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张京华说《庄子》:《让王》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2   浏览次数:

《让王》这一篇,历叙了古代能够辞让君王之位以及能够隐居不仕的一批人物,有如一篇专门的高士传和隐逸传,作为一类人物的专题描述,与《德充符篇》最为相似。

篇首说许由。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许由让王已见《逍遥游》及《外物》。皇甫谧《高士传》又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张京华说《庄子》:《让王》

次说子州支伯。尧、舜皆又以天下让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次说善卷。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逃入深山,莫知其处。

次说石户之农。舜以天下让石户之农,石户之农夫负妻戴,携子入于海岛,终身不返。

次说周太王古公亶父,避狄人,迁于岐山之下。

次说越王子搜,避国君之位,逃于丹穴。

次说北人无择。舜以天下让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自投清泠之渊。

次说卞随。汤克夏桀,以天下让卞随,卞随曰:“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自投稠水而死。

次说瞀光(又称务光)。汤又以天下让瞀光,瞀光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次说伯夷、叔齐。周武王克商,与二人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二人相视而笑,北至于首阳之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遂饿而死。

次说屠羊。屠羊随楚昭王逃亡,及返国,赏从者,屠羊拒而不受。

次说共伯和,能干王位,亦能复归,逍遥得意共山之首,故称“共伯得乎共首”。

以上所列,已有十三人之多。

《外物篇》又载,纪他“踆于窾水”,申徒狄“踣河”,均能自沉而死。《盗跖篇》又载,随晋文公出亡而不守封赏的还有介子推。

下文借子华子之口,讲了“两臂重于天下,身亦重于两臂”的道理。借瞻子之口,讲了“重生则利轻”的道理。总结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篇中也记载了许多安于贫贱之士。

颜阖是鲁国得道之人,“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致币,颜阖不受。

子列子穷,有饥色。郑相子阳遗之粟,子列子不受。

孔子的弟子原宪,“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而弦歌不绝,不希世而行,不比周而友。

孔子的弟子曾子,“蕴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骶”,而弦歌不绝,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孔子的弟子颜回,家贫居卑,而不仕,鼓琴以自娱,学道以自乐。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不绝,穷亦乐,通亦乐,不废仁义之道。

此篇主题,学者概括说:

王雱曰:“夫帝王者,道外之虚;称天下者,度外之一物。至人达观而无心于二者,庄子因而作《让王篇》。”

归有光曰:“此篇历引薄富贵而重生,安贫贱而乐有志者。”

陆树芝曰:“孔子论仁,必先打破富贵贫贱关头;庄子论尊生,亦必先有不屑天下之志。故于舍生逃让者,犹有取焉。”

锺泰曰:“篇名‘让王’,而甘贫贱、辞爵赏皆入之。盖甘贫贱、辞爵赏之心,即让天下、让国之心也。”

晋唐学者的注疏还讨论了若干问题,较为重要。一是西晋郭象的“答疑”,讨论隐逸有无弊病。郭象曰:

“此篇大意,以起高让远退之风。故被其风者,虽贪冒之人,乘天衢,入紫庭,犹时慨然中路而叹,况其凡乎!故夷许之徒,足以当稷契、对伊吕矣。夫居山谷而弘天下者,虽不俱为圣佐,不犹高于蒙埃尘者乎!其事虽难为,然其风少弊,故可贵也。曰:夷许之弊安在?曰:许由之弊,使人饰让以求进,遂至乎之哙也;伯夷之风,使暴虐之君得肆其毒而莫之敢亢也;伊吕之弊,使天下贪冒之雄敢行篡逆;唯圣人无迹,故无弊也。若以伊吕为圣人之迹,则伯夷叔齐亦圣人之迹也;若以伯夷叔齐非圣人之迹邪?则伊吕之事亦非圣人矣。夫圣人因物之自行,故无迹。然则所谓圣者,我本无迹,故物得其迹,迹得而强名圣,则圣者乃无迹之名也。”

按郭象之意,第一等为圣人,因为圣人无弊病,故曰:“唯圣人无迹,故无弊也”。

然而真正的圣人并无圣人之名,圣人之名出于勉强,最上等应当是无名,故曰:“圣人因物之自行,故无迹”。

如问许由、伯夷、叔齐有无弊病,则回答为有。许由的弊病在于诱导出了子之、燕王哙的乱政,伯夷、叔齐的弊病在于助长了暴君的专断。

但是,古之贤相也同样是有弊病。如伊尹、吕尚,助长了以下犯上的篡弑之风。如果说有弊病,则双方同样有弊病;如果说无弊病,则双方都是蹈袭圣人的踪迹。

所以说,许由、夷齐之所为尚有可采,后人虽不能至,但得其仿佛,亦能造就高让谦退之风气,有助于移易风俗,故曰:其事虽难为,仍属可贵。

魏晋是出名的乱世,清浊激扬。此语出自晋人之口,即皇甫谧编纂《高士传》、《逸士传》的时代,别有一番感慨自不待言,但确能代表后人读庄的一种共鸣,就此而言,如称郭象为庄子的知音,并不为过。

二是唐代陆德明的“答疑”,讨论道家是否重生。

陆德明引唐氏曰:

“或曰:《让王》之篇,其章多重生,而务光二三子自投于水,何也?答曰:《庄》书之兴,存乎反本,反本之由,先于去荣,是以明《让王》之一篇,标傲世之逸志,旨在不降以厉俗,无厚身以全生,所以时有重生之辞者,亦归弃荣之意耳。深于尘务之为弊也,其次者,虽复被褐啜粥,保身而已。其全道尚高而超俗自逸,宁投身于清泠,终不屈于世累也。”

古代所传的道家形象,有惜命、畏死之说,其中不免产生误解。但北人无择、卞随、务光、纪他、申徒狄等人,均抱石自沉而死,看似对生命的轻贱,实则是不能容忍对生命的污辱,其所作所为,都只为保全道体与生命的纯粹而发。因为明了生死齐一,所以能视死如归;因为太珍重生命,所以要它纯粹不染。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