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庄子:保持一颗不动心 才能获得真正之自由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9   浏览次数:

文/李大华

《知北游》中记述了颜回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颜回对孔子说:

“学生我听先生讲过‘不有所送往,不有所迎接’。学生再请问什么是‘游’。”

孔子回答:

“古代的人是外形在接受变化,内心则不变化;今天的人则是内心接受了变化,外形的东西则不变化。那些跟随万物一齐变化的人,内心则有不变化的东西。无论变化或者不变化,都不会与万物相抵牾,对待万物的变化,采取既不送往,也不迎接,只是恰如其分而已。就说上古时期的圣王吧,从狶韦氏的园圃、黄帝的园圃,到虞舜的的宫殿、商汤王和周武王的宫室,他们所游居的地方越深,受的局限越大,精神越不自在。再说我们平常所说的君子吧,比如儒家、墨家的先师们,都以是非相互诋毁,又何况今天的人呢!

庄子:保持一颗不动心 才能获得真正之自由

保持不动心,才得真自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真正的圣人平和地与万物相处却不伤害万物。因为不伤害万物,所以,万物也不能伤害他。恰恰由于彼此都无伤害,故而万物能够与人相来往。山林啊,平原啊,使我欣欣然而快乐啊!然而,快乐还没有过去,悲哀就接着来了。悲哀与快乐将要降临于我,我不能够拒绝;它们要走了,我也不能阻止。悲哀啊,世人只是将事物作为精神的安顿之处罢了!只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不知道自己所没有遇到的事情;只了解自己所能做的事情,而不了解自己所不能够做的事情。不知不能,这本是人所不能避免的。试图避免自己所不能避免的事情,这不是很悲哀吗!最好的言说是不言说,最好的作为是不作为。要是什么都知道,其实那个‘知道’也就肤浅了!”

颜回问孔子的什么是“游”,孔子回答的主要是心游,也就是精神生活、精神境界,心能游多远,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就有多远。上古的帝王,当他们构筑起了城墙、殿宇、宫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游也就被限定在那里面了,宫廷越深,所受的限制越深,在狶韦氏、黄帝的园圃尚且可以见到天地,而商汤王、周武王的宫室既把自己与世人隔绝了,也把自己与天地隔绝了,实际是禁闭在宫里面了,哪里有什么自由与自在!至于儒家、墨家的相互诋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外化与内不化,是说人的内心与外形的变与不变。外化,是人的行为、表现随顺外在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违逆时俗。内化,是人的内心宁静,不追随时流,不失去自我,却有着不变的追求。“古代的人”与“今天的人”,这是对理想人格的区别,是一个设定。

两个“悲哀”,一个为那些“以事物作为精神安顿”的人,一个为“试图避免不能避免”的人。以事物为精神安顿之处,就是追逐事物,而失去了自我的本心。你看他人还是那个人,而内心早已不是原来的他了,也就是“外不化而内化”。快乐与伤心的事情,本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有快乐的事情就有伤心的事情,试图只要快乐,不要伤心,这是不可能的。意识到不可能,随顺它们的来往,也就不会为事物所伤害了。

《庄子》原文参考:《知北游》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齑也,而况今之人乎!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知北游》)

作者简介: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庄子:保持一颗不动心 才能获得真正之自由

(本文原名为《外化而内不化》,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