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弘道读经会】陈景展道长解读《太虚心渊篇》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6   浏览次数:

我们从本周开始诵读另一部道教经典——《太虚心渊篇》。《太虚心渊篇》出自《正统道藏》太玄部。我们的诵读分四个环节,第一个部分是诵读《太虚心渊篇》的经文,第二个环节是诵读《太虚心渊篇》原注,第三个环节我们对于经文的正文做一下梳理,第四个环节和往常一样,也是我个人最期待的环节,就是大家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借助“弘道读经会”这样一个平台来共同交流。

《太虚心渊篇》的经文已经上传到QQ群中,如果没有下载文本的可以看我们的PPT。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即将开始第一个环节。

好,我们的读经正式开始。和往常一样,我每诵读一句敲一下引罄,大家跟读。

《太虚心渊篇》:

“我性既肇,禀受无殊,圆圆大慧,明明真灵。是时物不能萌其恶种,尘不能隐于罪芽,而其境澄明。莹然内观,我心无心,湛然外鉴,物形无形,坦坦荡荡,万虑归空,岂不乐乎。洎逐缘殢因,忘前失后,耽尘忧眷,贪著其事,日被三餐,其心百变,夜只一眠,魂游万景,驰神于嗜欲之乡,载灵在烦恼之界,魂歌魄舞,引奔死途,意昧识迷,背了生路,如是之际,真可叹惜。莫若灌漱灵泉,先浇善根,般泛法水,次洗诸垢,令我一性,净洁明白,无挂无念。圆圆不缺,若秋月之当空;湛湛无遮,如白云之离顶。遂得空空不住,实实无相,觉入慧内,明见大道,是乃净境之地也。修命之人,可至此界,以心观心,以性见性。神亦茫茫,真亦浩浩,得之哉,得之哉。”

【弘道读经会】陈景展道长解读《太虚心渊篇》

我性既肇,禀受无殊,圆圆大慧,明明真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我们的第一个环节就到这里,我看一下时间,我们只用了几分钟,十分钟都不到,所以,自己一个人在家读的时候,可能5分钟都用不到。《太虚心渊篇》的全文只有241个字,非常地短,也非常地精巧,而且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字非常优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这篇经文我个人非常地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们的读经会来认识这篇经文,最后能够将经文中的一些奥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太虚心渊篇》在太玄部原经的下面有一部分注解,我们来看一下原经的注解。它这个注解也特别地独特,全部是用诗词的形式去写成的。在看这个注解之前我们先对经文的原文做一个划分。

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开头“我性既肇,禀受无殊”开始,这是讲先天的部分,一直到“万虑归空,岂不乐乎”。第二部分从“洎逐缘殢因”一直到“如是之际,真可叹惜”,这一部分比较长,也是《太虚心渊篇》的主体部分,是祖师讲了先天之后,沦落到后天,看我们目前的人,失去本来之后,在这个外境之中流连忘返,轮回生死,祖师发了一个感慨,这是它的主体部分。第三个部分从“莫若灌漱灵泉,先浇善根”一直到“是乃净境之地也”,第三个部分是承接第二个部分,祖师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形之后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去修行呢?所以告诉了一个修行的方法。第四个部分,只有几句话,从“修命之人”一直到最后的“得之哉,得之哉”,是祖师的一个劝勉,赶快去修行,赶快去依照这样一个方式去做。

【弘道读经会】陈景展道长解读《太虚心渊篇》

陈景展道长通过网络带领网友读经

原文注解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的原文注解。

这个部分大家就不用跟读了,我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因为是诗词,稍微会比较晦涩一点。每一首诗对应了其中的一句,我先读原句再读注解。也可以说后面的注解是对于原题经文的画龙点睛或者是点窍。

我性既肇

受此含元性,明明太一初。纯然根大朴,全即在玄虚。

禀受无殊

均与冲和秀,何曾品有殊。强分为大小,所以远真无。

圆圆大慧

妙见灵通远,无遮幸得圆。精纯藏大觉,此最近天然。明明真灵自得秋蟾白,灵光甚浩然。浮云应不蔽,皎洁莹当天。不萌恶种彻底皆真慧,连根尽觉明。纤尘无处起,恶种岂能萌。

不隐罪芽纯正无瑕玷,灵光表里清。不容些小垢,焉隐罪芽生。

内观我心无心洞彻施真慧,观心岂有心。忘然归寂境,片念莫来临。

外鉴物形无形真象犹无象,尘形怎可形。圆空齐一照,物我了然冥。

坦坦荡荡真性无诸碍,优游得自然。天和俱不挫,坦荡又何边。

万虑归空

尘虑终为幻,相忘悉入空。不能容一念,月照碧潭中。岂不乐乎世态与浮荣,惟堪乐七情。此般真性得,欢喜是难名。

这是第一个部分,我们本周就只看这一个部分。

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我们对第一部分的经文——前面我们读《感应篇》也好,《道德经》也好,《清静经》也好,《黄帝阴符经》也好,我们用的都是祖师的注解,由于《太虚心渊篇》经文过于短,然后原文的注解是用诗词的形式,比较晦涩,只能在梳理的环节,我们跟前面四部经典有所不同,我谈一下我个人对于《太虚心渊篇》的一些感受。

我第一次读《太虚心渊篇》的时候,感觉像一篇随笔,又好像在观一眼清澈明透的泉水,不由地心生欢喜,由于原文非常地简短,而且文字优美,白天的时候就自然在心中浮现出其中的一些句子,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喜欢读这部经典,慢慢地就有了要背诵下来的心愿,再过了一些时日,慢慢发觉此经逐步在影响自己的心态和修行,使自己越发地明透自然。常于静中澄心观己,可以万念消除解惑除灾,凶曜退散,横事远离,才知道这个经的作用犹如大乘经典。所以它在《正统道藏》属于太玄部,就是大乘经典的一个辅经,不可忽视。

这篇经没有写作者,我们不知道它的缘由是什么,是哪位祖师写的,也不知道它是用一种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但一定是某位上界的高真或者是住世的仙人,怜悯众生,写了这非常短小的经文。读得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恭敬这篇经文,所以把它列入到“弘道读经会”读经的经目里面,希望这个经能够让更多人认知,让它流传得更广,使大家都能像我一样,从经文中得到一些利益。

我们看第一个部分。经说:“我性既肇,禀受无殊”。这一句是说我们的先天真我,也可以称其为“自然”。这个自然,是自然而然之“自然”,不留一丝虚,不杂一丝伪,无法可学,无法可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真容也叫“先天真我”,不是后天父母给的那个“假我”,是重阳祖师所说的“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那个我。“真我”也叫“真性”,是圆满的,自在的,清静的,也是没有区分的。这个真性来自哪里呢?来自先天祖炁,那个灵光一点。道教有一个无极图,是一个圆圈,就像我们中学时候学几何用圆规画的那个圆圈,不生一相,浑浑沌沌,圆规的中间的那个点,就是于杳冥之中生出来的这么一个点,无极图加上这么一个点,这叫“太极图”。太极图有两种,我们通常看到阴阳鱼相互缠绕那个,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是互生彼此的那个,那个是其中的一个太极图。还有另一个太极图,就是无极之中生出那么一个点。中间那个点就是祖炁,就是我们看到的四生六道所有的众生,千千万万的人类的根本。我们要参的、要悟的、要寻觅的生死的那个“窍”就是那儿,它是大道于虚无之中生出来那一点灵光。这就是《太虚心渊篇》说“我性既肇”,“我性”就是从这儿开始的。“秉受无殊”,在这个点没有区分,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现在四生六道,有的变成畜生类,有的在地狱类,有的在饿鬼类,有的跟我们一样是人,人里面又有贫穷的,有富贵的,差异非常大,有的背对着天,有的是直立行走的。但是在大道这里,它的先天的源头,出生的那个地方,没有区分的,是一个,你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就是你。我们身体这个四大,我们有形有相的躯体,地水风火假合而成,那不是我,那个真正的我,和一个地上的一个蝼蚁、空中飞过的飞蛾、天空中的鸟、水中的鱼,这个自性是没有区分的。之所以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我们坐在这儿,我们要来学经典,就是《清静经》所说的“降本流末”,我们不自然了,我们违背了人先天的状态,被欲望所缠绕,沦落了,丢失了,才有了这个假幻的身躯。自性进一步被遮蔽,以假为真,以虚为实,慢慢地就滞留下来。总认为追逐的那个东西是真实的,是人生的价值,而真正的人生的本来面目,你我生命的真相,我们反而不认识了。那经文就是恢复自我的一个过程,它不是创造什么,仅仅是恢复“自然”而已。

我们加上宿世的因缘,就像尘埃一样,一层上面又落了一层,越来越厚。我们生生死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到了现在是经过前面无数世的生生死死,那罪孽就很多很多。有了后世的性命,两个人见了面,互相介绍,哎,我给你个名片,我是某某部门的经理,我是某某学校的校长,我是某某企业的什么什么员工……可是那个不是你,名片上那个你不是你,那个头衔也不是你,那个名字也不是你。

我们离了先天的本来之后,经过无量劫的生死循环,到了后天,“哇”地这么一哭,性命就分家了。但是混沌之中先天的那一点灵性还在,这就是我们修道的资本,我们可以返回去。桌子返不回去了,凳子返不回去了,电脑返不回去,手机返不回去,因为它那一个灵性,那个灵光一点,“我性既肇,禀受无殊”的那个浑圆的那个点——没了,只有六道的众生有,还在。所以,我们有人身,要感到庆幸。动物,原则上那一点也在,但是已经落到恶道里面,就是它的障业太重太重,理论上有修道的资本,可是实际中那个愚昧之心已经难以唤醒了。所以人身是最难得,一定要珍惜自己现有的今生,发觉自我的真性,趁着自己的年华还在,生命还有那么一点时间,赶紧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去假存真。不要被这些外物,还有物质的这些东西缠绕得太多,遮蔽了自己。尤其是我们现在资讯极为发达,视觉上的、听觉上的,各种感官刺激太多太多了,这种东西只会让你加重自我的迷失。

远离这些东西,回归一下自己,跟自己多交流交流,跟自己多认知认知,也许当你静下来的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所追逐的那些东西其实一毛钱都不值,毫无意义,那又何苦那么辛苦呢?去找那个真实的东西,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东西,去品味自己的呼吸,感受每一天的阳光,感受每一天云彩的变化。

我们人道之中,有的人性情好一点,有根基,不需要别人去点拨,可能自己就悟出来了,就觉得物质世界,大众都迷失了,就自己去找了;有的可能是处于忽明忽暗的这种状态,那就需要一定的劝化;还有现在随波逐流了,可能自性会有一些挣扎,但是,整个的社会群体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就被带着走了;还有一部分人,就是下沉得比较严重的,实在没有办法,闭着眼睛也是漆黑一片,看不见自己了,已经彻底丢了,就像电影《大都会》中描写的工人那样,他已经是这个城市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了,行尸走肉,有人的形体,但是已经没有人的这种性情了,那这个就没有办法了,唤也唤不醒。

还有一些人可能灵性也很好,可是不在中华,我们中原地带是正法常驻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你在非洲,可能一辈子都来不及读《道德经》。人生几十年,二十几岁的时候青春期刚刚对世界有点认知,想思考我是谁,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尘世的很多东西淹没了。之后就循环在这种快乐之中,就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我是谁、我到底来这个人世间要干吗。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一辈子可能连听闻正法的机会都没有了,更不要说有一个选择了。我们在中国,在中华,儒释道三教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这种传统的东西持续性地保留下来的一个国度。那我们就很容易有机会,不管信与不信,至少知道《道德经》,知道庄子,知道道家,知道佛家,知道儒家,知道孔圣人,知道孟子,知道孙子,我们至少对于这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经说:“圆圆大慧,明明真灵。”这一句是承接前面的两句,说自我真性,从祖炁那分化出来,你就是道,道就是你,你不是去创造一个什么东西,也不是说把外在的一个东西拿到自己身上,而恰恰相反,是去除的过程,是丢的一个过程,把遮蔽道的那些尘埃,把它擦除。你的先天本来那个去不掉的,本来就是圆满的,“圆圆大慧,明明真灵”,那就是你自己。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样,那才是你。只不过这个明月天空黯淡,是因为云彩把它遮蔽住了。水中的月亮我们看不见是因为水面在晃动,我们的欲望不能休止,当你去休止的时候,去去除这些尘埃的时候,你发现道就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你就是天,天就是你,真的到了那一刻,你的举心动念老天爷就明白。如果真的没有杂念,到了那一步,你说“下雨吧”,天上就打雷了。老百姓很多人,四时不顺,闹旱灾,五谷收不上,你说下雨吧,只要你有这样的诚意,修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你跟天心是透的,老天爷就能收到,你就能感动天地。可是我们现在做不到,因为障碍太多。我们本来有这样的能力,是我们自己把这样的一个能力丢掉了。六道众生这个真性等同于元始之真性,所以《道德经》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四大之一,人相即是天相,我性即是道性。之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修道,不能圆满,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本真。所谓修道只是返其本有,将丧而未失的东西捡回来而已,这个前提是我们本来就有。其次,是丧而未失,它还在。两者必须兼有。物质世界,刚才我们提到桌子、板凳、电脑、手机,一切有形无相的都来自于道,可是它那个灵光一点就没有了,所以没办法去修行,只能随着宇宙的轮转走向无序化,最后消失。

《除欲究本》,清代的董清奇真人写的,开篇的第一个典故,就说董真人与一个姓吴的修行人对话,这个姓吴的人就劝董真人,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不修道?董真人说,我也想修道,我也认为修行是好事情,可是我觉得自己没根基。吴真人就说,人就是根基,你要投胎做了驴马猫狗,你想修也难修,你四肢健全,不聋不哑,你还要什么根基呢?

人身就是个小宇宙,我们本身就蕴含着天地之相,五岳四渎,日月星辰,尽在其中。所以,太上老君在永寿元年正月初七日降于四川,地神受感动,涌出一玉局坐,太上老君垂告张天师,讲《北斗经》,开篇即说“人生难得”四字。这个资本,法界很多很多众生想有也没有,我们现在是人身,不知珍惜,但是对于一些恶道众生来说,那人身就太难得太难得了。它要经过多少世的轮转,经过多少光阴的这种陶冶,还有信心要一直地不动摇,才能换得一个人身。所以《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人如果不修道,就好像上了宝山,空手而归,那岂不可惜。你失了人身,一灵被蔽,一旦丢了,不再变成人了,那岂不让人怜悯?你看集市上的那些等待人购买、变成人家厨房上的盘中餐的鸡、鸭、鱼、虫,在笼子里挣扎,在水池中挣扎,在案板上挣扎,鱼的嘴张着,鸡鸭的毛掉了,多可怜!想逃也逃不了,任人宰割,这是它的命。有一些,是一出生就在这个命局里面,它出生那个蛋,本身就是在饲养场里,一辈子可能没见过自己的妈,有机器给它加温,还有模拟母亲的翻转,饲料是定时的,晒太阳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活动太多,就减分量了。刚见到阳光,以为自由了,其实是上了集市,准备被人买回家,人家要屠宰了,命在须臾之间!你如果自己这一辈子把人身给丢了,有一天你自己轮转着到了那个时候,你张着大嘴,像鱼一样喘息着,你该向谁求救?过路的人吗?偶尔遇到一个善人,放生的人,去救你,那算你命大。可是有多少这样的善人呢?本身就是一个屠宰场。这些鱼、虫、鸡、鸭,它总有个来源,都是灵光一点被遮蔽之后,贪念太多,沦落所至。文昌帝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说“胎卵湿化都是人”。你看起来它形态不一样,都有性情,对于生死都有感知,都有疼痛,都有自己的妈、自己的爹,也有自己的儿女。它所想的跟你想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你喜欢安逸,喜欢快乐,喜欢自己的生命被尊重,它们也一样。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就身不由己了。你要知道,它们曾经也是抬头挺胸的人,只是一味地堕落,一味地沉迷,一不小心丢了人身。一旦丢了人身,可就回不来了。理论上能回来,但是那是理论,你要跟一个猫、跟一个狗、跟一个猪去沟通,多难。不要说跟畜生类的众生沟通了,你就是跟人,跟某些人去沟通,你也只能跟自己气场差不多的沟通,气场不一样的,你得随着他的兴趣跟他玩,陪着他。如果是猪呢?你得跟它睡、跟它吃,用它的视角看宇宙,用它的语言跟它对话,所以很难很难。所以到那个时候,谁也救不了你。我们有这个人身的时候,自己还可以救自己,发了一个诚意之后,祖师也可以去救我们,祖师还可以加持我们。人身丢了之后,祖师也无能为力了,你自己被遮蔽了,更加无能为力。所以恶道之所以称之为恶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趁自己人身还在,还有几分福报,赶紧及早修行,消除恶业,增崇福慧,能发愿出离,那是善中之善,暂时有一些人不信六道轮回的,起码咱先修一个福报,保住人身,来世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有了这个福报再入道法也容易一点。

我啰啰唆唆说了一些,都是肺腑之言,所有的经文,千经万卷,大家也可以看到祖师的心意,是用慈悯之心在劝渡众生,不图什么,祖师不图香火,不图什么东西,就是怜悯,就像你看到鱼池中的鱼、屠宰场等待屠宰的鸡鸭一样,怜悯,仅此而已。

经文继续说:“是时物不能萌其恶种,尘不能隐于罪芽,而其境澄明。”这里说的善恶未分之时,也就是无善无恶或者是上善之境。前面人身之所以丢失就是因为作恶,万端恶业其实不离十恶业,十恶业归根结底不离三恶业,三恶业归根结底其实就是那一念。“是时物不能萌其恶种,尘不能隐于罪芽”,就是指的这一念还没有起,你还和道是一体,所以是以道眼观天下,物没有善恶,事没有是非对错。你恶念不起,罪芽就无处可生。罪芽一旦生了之后,就好像水底污浊了之后,它就生螃蟹,螃蟹的身体下再藏污垢,恶恶循环,最后就找不到源头了。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时代,所处的一个世间,就是一个真真假假、对对错错、有有无有、无无有无、颠倒失所、沉沦苦趣,这样的一个“弃贤世界”。皆是因为最源头的那个清静一念、自我的本真,丢了,若能把一灵不昧的这个“真我”找回来,那你就脱离苦趣了。所有世间,你厌烦的与不厌烦的,所有的苦都没有了。

好,我们时间关系,就先第一个部分分享到这里。下一周我继续谈一下我对经文的感受和理解。

我们来进入第四个环节,把最后的时间交给大家,我们来共同交流。和往常一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分享出来,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中,无论是和我们诵读的经文有关还是无关,都可以交流出来,包括自己参加读经会的一些心得,以及对于读经会的建议。我们留最后的十几分钟的时间,跟大家来交流。

忘言守说:慈悲,今天听道长讲经说道,很有感触,人生难得,身在俗世的我们有缘听到道长教诲,萌生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想法,但工作退休之前因种种原因不能专心修行,对于修行,我们这些俗世中的向道之人可以做些什么?请道长指点。

修行是没有形式的,不要局限于说出家还是在家,是不是入宫观,不在这个。就是那一个心,《太虚心渊篇》所说的“我性既肇,禀受无殊”那个心,去找这个。宗教是一种祖师给众生搭建的慈航,看到世人沉沦,祖师慈悯,本来是无为的,被迫给了一个有为的药方,众生沿着这条路去走,就能够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可是,它只是一个度人济世的工具,就像一个桥、一个船,但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你上岸,而这个岸,上了岸之后,就没有桥了,也没有船了,那个时候如果你还守着这个船、这个桥,那就永远上不了岸了。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简单,就是《太虚心渊篇》开篇的这几句,把自我的真性抓住,把自我的这一颗心守住,这是根本之根本。而这个心本身无名无相,也没有教相,也没有你我,当你觉得自身的这个先天的东西抓不牢的时候,有三乘法。那就可以借助经典了。那么道教三乘经典,洞真、洞玄、洞神,分别是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三位祖师垂训的。三乘法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针对的群体不同,方便、适合为准,你适合哪个就用哪个。很多很多的法门,有的法门是给住庙的人、能够脱俗的人,还有一些经文本身就是给在世的,还有家眷的人的,有一些需要悟性很高的人去读,有一些不需要那么高的根基,普通人就可以在日常中,边工作边学习边修行。所以你一定要抓住这两点,一个是先天自我的本来,它是没有教相的,而这个是根本,然后再要找方法,就是在三乘法里面找,你根据自己的悟性,根据自己的根基。根基高的你可以用上乘法,就是快一点、容易一点;觉得自己比较愚钝,各方面不能领悟,你就找中乘法;有一些农村的一些老太太,不识字,给她下乘法,就是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她只要时时刻刻不离那些东西就行。具体的方法要你自己去找,就像商店里面的很多东西一样,你在里面找,自己喜欢,对这个祖师、对这个经典产生了欢喜之情,那么你就认取它,但是一定要在正法里面找。现在资讯发达,网络、微信,很多很多的这样一些东西比较庞杂,无意之中就夹杂很多不正确的一些理念,我个人建议尽可能远离,我们就以祖师的东西为准。

另外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修行一定要离开世间,这恰恰相反,修行一定不离世间。即便是住庙,它也是取了一个相,是一种锤炼自我性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一定是“借假修真”,你的工作场所、你的生活环境、你的家庭,这个就是你的修炼的工具,没有了这个东西,你怎么去陶冶自己?怎么去提升自己?那就没有方法,没有办法了。一定要借助外力,甚至于有时候要去找事。像有的修行人住庙一段时间,根基坚固之后,他觉得有一些东西自己还没有看破,或者有些东西、遇到一些场景,自己还生气,有些现象自己还看不惯,那就专门找与这个事情相对应的一些场所锤炼自己,让自己看得惯,让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借假修真,记得一句话——“哪儿难在哪儿修”。你觉得难就说明自己的心性没有磨炼够,恰恰那一个地方、那样一个场景就是你的修行场所。如果觉得自在,那就离开,找一个更难的地方,让自己“不自在”的地方,然后把自己变得很“自在”。好,忘言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简体山水画说:如果有轮回,为什么不让人记得前世之事呢?如果前世是畜生道,今生好不容易罪满生成人道,一定会一心向善,不会再作恶业了吧?

这件事情不是由某位祖师决定的,是人咎由自取,是众生自己决定的。这个问题在佛道教稍微容易回答一点,我看到很多西方的人,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对这一点非常地难以理解。说既然神有那么大的法力,而且他有能力把我们带到极乐世界去,或者清静世界去,或者是天堂,为什么要让我们经历这个痛苦呢?为什么要让我们这么烦恼呢?他忘了一点,就是《太虚心渊篇》所说的“我性既肇,禀受无殊,圆圆大慧,明明真灵”,是因为你就是四大之一,你和道是同体的,是因为你有自由意志,是因为你自己有贪婪,是因为你自己不愿意回头,祖师的慈光一直在照彻着每个人,是你自己不相信,不愿意回头,不愿意归顺。就像母亲呼唤自己的孩子,孩子总是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仍然流连忘返,甚至于青春期叛逆,离家出走一样。他在那一刻把心给丢了,那母亲能把他捆起来吗?能把他绑起来吗?做不到,没办法。所以法雨虽普不润无根之草,不是祖师没这个法力,是因为众生本身就是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己像盲人一样,自己遮蔽自己的眼睛。太阳永远都照着,有的人能看到,有一些失明的人就看不到,那是因为太阳的缘故吗?太阳没有任何遮蔽,也没有任何私心,有缘故也是地球上的事。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是你自己失明了。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复明,擦亮自己的眼睛。或者像盲人摸象一样,大象是不动不摇的,它也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辩解,是因为你自己的障业,摸到了鼻子说是管子,摸到了身体说是墙,摸到了耳朵说是扇子,可是那与大象有什么关系呢?那不是大象的错,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而且简体山水画问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类似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提出来的。就说如果我生在唐代多好,如果我生在宋代多好,说那个时候你看道教多么的繁荣,唐王尊崇老子为太上道祖,尊崇为自己的祖先。如果我生在某个时代,比如说晋代多好,那时候有竹林七贤。如果我生在三皇五帝,甚至于我生在跟老子相同的时代,我能见老子多好……其实你忘了,你就是从那个时代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儿来的。上天给了每个人每一世每一次机会,我们每一次都把它丢了,每一次都没有珍惜,就如同现世一样,我们依然没有珍惜。不是没有正法,正法一直都在,不是没有祖师,祖师的心一直都是这样在发光发亮,是你自己不愿意,就是此时此刻,就有住世的仙人,你能去把工作,把一些东西丢掉,把一些恩爱情仇放下,去追寻吗?你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为何要埋怨呢?不是祖师的问题,是你自身的问题。不是太阳的问题,不是月亮的问题,是自己眼睛的问题。是你自己让自己不能认知自己。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你自己首先有了这个愿力,愿意回头。当然,一回头的时候,祖师的光就进来了,这个时候你的信仰就树立起来,会得到祖师的加持,而且越修越坚定,感应越来越大。但是如果不行,它不是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说道理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在书本上谈可以解决的问题,除非自己去行动,自己去做,才能感知这种慈悲,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了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说为道者可以在生活里同时选择的两个角度,还是仅指为学和为道者的两种生活?

应该说都对。既是指两者同时,也是指为学和为道的两种生活,怎么去理解呢?道是有修、有用两种方式。修的过程是一个损的过程,是求道的过程,返本复原的过程,去除后天往先天那里去悟的过程。它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用的部分。通常大众所喜欢的、所了解到的道教,通常是用的这一部分。就是一旦道集于自身,你应于人世,身体所散发出来的一种能量、一种方式,一种处理问题的态度,这是它用的部分。但是用的这一部分你能看到这个人的道风、道貌、他的道炁,是因为他日常的另一个部分,就是损的过程,修的过程,去除的过程。两者都存在,都对。取决于你自己是修还是用,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有一些世间的东西不能应对,甚至于还被外境所沾染、所影响,那么就闭关,或者远离尘俗去修,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应对很多事情,能够和光同尘,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能够身在尘境而心似莲花,那就可以用。如如不动,八面玲珑。它两者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方向不同,一个是道的体,它的本质的部分,一个是它的用的部分。就好像太阳一样,我们说太阳有能量,有光,有热,它普照万物,这是它的用,这是众生看到的太阳,我们理解的太阳;可是太阳的这个体它是无情的,没有慈爱之心的,也没有想着普照任何一个生命,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自己的轨迹。就是这个样子,修的过程是孤独的、寂寞的,用的过程是八面玲珑的。

小笨猪说:道长,看看王阳明的《传习录》有帮助吗?

只要是经典,都可以,圣人的心都是一样的,祖师的心也是一样的,大道也是一样的。只要是围绕着大道去展开的,都可以看看。肯定有帮助,没有什么书没有帮助的,看别的东西一样有帮助的。但是作为修行依据,我们只能以经典为依据,任何事情,外物都是有阴有阳、有对有错、有善有恶,取决于您从什么角度去看它,对于这样一个工具,用什么方式去处理它。王阳明的著作是非常有用的,学习学习,诸子百家的东西都可以看。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有很多的先贤,好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去学习,而且有很多的一些智慧是融入在文字之中的,你看最早期的《诗经》,看起来像是当时的民间的一种歌曲,一样的,它也有生存的哲理。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看,都可以学,古今中外,都可以看。只要不学坏就行。

忘言守说:请问吕祖《百字碑》的内容属于正法吗?

那咋能不是正法呢?那是正儿八经的正法,如果那个不是正法,那道教就不存在了。吕祖《百字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先天的《百字碑》,一个是后天的《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那个是先天的《百字碑》,那就是吕祖的心法,只有一百个字,也很短,可是修行的东西都已经融入进去了,长期诵读,都会对自己的生活、修行有所帮助的。能够把吕祖《百字碑》能背下来是最最好,至少我个人这样建议。吕祖是我们全真的祖师,没有吕祖,哪儿有全真教呢?那是正儿八经的正法。

陈云鹤说:我想请问一下,如果说灵魂在六道四生中轮回,那么现在世界人口和生猪饲养量都是五千年的好几倍,那么多出来的这些人和猪它们的灵魂是从哪里来呢?

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量是恒定的。在一劫之内,生死是一个现象,四生六道的众生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认为的生死是一个假象,认为说死了,其实它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至于你说的人口量,还有生猪饲养量,那只是四生六道的一个局部,局部自然有所变动。就好像你有一百个人参加一个活动,人群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你也在走动,一会儿你从这个房间,逛着逛着逛到那个房间,别人又从那个房间又走这个房间,你不能以一个房间的人数来说,因为有轮回,怎么觉得这个房间的人少了呢?这个房间人又多了呢?恰恰正是因为它是有轮回,所以才有多有少,但是总量是一致的。还有一点就是,有形有相的众生,只是整个生命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已,还有很多的众生是无形众生,它还是有生命的。但是是无形众生,我们看不见的。我们现在用肉眼以及科学所能探知的生命体,就像茫茫宇宙我们所认知的那个部分一样,非常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无形众生有多少?宇宙的暗物质、暗能量有多少?可能占得非常非常庞大,而有形有相的可能恰恰是像沉渣一样,沉淀下来的最小的部分,而真正的世界的主体也许是它们。所以你是看的局部,你没有道眼,如果你修成了,你就看到了。你发现原来房间里不是你一个人,原来你的房间里还有那么多的鬼怪都在那里待着,还有那么多的精灵也在那里待着,还有往来的祖师在你头顶,你就都看到了。

小笨猪说:道教不是认为说是五道吗?

早期的时候,唐以前是五道,只不过就是将仙子道和魔灵道归结为天道,人伦道简称为人道,三个恶道是一致的,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唐以后,变成了六道。所以我们看到《正统道藏》里面的经典,元始天尊讲经的这部分都提的是五道轮回,甚至于有专门的五道轮回的经。唐以后,开始有了六道的说法。现在,我们是两种说法都融合了,都对,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把人上面的两道,早期的时候是把它合并了,现在把它分开了而已,都对。尤其像萨祖,萨祖的《铁罐施食》就是用的“六道”这样的一个说法,都对,是两种划分方式。

好,我们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欢迎大家每个周六,记住我们的房间号,推荐给你的朋友,推荐给你的亲人,大家共同来学习经典。我们的房间号是95248416。还有,没有加入官方QQ群的尽可能地加入官方QQ群,以后我们的资料,不管诵经前上传的文本以及诵读之后上传的资料,都会上传到官方QQ群中,303308415,大家尽可能地进入这个群里面,还有一些读经会的安排,都会在群里面及时地通知大家,你要了解比较及时的资讯就通过这个群就会了解到。还有一个群是238101880,这是一个讨论群,大家可以在日常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好,那么今天的读经会就到这里。下一周还是周六九点半,再见!

(本文系腾讯道学“弘道读经会”活动内容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