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的保健作用
国学资讯2016-06-2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食品中的营养开始有了一种模式化的看法,但实际上,食物中的营养丰富多彩,对于食物营养不应该以固化的眼光看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食品中的营养开始有了一种模式化的看法。提到某些营养素,一定会让人们想到某种食品,而说到某些食物,也往往会让人们想到某种与营养有关的成分。比如说,一说到维生素C,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柠檬和橙子;一说到钾,人们马上会想到香蕉;一说到胡萝卜素,人们肯定会想到胡萝卜;一说…
-
老子与道教
国学资讯2016-06-29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道教为什么尊老子为祖师呢?老子生平失传,当时流行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传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多岁,他的学问如何高深莫测,连孔子也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的时候,对老子就非常崇拜。后来,…
-
“儒道互补”原论
国学资讯2016-06-29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揭示儒道互补之义,认为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庄子避弃现实却并不否定生命的态度,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1] 53-54。此后,儒道互补遂成为中国美学、文学以及哲学思想之研究者常…
-
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读《西北道教史》
国学资讯2016-06-29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虽然一卷本《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和多卷本《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已经大致勾勒出道教发展的轮廓,但由于两书成稿于中国道教研究兴起的起步阶段,一些重要事项的结论尚待完善。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道教尤其是区域道教研究取得丰厚成果,例如《西北道教史》的出版,为真实再现道教历史面貌创造了条件。 从研究的内容看,该书以问…
-
道教生态思想要义
国学资讯2016-06-29
一、贵生与自然融入生态的价值观前提 道教的生态思想十分丰富,但其形成的全部前提,是贵生的生命观。这种贵生,不是简单地追求一活的享受,而是建筑在法自然的前提之上。不符合自然的原则,仅仅是活命,即或有充分的物质享受,也是不合乎本性的。笼子里的鸟,宠杀也有罪。于彼,是万物生遂,各得其所;在己,是高扬个性、高扬自由。这种自由,从根本上说来,是摆脱了一切束缚,包括人予的桎梏,也包括自己构筑的藩篱。 贵生,是道教信仰与价值观的基本…
-
道教雕塑研究的新成果 --评《陶铸永恒》
国学资讯2016-06-29
千百年来,道教在传播与发展中,通过雕塑神像来表达道教信仰,传播道教的教理教义,留下了许多精美而生动的道教造像,成为道教艺术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从保存与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出发,王宜峨女士应香港道教蓬瀛仙馆之托,编撰《道教文化丛书艺术精华系列》(全套共5册),就是期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绘画、宫观、雕塑、水陆画展和法器等不同的艺术层面,既展示道教信仰的独特性,又全面地介绍中国道教有形艺术的历史演变、宗教功能、制作方法,以…
-
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
国学资讯2016-06-29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
-
“道士”二字知多少?
国学资讯2016-06-29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当时指称的范围较广, 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 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称谓。一般情况下,敬称都为道长。在道教典籍中,男道…
-
孔子与饮食
国学资讯2016-06-29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
-
孔子与《周易》
国学资讯2016-06-29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在周公时代,《易经》已正式形成一种卦画与经文合成的形式,因为《易经》产生于周朝,所以被后世称为《周易》,其经过孔子整理后,才成为儒家之经典。 孔子研究《易经》之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奴隶社会正走向瓦解崩溃。孔子以为社会动乱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诗》、《书》、《礼》、《乐》、《易经》,作《春秋》,以克己复礼为大任。孔子在晚年读《易经》爱不释手,如痴如醉,把编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