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6-08-15   浏览次数:

  

  江南土墩墓博物馆位于镇江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达623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展示土墩墓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说:“土墩墓,是江南地区商周时期独有的文化遗存,离开土墩墓,中国南方的青铜时代将是一片空白……”

  土墩墓始于西周前期,盛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它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与同期的吴越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特点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中原文化区之外,存在着以土墩墓为葬俗的特殊文化群体,虽然后来周人统治了江南地区,周文化已经对江南地区有了很大影响,但是江南地区的土著文化仍占主流。土墩墓这种代表着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特有的土著葬俗文化,被楚国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从丧葬习俗的传承来看,茅山地区还保留部分吴国土墩墓丧葬特点等。

  镇江是土墩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除在丹徒至大港沿江和丹阳平原地区有少量分布外,绝大多数分布在丘陵山地,重点是在茅山山脉两麓,句容的后白,茅山,天王最为密集。2005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的句容、金坛土墩墓大型考古发掘,先后调查发现土墩墓46座,其中被高速公路建设彻底破坏6座,实际发掘土墩40座。共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坑229个,丧葬建筑14座,出土文物3800多件,这次发掘发现,土墩墓集中分布在茅山周边(公元前的勾吴古国地域),确认了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现象并存,首次发现了一墩多墓的向心结构布局,土墩墓存在堆土掩埋与坚穴土坑的墓葬和葬具独木船棺、多样的墓葬建筑、墓地界域以及土墩墓的营造过程,显示江南土墩墓独有的特色,不仅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内涵,而且在深入研究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方式、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博物馆内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大厅中央观景台陈列着“一墩多墓”的复原土墩墓,这是按照1∶1比例将已经完成发掘的句容市天王镇寨花头2号墓原样复原的。墓中所有墓葬头向均朝向中心墓葬,土墩其他层位的墓葬也显示同样的向心结构,仿佛被中心墓葬所吸引,显示了中心墓葬墓主人对于周围墓葬墓主人强大的吸引力和权威性。这种结构与当时中原地区截然不同,仅见于青铜时代的江南地区。

  

  一楼展厅通过复原土墩墓地层的立面,展示了土墩墓营造时的各个层位的关系。展厅地面上雕刻的是土墩墓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数个南方省市的分布地域图,标识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尤以宁镇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基本上是以茅山山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整个展厅围绕土墩墓文化的发展演变,展出了大量近几十年来土墩墓考古出土的几何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文物。

  

  句容境内土墩墓中的随葬品,主要以陶器、原始青瓷为主,偶有少量饰品,另有些石器、骨器、陶纺轮等生产工具,青铜器不多见。已经发现的印纹陶纹样就有一百多种。有一部分陶器饰以两个或四个附耳,有的附耳可以穿绳,有的只是装饰,这类装饰大到罐、瓿,小到豆、碗,附耳有的似象形的蛇、小鸟,维妙维肖,如此精湛制陶的技术,令现代的陶工都望尘莫及。那些保存下来的大罐,有的近一米高,直径六、七十公分,胎质仅半公分厚,罐上的花纹都很有规律,上半截是一种花纹,下半截又是另一种花纹,也有极少数的花纹交替重叠,非常珍贵。

  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指向,茅山就是泰伯、仲雍奔吴之地。同时,博物馆又通过大量图片及文字说明展示了“泰伯奔吴”和一墩一墓、一墩多墓结构以及专家考古发掘现场场景、土墩墓营造过程场景等,记录了2500多年前中华文化多重因素、多元结构、多样内涵的特殊文化遗存,也让人们见证了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土墩墓,感受到茅山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荟萃着道教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和丰富历史的茅山,像刻在岁月门楣上的花朵,生动着整个江南。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