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一本万殊 万殊一本”:万法宗坛的前世今生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5   浏览次数:

文/张金涛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道教史上的里程碑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万法宗坛的前世今生

嗣汉天师府侧影(资料图)

进了嗣汉天师府头门,便可见一座三开门的石质牌楼——仪门。再沿甬道直走进入二门,额称“敕灵旨”。直行十数步,拾级而上是雄伟的玉皇殿。玉皇殿的后面是一字排开而又相互连接的三组建筑群落。东首是授箓院,中间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院子,额称相国仙府,西头则是万法宗坛。

从门脸的建筑规模上看,授箓院、万法宗坛要比相国仙府更高大气派华美。而相国仙府的门脸又矮又窄,显得十分简陋。其屋顶则是一撇一捺,前面一短搭,后面斜拖一长搭,单一的青灰色。有心的一看便觉出她实在象征着一顶道士的帽子。帽子的前沿下嵌一小长方形的石质门额。当年上面横书的是“拙补西京”。我猜它应是指汉留候张良协助刘邦底定天下后功成身退的掌故,既低调又恰当。在如今的上清镇上仍可见到不少嵌着“留候第”的宅院。“相国仙府”,虽说也不错,但稍觉张扬了些。授箓院是海内外道士们通过考核后授箓和颁发证书,礼拜祖天师张陵的地方。而万法宗坛的诞生当可以说是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乃至在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万法宗坛一方面智慧地蕴含着“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以及“天地无二道,圣人无二心”、“道一不二”的哲学理念。其主殿三清殿抱柱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对万法宗坛最好的诠释。然而更重要的是,她实质性地奠定了道教祖庭的历史地位,而这一历史地位是由张陵所开创的道教在龙虎山的天师府所确立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门间的互动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万法宗坛的前世今生

张道陵天师(资料图)

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其曾任过江州令的故地巴蜀人民疹气为害,遂带弟子以近六十的高龄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首邻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有政教合一的性质,雄踞巴蜀三十年,史称“民夷信向之”。曹魏攻蜀,张鲁恐生灵涂炭,封仓以降。被封阆中候,随曹至邺。据孔令宏、韩松涛所著的《江西道教史》,其中引用了《犹龙传》的话:“系师鲁,字公期,嗣师子也。大魏持节镇南将军,梁、益二州刺史。后隐修遗训,以正始六年八月,亦于阳平化升天。”此处的遗训既是嘱其子张盛:“龙虎山祖师玄坛在焉,以印剑符箓授之,以宣吾化”,实在带有摆脱控制的意味,随返祖师修炼故地发展。因避曹魏耳目,人称“草堂隐修”,此系一系。

在张鲁逝世后,他的祭酒们乃“各个自发立治传教”。于是在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流派的道教。如曾作过天师道女祭酒的魏华存,被称为上清经箓派的第一代宗师。上清派高道辈出,著名的如杨羲、许谧、陆修敬、陶宏景、唐代的司马承祯等,史称茅山派。此外尚有相继形成的阁皂山的灵宝派,其著名的道士有葛玄,宋代的林灵真等。在南昌西山尚有净明派,其著名的道士有刘玉、黄元吉等。她们各自在社会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中国道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道士们云游各地,故各派之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交集往来。即使天师们也不例外,如宋代的天师张继先亦曾学习北帝道法,并传其“地祉法”于世。张继先还与林灵素交往,练习不少神霄派的经典。神霄派的道士还奉其为主法祖师,黄舜臣宣称自己是张继先弟子。据《道家金石略》之《大元易州龙兴观宗与恒产记》一文载,“我祖师韩真人,初与同志肖、路、杜三真人浮江而南,拜三十代天师,受‘天心正一法’。得法而归北方,学者遂共立肖、韩、路、杜四真人之教”,由此可见南北之间亦有互动。创立净明派的何守证,尊张道陵为“监度师”,并使用天师道的“正一五雷法”。中唐道士吴筠曾在龙虎山一诗说:“道士身披血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被称为南宗五祖的白玉蟾亦曾到龙虎山上清宫问道。

祖天师们没有门户之见,在当年的上清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道在此切磋问道修炼。庐陵刘思敬,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何道院。又如著名的全真派道士金志扬,时称金蓬头,永嘉人。他不但可在上清宫论道修炼,亦可招收弟子,如后来以书画传世的方从义,原是上清宫道士,亦可成其弟子。又如著名的全真道士桂心渊,先是从学上清宫道长熊尊师,后亦认可皈依全真。此外天师们还会延请社会上的各种饱学之士来龙虎山为道士们讲学。如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弟子张留孙、吴全节曾师事李宗老,他还礼请临川的雷思齐为龙虎山玄学讲师。请进来,走出去。原龙虎山道士朱思本亦曾到净明派的万寿宫作住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宗演自己也曾向朱梅靖习传《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

道门间的整合与万法宗坛的诞生

虽然道门中的互动没有停止过,但有计划的统一之势尚未形成。历史曾提供过一个机会,南宋嘉熙三年(1239)理宗赐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妙观先生”、“提举三山符篆”。只是伴随着战乱,与南宋的终结,提举之事进展该不会很大。进入元代以后,此事方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敕命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赐二品银印。授权自己给牒度人为道士。并令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其管辖。在京师建崇真万寿宫,敕张宗演弟子张留孙主持。并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至此“嗣汉天师府”方正式诞生。天师的称号获官方认可。张宗演每次进京都选调龙虎山优秀的弟子随行,先后有张留孙、吴全节、夏文咏等,后来他们先后都受封为玄教大宗师。

其中,张留孙博学多才,言行谨慎,许多朝廷大事,世祖都征询他的意见。延佑二年(1315)加封“开封仪同三司、特进上卿”、“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其头衔多达四十余字。他受到了五朝皇帝的恩宠,共历47年。在这期间,他把行事优秀的弟子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然其签署,除自己外仍加盖天师印鉴。玄教人才大都来之于龙虎山,故近代学者陈垣说:“玄教由正一教分出,实一教而二名”,此说不无道理。当初世祖欲将封张留孙为天师,张留孙回答“天师有世嗣,臣不能为”,皇帝才改封其为“玄教大宗师”的。

从中央到地方道教的领导既然大都为龙虎山宗所主事,至此统领三山符箓而诞生万法宗坛也就成为必然。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万法宗坛的前世今生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万法宗坛

“万法宗坛”从文字上的出现最早当见于元代虞集所撰门贴。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元代著名词臣,是当时文坛领军人物。他和道教结缘甚深,与张留孙、吴全节交往尤密。他在为龙虎山宫观写的一组对联中对万法宗坛门写道:“绿章封奏通三景,绛节趋朝引万神”。

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在《龙虎山历史资料捃拾》一文中说:“万法宗坛是元以后龙虎山天师得封正一教主。大正一的格局形成后,始可能出现,且一定设于龙虎山。疑此系大上清宫之门联。唯娄志称依洪武之旧,万法宗坛在天师府内,或元时原在大上清宫,明初移建欤?尚待考。”

这里可以指认的是,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的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大上清宫观建筑共有宫观三十七所,只是其中未见有万法宗坛。由此可知,万法宗坛最终设在天师府中是确定无疑的了。又从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敕中官吴猷会同江西巡抚重修大真人府,建天师家庙、万法宗坛、敕书阁的记载上,万法宗坛亦应设在天师府中。如今的万法宗坛院中一左一右种着两株巨大的罗汉松,一雄一雌。雄的龙盘虎踞,森然蔽天,雌树清秀挺拔。她们的栽种绝非临时所为,据测算,其树龄皆近千年。所以万法宗坛是由当年正一玄坛演变而成的说法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古树无言,待后人考证吧。

总而言之,万法宗坛的诞生昭示着中国道教发展的必然,所谓“合而必分,分而必合”。历史发展到今天,海内外的道众皆到天师祖庭来授箓,天下各地的游客不停地到祖庭来观光,应该说是有她的必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精神失落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转而寻找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古老的东方智慧。我们道教界亟应乘势而起,整合发掘,承传道教中的哲学、医学、养生等元素。如此方可将道教文化转而发展到文化道教,更好地提升自己,为人类文明与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原名为《值得一提的万法宗坛》,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