样,在固有的宗教仪式上,庙会增加了一些新的娱乐性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以此吸引善男信女的眼球。由于这些活动增添了庙会的娱乐性,不少凡夫俗子也多愿意随喜添趣,积极参与,庙会因此由一种单纯、神圣的宗教性活动,转向多元化的、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由一种集体的仪式性活动变为一场神圣与世俗的联欢、一项重要的节日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庙会由此开始形成。

  庙会上,佛、道二教借以吸引群众的活动分庙观内和庙观外进行。北魏时期,庙会上有名的“行像”活动便是佛教以走出寺庙的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所谓“行像”,就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 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时的队伍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后来,这一活动形式一直沿袭至唐宋时期。元明时期,行像之风才逐渐衰落。由于进庙烧香求神拜佛是民众逛庙会的重要环节,佛、道二教除了走出庙观争夺信众外,也会在道场举办隆重的法事活动,吸引信徒俗众前往,顶礼膜拜。

  到了唐宋,佛、道二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寺庙宫观众多,且对社会发展有着空前的影响,这对围绕着庙观而发展的庙会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彼时出现了更多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除此之外,佛、道二教纷纷吸收、效仿一些民间文艺形式,如评书、杂耍乐舞等,借以宣传自身、招徕信众,常常吸引不少观众聚集在一起,这便为贸易集市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唐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繁荣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商品活动大大增加,“市”开始形成一定规模。这样,集市与庙会不谋而合,进一步促进了庙会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丰富了庙会的内容。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更为发达,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庙会的娱乐性质和贸易性质更加明显。此时,庙会不仅越来越频繁,也显得更加秩序化。一些商人组织“行会”或“会馆”、“公所”,不同的行会拜不同的神,有的拜关公、有的拜鲁班等,这相当于它们的形象规划。行会一般都会为自己祭拜的神立祠建庙,并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这使得庙会在商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和影响力,庙会作为一种集宗教、艺术、娱乐、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定型下来。

  庙会,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宗教与民间文化、经济的融合,是神圣与世俗的结合。在定期举行的庙会上,除上香祈祷,身处道场还会给人们以信仰寄托和精神支撑,逛街游玩、欣赏表演使长期忙碌而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因此,长久以来,不论是宗教上的心灵慰藉还是世俗生命的欢愉,都使人们对庙会一再追寻。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庙会的宗教意义正在慢慢淡去,庙会上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其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功能已不复存在。在当今全社会倡导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庙会这一文化载体和活化石应该得到重视,以拯救消失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