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9   浏览次数:

  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道士将其作为修道经典,哲学家称之为哲学著作,政治家则视之为政治学资源。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贯通始终的宗旨?这值得我们分析。《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概括起来,其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

  修德是为了证道

  先看德论。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德。”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如何能使自己“心彻”?

  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若要纯真朴素,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告诫人们应该“学不学”,因为“绝学无忧”。其二是“寡欲”。在老子学说中,欲望是生命修行的障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他又说,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而,应该“少私寡欲”,视金钱如粪土,“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积”。反过来说,对别人付出越多,对生命修行越有益:“既以与人己愈多。”其三是以德抱怨。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若婴儿未孩”,甚至“独顽似鄙”。

  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法与社会隔绝。怎样看待社会?怎样置身于社会?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儒家讲仁义道德,老子痛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便是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世界。庄子走得更远,提出“同与禽兽居”。可见,老子讲社会、论政治,不是要人们社会化,而是相反,是毁掉社会。其处世之道,可概括为两点:一、自我谦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真诚待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要领之二是“守一”。在《道德经》中,“一”在身体内部,是念头着落的对象,故称“守一”,有时也叫“抱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是为了修心养魄:“载营魄抱一”。守一之术,首先须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塞其兑、闭其门”,以便“内视反听”,念头向自己身体内部视和听。这个“一”在什么位置?《道德经》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指下丹田,意念守住这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调整气息,放松身体,如婴儿一般。如此修行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玄览”、“天门开阖”等一系列心理体验,这便是修道者所谓的开悟。《道德经》对此有具体描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大意是:“守一”到了很深的程度,心里完全空虚,奇异的内心景象浮现,万物同时呈现,并且显示出“复”、“归”本初的运动。可见,德论就是关于修心的理论。

  修道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难以速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应该从点滴做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魂魄修得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无为”,却能“无不为”,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老子的说法则完全相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证道是修德的结果

  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无法用语言描述:“道可道,非常道。”人类语言所能描述的,一定是人类感官认知的外部现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非常道”。这个道,人们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老子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具全息属性:“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说“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特殊的混合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物者非物”,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在有的场合,老子干脆说“道”“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

  道是万物的来源和构成元素。阐述“道”不能离开万物,离开万物说不清楚。“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始”与“母”的关系。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来源。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宗”,万物都离不开它,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在《庄子》中,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道”无所不在。用哲学术语说,“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

  此外,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总之,老子要告诉人们修道的真理。

  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