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3   浏览次数:

宋代紫阳真人所著《悟真篇》在道门内丹学里,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我们知道,修炼内丹,有正道,也有很多旁门。一些内丹著作,在阐明修炼正道时,往往要费些笔墨批判那些似是而非的修炼理论与方法。那么《悟真篇》所反对的是什么呢?

一、主张道不外求,反对身外求道。

为什么说《悟真篇》主张道不外求,而反对身外求道呢?《悟真篇》开篇就提出,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金银财宝,都会让人变得憔悴,“无常”一到,这些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故《悟真篇》在开头就这样劝诫后人:“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紫阳派祖师张伯端

接着,《悟真篇》又告诉欲修丹道的人:“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意思是,我对你们学道的各位君子说啊,如果不懂得阴阳,就不要乱来哦!所以,它反对乱理解阴阳。如果不懂阴阳就进行修行,算是盲修瞎炼了。这里要讨论一个问题,就是阴阳是什么?不少道经都提到阴阳,但是没有具体讲它是什么。如《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然《易经》中讲阴阳的地方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易经》主要就是讲阴阳。“阴阳不测之谓神”,可见,这里讲的神是不能用阴阳而测的。

修内丹,主要是在修身养性,保养精气神,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男女即是阴阳。对阴阳下的定义相对准确的,我认为还是《黄帝内经》。它是怎么说的呢?它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什么意思呢?这里将阴阳这样解释:阴阳是天地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总纲纪,它是一切变化的父母,是世间万物生杀的本始,也是神明所居住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悟真篇》所说的“不识阴阳莫乱为”,无疑就是反对了世俗所狭义理解的将男女视为阴阳双修的观念。

《悟真篇》还反对那些小术小技,认为“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所以,《悟真篇》认为,这些操劳形体的导引,以及服气、餐霞等等都是一种狂人的所为,非大道之法。以此看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众多所谓的养生之术,也不过是《悟真篇》中所反对的,那不是清静之道,而是一种“狂人艺术”罢了。

前文为什么说《悟真篇》反对身外求法,而主张道不外求呢?因为它说“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是药王。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意思是说,想修行的人啊,最好在自身上面多下功夫吧,能返本还源,自己都会成为一个药王。为什么呢?他接着说,人人都有长生不老的药,只是好多没醒悟的人,自己弄丢了。就好像古人说过的不少后世之人“贪看天上月,失却掌中珠”一样。看着天上月亮的美丽,却将手上的珠宝丢掉了!《玉皇心印》就明明说得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现在不少得重症的人,可能就是当年对自己的精气神没有保护好造成的吧。也许可以说为了世俗之事,提前透支了自己身体的“经费”。到后来,只好用外在的“经费”来偿还了。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悟真篇书影

因此,有的人说,年青时,如果不注意保养身体,拼命挣钱,中晚年后,只好拼命用钱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太上道祖早就说过了,对于自身来说,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切呢?身体与财物哪个更重要呢?得到与失去,哪个更具有危害性?这就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真实写照吧。其实在《易经》里有“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我们身与天地之间,都是相对应的。在悟道方面,就不要到身外去追求了,最好能在自己心灵里面下功夫!

二、主张内丹,反对外丹。

因为前面谈到了《悟真篇》反对身外求法,那么外丹也是身外之物,所以它是反对的。《悟真篇》认为:“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即认为如果自己的内丹成就了,自然体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就是当我们静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觉自身内有一片光明,这种光明,有金光,也有白光,然后整个身心会觉得非常的舒服。这个与“致虚极,守静笃”所产生的“功效”是相通相似的。其实也有点像道门中《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所说的“大功德光,大圆满光,大无碍光,大智慧光……”一样。这也与佛门所说的“法喜充满”的感觉是一样的。

以前曾看过一本武当山培真所著的《道德经探玄》,里面提到,有很深静功体悟的人,他就会继续走下去,把这体悟当成他一生的事业来做。因为内心宁静的快乐与幸福,是外在的一切快乐与幸福所不能代替的。达到这个程度后,他因为不会放弃对这种心灵宁静的美好追求,自然不会退缩,其实就达到了人们认为最了不起的境界——“不退境界”。但这在修道人眼里却是一个自然的行为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因为每天净化内心世界,感受一种祥和的气氛,体会心灵的自由,已经成为一门功课。这样才能每天觉悟人生,更好地将内在的快乐与幸福分享给身边的有缘人。因为一旦入门后,修行就是一件快乐与开心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装着很庄重的样子。毕竟只有内心的洒脱,才能体现真正修行者的自在逍遥风度!

回到刚才讲的,有了这么美好的“丹熟”的“黄金屋”之后,就不必去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性的外丹了。因为文中还提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意思是希望人们懂得或是要认识到真正的铅汞,而不是凡间的丹砂与水银之类的东西。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悟真篇》是反对外丹的!

三、 主张居廛市,反对守静孤。

很多修行者,或是在红尘中为了生活而被弄得很忙、很累的人,都希望有一个清静之地,好进行修行或是修养身心。他们认为应该在山林中进行清静修行。而《悟真篇》却不这样认为,它认为“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即最高明的大修行人,是在城市中修炼,而不是一味地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一个人孤单地进行闭关修行(短时间的一阵闭关修行是可以的)。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紫阳故里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跑到山林里去修行了,山林反而不安静了。如以前的山林,现在成了风景名胜区,每天游客、香客都很多。我们在风景区的出家人都要陪客人讲解宫观或是山上的历史文物情况;陪客人用斋,让他们体会宗教生活情况;陪客人交流,回答一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宗教的观念来为他们提供参考,化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味地只求个人的安静修行,不在红尘中“随缘而说法”,则显得有些自私了,或是显得有些小器。为什么呢?因为他还经不起红尘之事的干扰,也就是说他抗干扰能力还不够。

再说点与之相关的题外话,《南华真经·逍遥游》开篇讲的是是一个很厉害、很大气的大鲲,一“跃”而化为鹏,然后鹏程万里而“图南”,让人一下感受到鲲与鹏非常大的志向与气势,并有高高在上,俯视苍天之下的大地,一切变得那么渺小。但是此篇结尾处却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说,我有一棵大树,它的名字叫“樗”,这个很大很大的樗树,表面上无用,但是它却不被刀斧所伤害,不受困苦了。它在生活中,即有点像《南华真经·养生主》中所说的“游刃有余”了,也相当于太上道祖所说的“以其无死地”。即一切对他的生命不会造成死亡的威胁了。丹道之所以通大道,就是它与老庄之道不相违背。

所以,《悟真篇》主张大隐居应该在闹市,不要长期地、一味地去追求山林的孤独之静,不然,即使修成功了,如果有济世度人的使命,却不出来为世人做点有益的事,也是一个自私的神仙。(当然无上苍之使命者,另当别论。不是人人修成都有使命来济世度人。但是前提乃修得有成就,没修成就,拿什么来度人呢?)所以,《悟真篇》说:“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即有心修行之人,在城市或是在朝中做官,都不影响修行。

四、 反对休粮与辟谷

《悟真篇》主张在修行过程中,应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不吃不喝。《悟真篇》认为“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阴阳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檬陇”。为了辟谷,去吃一些草木做成的丹药,毕竟草木之阴阳对于修道来说,是一种滓质之物。在现实的修道生活中,如果不顺其自然生活,人为地去做一些所谓的辟谷,其实不是太实际。因为不少修行人,表面是辟谷,实际在辟谷期间吃的东西,比平时生活中所吃的东西更有营养。从经济学层面讲,他们吃的东西更贵,都是以一些高档的,甚至是一些名贵的药物与食物来作为替代品。这里并不是否认辟谷术的存在,因为道书中,如《抱朴子》中就有对辟谷术事迹的记载。

因辟谷术有好几类分法,在此不用讨论。这里只是说,不要拿辟谷术当大道来看待!我刚出家时,年少无知,虚荣心也强,当时为了证明自己有“道”,就与师兄们一起辟谷。不过,我们准备了一些“外丹”之药物,这些食物的成分,据师兄说,他们是按《云笈七签》上的记载制作的,多是一些营养品组合而成。当时我最小,两个师兄都比我年长。所以,我就在饿的时候,悄悄去偷食准备好的辟谷食物。被他们发现后,免不了被二位师兄敲了几下脑袋,说我不守“江湖规矩”。回味一下“外丹”,感觉比饭还好吃,味道好。因为更有营养,吃了当然精神很好!虽然一天只能吃一勺的量,但也感觉不错,并没有乏力的感觉!

回到前面说的,《悟真篇》认为“绝粒”与“肠胃空”并非是大道所为。如果执著于辟谷的话,可能在修道方面,则为“云霞日月属檬陇”,就如在云霞中看日月一样的朦胧了。

五、 主张明师,反对强猜。

在修行方法论上,道门有三千六百旁门,七十二家外道之说。但是在《悟真篇》里,虽然没有直接讲有多少修行法门,却认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即就算开始打算修行的人比颜回和闵子骞聪明,没有遇到明师时,也不要自己猜测着去修行。现在社会上不少人,看了一点丹经,或是跟某位很出名的大师学一下,就自认为得了正法。在当下好像有不少体会,结果时间久了,却没走上大道,终无所成。

《乐育堂语录》里,黄元吉祖师就认为,在修行方面,应该要向过来人请教,即懂得修行方法、有修行体会的人才有资格去教人。不然,盲人骑瞎马,是很危险的事。所以,黄元吉祖师说:“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须问过来人。”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你要想知道在修行的道路上的吉凶,应该向一个修行方面的明师请教,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否有危险。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雍正御书《道观碑文》

所以,在没遇到明师之前,不要去盲修瞎炼。毕竟修道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少如凤毛麟角啊,而自己不遇明师就能成就者则少之又少。在道教中很重视一个修行的传承与道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正宗的传承,可能乱套!修行方法,不是靠创新得来的,他的修行“核心技术”,在明师手里掌握着。所以,建议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想通过市侩手段就得道的,趁早打消此念。毕竟正法是六耳不闻的,是不能靠思考与议论所得到的,故有“不可思议”之喻。

另外,古人也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怎么样读经、看书,终究是纸上的东西。要想有体会,则要身体力行地去做。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的观念就很有道理。孟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地信书,而不去辨别其真假,则不如不读书。所以,一味地从文字上、训诂上去研究悟道,可能还是属于学位的境界,而非达到了果位的境界!

六、 主张朴实,反对巧伪。

自古以来,修行都要讲究朴实无华。因为外在的华丽的事物,只能扰乱我们的视力,影响我们的听觉,美好的食物会造成味觉的伤害。然而,大道对于味觉来说,好像是平淡无味的。所以,古圣人主张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去追求那些对身心无益的事物。故太上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太上道祖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即是说,大道对于身体来说,它可能越过了我们人体感官而存在。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感官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存在。这个“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因此《悟真篇》也认为:“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在修行方面,不要玩什么小聪明,不要用什么虚伪无用的方法,以为自己已下了很深的功力了。结果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或是认假为真,以为那就是长生不死的方法了。那实在是很错误的观念。

《悟真篇》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即在修行的时候,应该懂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道理。当内心有着谦虚的态度时,就会感觉很充实,当减少偏颇顽固的志向时,身体反而会变得强壮。同时,在虚心的时候要懂得这个心不是争强好胜的,它是柔弱无争的,善于处下,也是慈爱的一颗心。这时懂得虚心与慈悲心,则道心不远矣。毕竟太上道祖也说过:“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18即有很高修养的人,愿意处在敦厚朴实的心态,而不愿做那些浅薄的行为;愿意做一些实在的事情,而不愿意去做华而不实的事情。

南华真人也认为:“嗜欲深者,天机浅。”19即有过分的、不良的嗜好的人,其内心的自然本性就变得很少了。所以,太上道祖希望人们不要过分地偏爱某一事物,不要过分地放不下某一样事物,否则会失去更多。这就是太上道祖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吧。这也就是《悟真篇》所反对那些华而不实,或是人为过分的技巧之类的事情吧!这就相当于,在现实中的你我都讨厌一些虚伪的朋友,都愿意交一些诚实朋友,其想法也是一致的吧!

七、 主张积德,反对行恶。

在我们道门中,认为天上没有一个笨蛋的神仙,但也不会有一个缺德的神仙。所以,要想修仙成道,积功累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在社会生活中,既有智慧与德性很高的人,也有品德一般的人,更有一些根性顽劣的人。但是不论什么人,都禀道而生,都有道的“基因”,故都有成仙得道的可能。当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可能因为不同德性,所表现的行为则既有符合天道的,也有不符合天道的,甚或是丧失人性的,更甚者,还有禽兽不如的。在这些犯错者的身上,他们理应受到天道的处罚或是现实法律的制裁。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

上善若水

但是作为更高层的教化来说,还是以德化民来得高明一些。不然,用强行的方式,只能让犯错者口服而心不服。故自古以来,治理天下都首推以德治国。这也是太上道祖所提倡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即当德行积累很深时,则可以感化对方的心灵。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战胜对方的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感动对方吧。换成兵法来讲,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谓之上策”,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动一兵一卒,就将对方征服,这才是高明的策略。

作为修道来说,《悟真篇》认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即,修道过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有不少魔考。要想通过这些魔考,就要多做好事,就要行善积德。因此,在全真门下,就有“真功”与“真行”一说。一方面自己用功修炼,同时也要做一些善事。即要想成仙得道,就要行善积德。“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太上感应篇》中说,要成天仙,就要做一千三百件善事;要成地仙,应该要做三百件善事。可见,欲成仙则不能做坏事,而必须要做好事。太上道祖说,天道没有什么亲情偏爱之心,但是它却常常帮助那些行善积德的人,这就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如果一味地只管自己练成绝世神功,而不对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这种拥有绝世神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吧,最多也就算成了一个自了汉,是一个自私的神仙。因此,《悟真篇》主张行善积德,反对行恶。

小结:

本文所写这些,一方面是管窥之见,另一方面也只作一个抛砖之用吧。其实,《悟真篇》还反对不少观念。如“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晦显逆从人莫测,教人怎得见行藏……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房中空闭尾闾穴,误杀阎浮多少人”。即反对张扬,主张含蓄,反对将吐故纳新、存想等方法当成金丹大道等。当然这些所反对的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自己思考,也可以将《悟真篇》所反对与主张的观念作为现实修行中的一个参照。这样,可能也少被一些大师所蒙蔽,或是少被一些打着传统口号的人所蒙蔽,或许也不会被一些所谓独门秘传功法忽悠了你的钱包!

当你以古圣贤的智慧作为“量天尺”时,就知道“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经典之所以是为经典,一方面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它是前圣先贤的心宗;而咒之所以为咒,是古代仙学的一个妙法。它们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尺,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指南针,它会让你不被社会上的一些假象所迷惑。因为你心中有了古圣先贤的“心宗”与“妙法”,你当然可以“绝学无忧”了。艺高人都胆大,何况是掌握了至高无上之“心宗”与“妙法”这门学问,还有什么好担心与忧虑的呢?愿君知《悟真篇》所主张与反对之理,在修行之途中,不再为明天而担忧!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