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道教的镜文化与分形术的修炼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2   浏览次数:

道教认为明镜可以分形散影,具有神奇的力量。道士铸造镜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它的神奇力量进行修炼。我们把道士借明镜进行修炼的活动统称为“镜道”。道士相信修炼此道可以延命、通神甚至成仙。它属于道教仙道长生的内修方法之一,始于东晋葛洪所创的“分形术”。

晋——“守玄一”和内视法的结合称为分形

葛洪将“守玄一”和内视法的结合称为分形。“一”指驻守在人体丹田部位的神灵。他认为,通过分形术的修炼可以接见并役使天灵山神。葛洪的镜道可以概括为:其一,使用三面平面镜成三个虚像,之后这三个虚像经过再次反射成像而达到九个虚像,加上修炼者本身,可得到数十个衣服、面貌一致的物象;其二,在此过程中,修炼者需意守丹田,直至“思见身中诸神”以及身外诸神。

道教的镜文化与分形术的修炼

张天师道教葵花镜

唐——平静的水面和金属平面镜在修炼时的功效是等同

唐代道士进一步发展了葛洪的镜道,他们认为平静的水面和金属平面镜在修炼时的功效是等同的。唐代道书《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说,明镜和比水的照物功能是相同的,“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是像的特性。唐末五代道士谭峭试图在理论上解释分形术的原理。他在《化书》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不仅物可以成像,像本身也可以再经镜面成像,这就合理地回答了为什么组合平面镜可以“分形散影”。谭峭还认为物像可以互化,“形以非实,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具。”这里的物、像是和虚、实相对应的,即修炼分形术可以达到虚实互化的境界。道的虚、实互化思想,是谭峭的自然观,也是《化书》的理论纲领。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谭峭强调物与像难分真假,镜中像无辨实虚的目的是为了使分形术在理论上和“道”产生联系。他指出物象虚实互化的性质与道教最高法则一一“道”的特性相合。因此,他相信修炼镜道即“可与道具”。与道具,则可实现道教长生至仙的最高理想。

道教的镜文化与分形术的修炼

水面

宋——“四规”的修炼之法以及注意事项

至宋代,镜道的修炼手法已经相当成熟,不仅其修炼过程有一定的模式,而且还有许多禁忌。宋代道士张君房所撰《云岌七签》卷四十八之《秘要诀法▪老君明照法叙事》一文中记载了当时最为流行的“四规”之法以及修炼注意事项。

第一,在明镜道之中最重要的是“四规”。修炼四规可以“以一为万”、“分身散影”,上见天神,下视鬼魅。修炼时,在人前后左右各置一镜,“皆去己一尺五寸,令与眉齐”。修炼者昼夜不得闭目,因为他们认为神明出现的时间可能极其短暂,稍瞬即逝,最终失神而去,以致惊俱而败。

第二,对修炼使用的镜子有要求。所用明镜直径约为九寸,镜面“清明周正”,不能有污渍。为使镜面保持明净,道士之中有专门掌握镜面抛光技术之人,他们以锡、胡粉、丹砂等作为摩镜之药,摩毕“镜光明不常”,便可达到较好的反射效果。道书中称这种技术为“摩照法”。

最后,修炼的环境和时间也有规定。山于修炼明镜之道最忌受惊,所以一定要在密地幽室中,不能有任何声音干扰。白天,开一个小窗户,修炼者处在暗处,面向明处。“平旦及口入”时光线柔和,效果最好。如果光线过分强烈,“在灼灼中窥镜,无所见也。”夜晚,以蜡烛或麻油灯为光源。在灯下照镜时,应该和灯火保持一段距离,不能逼近灯火。总之,无论白昼还是黑夜,照镜时需柔和光线照于人面,光源不得直接照向镜面。这可能是山于在强烈刺激的光源下人易眨眼而受惊;另一方面,在昏暗的密室里,光源直接照向镜面时,人也不易看清镜中之像。

道教其他几种明镜之术

除“分形术”和“四规”外,道教还有几种明镜之术。其一,口月镜法。修炼时用二枚九寸明镜放置人的左右,道士相信修此术可以延年益寿。其二,治病祛鬼。在病人屋上放置一镜,用容器盛华水放置其下,华水上再置一剑,剑刃向外。这样可使“百鬼不敢前”。其三,辟邪。怀中置一枚三寸镜,镜背铸圆天符,阴口放在右边,阳口放在左边。如果要入大山,在身后挂一枚九寸镜即可辟山中邪恶之物。

从道教发展的角度来看,道教是从斋醛科仪里接触金属镜的,其渊源可追溯到东汉道教初创期。东晋葛洪开始利用金属平面镜修炼镜道,后来被上清派所继承发扬。上清派为了修炼此术,收集、铸造了大量的金属镜,这些金属镜的背纹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宋代以后,分形术作为道教内修法术之一而逐渐被规范化,其中“四规之道”尤受道士重视。总之,道教与金属镜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士无论是举行科仪还是修炼镜道都需要使用金属镜。道书中对其铸造过程、背纹内容及尺寸大小均有规定。这对我国金属镜铸造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道教镜文化从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了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这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