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2   浏览次数:

进入五代两宋以后,楼观派高道乏人,著述罕有,宫观失修,道众无多,逐渐趋于衰落。而在金元之际,全真道于楼观东侧迅速兴起,由于全真道对传统道教实行改革,给道教在后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所以在其创立不久,就受到金、元、南宋政权的重视,金、元政权予以保护和提倡,在关陇和北方广泛流传。当此之际,处于衰落中的道教楼观派乃迅速衍化为全真道,历经元明清三代以迄于今,楼观一直信奉全真道,是北方全真的著名十方丛林之一。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周至楼观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楼观派与全真道教义相通

全真道和道教楼观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道教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教理教义自然不能无异。但它们既然都发源于关陇地区,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土壤,所以又必然在教理教义上有其相近相通之处。楼观派与全真道都是它们各自时代中国道教的北方大宗,当梁湛于魏元帝年间在楼观修道时,道教的正统是南天师道;当王重阳在金天眷间于终南山修道时,天师道仍处于正宗地位。所以,楼观派和全真道的创立既包含有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意义,又含有对它们各自所面对的道教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意义。如单从南北教法差异的角度分析,楼观派与全真道的教理教义至少在下述三方面有相近和相通之处。

第一,主奉老子,崇尚五千文,不重视诸神系统,不重视科仪造作。

南天师道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大体上包括天神、地抵、人仙三大系统。天神则三清四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祇则山川河湖、四海五岳;人仙则神话人物、三皇五帝、明君贤臣、豪杰文人、烈女贞妇以及道史人物,无所不有。对这些庞大而繁杂的神仙,以人间之政治等级关系为模式排列组合,陶弘景之《真灵位业图》是其典型表现。梁湛之《楼观内传》,主奉老子为道祖,次奉尹喜为宗师。尹喜之后,称为“先师”或“先生”,名曰“本行内传”,神仙系统大大简化,除老子、尹喜而外,皆视之为人而淡化了神仙色彩。

魏晋隋唐间楼观高道所著书,一为本观道史传记,如《楼观内传》三卷,朱象先的《碑记》和《紫云衍庆集》三卷;二为整理编纂古今经籍,如王延校定之《三洞珠囊》七卷,尹文操纂修《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侯元爽之参与修纂《三洞琼纲》等;三为老子、尹喜传纪,如《文始传》及尹文操之《玄元皇帝圣记》十卷;其四则为论述养生方法者,如尹文操之《祛惑论》四卷,《消魔论》三十卷。

总之,楼观高道谨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除道史、养生术外,很少造作新经,亦不重视经戒科仪一类经目的造作,与南天师道之屡造新经、屡造科仪戒律大异其趣。全真道在这一点上与楼观派完全一致,重阳与七真之著述,大多称“论”、称“诀”,意在发挥老庄,阐述修炼方法,自己从不造“经”。其教门人亦未尊称为经。在全真家心目中,后世有论无经,有真无仙。

第二,重视自我身心清修,轻视黄白符箓之术。

楼观派酝酿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已,政权更迭极为频繁,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中,大部分郡姓望族渡江南下。当时南方政局较北方相对稳定,虽有东晋、宋、齐、梁、陈的政权更替,但比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则较为安定。

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南方高道大多为名门世族,他们修道或在家,或入山,或为国主礼敬入宫,条件比北方高道优越得多。而楼观高道名门世族则较少,除尹文操等个别人外,大多为逃避战乱的中下层儒生,家世无考,面对战乱和民族压迫,隐遁入山,结为世外之友,以道术相往。因此,南方高道无论是造作经典、制作经戒符箓、重视科范仪式,均有较优越的条件。而北方高道则相反,欲造经则资料不足,重科仪则条件困难。

于是,楼观高道就走上重视自我身心修养之途。再加之楼观地近长安,深受周秦汉文化传统的影响,重心悟而轻慧解,重体验而轻名言、贵笃行而轻玄谈。表现于教法,楼观之重视身心修养,理出自然。全真道形成的历史条件、地域文化环境、道士成分与楼观派基本相同,故其修炼方法亦与楼观道的旨趣基本一致,只是在唐宋时期心性学说主导思潮的推动下,在重内轻外、重心轻身的方向上比楼观派更彻底罢了。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楼观派主张自我身心清修(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三,强调济世度人之行,重视宗教的社会功能。

楼观派和全真道既然都形成于战乱之中,其大部分成员又来源于社会中下层,面对生民涂炭,为了宗教自身的自存和流传,就必然比较重视济世度人之行。

楼观派的济世度人,主要是以药物为人治病,以财物救人之急,时而杂以符咒驱邪之术,重视戒经的编撰,道教科仪少之又少。而全真道的济世度人之术,除以施药、散财救人急难外,还利用金元以来国家赋予宫观的宗教特权,尽其能力,尽可能将那些战乱中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饥民、流民收容于全真观中,使全真宫观成为乱世中困苦无告者的避难所。

总之,由于全真道与楼观派都发源于终南山下,重阳隐居得道,以及安葬之地均与老子讲经之地楼观近在咫尺,它们都是“终南元气”,即关陇地域文化所形成的新教派,教理教义相近相通,所以当全真道兴盛于关陇以后,流传近千年的楼观派,改奉教理教义更精致,教法更具有吸引力的全真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楼观派衍化为全真道的创始者:李志柔

“仙源流到全真海”

楼观之信奉全真,发端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尹志平是这一转变的主持者和发动者,李志柔则是楼观派信奉全真道后的第一任楼观观主。

尹志平、李志柔在楼观信奉全真中的重要地位,朱象先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中进行了简明中肯的概括,(碑记)尹志平、李志柔二传云:“师(尹志平)念祖宗(指老子与尹喜)开教之地,自燕而来,笃意兴复。四方道流不招而集,寻以观事授李公真人。”“岁丙申(1236年),真人(李志柔)承清和(尹志平号)之命,领门德,竭力创复,荃芜起废,琳宇一新,徒侣云臻,倍加畴昔。”尹传后赞云:“法印高扬妙举扬,草楼何似宝玄章。仙源流到全真海,关令家声万代芳。”

传文说明,尹志平继邱处机掌全真教事后,十分重视与重阳宫近在咫尺的楼观仙都,在从北京赴重阳宫礼遏时,他又亲至楼观,以全真掌教大宗师的身份,命李志柔复兴楼观,并任之以宗圣观主。李志柔兴建楼观时,全真道的“四方道流不招而集”,李志柔所率者皆全真“门德”,使楼观的道士成分迅速改变。

所以随着楼观的“琳宇一新”,出现了楼观派的“仙源流到全真海”的结果,楼观又以全真北方重镇的地位万代流芳。

尹志平“注心楼观”

关于尹志平、李志柔的生平及其兴复楼观的具体过程,元安西路儒学教授贾撰《清和尹真人道行碑》,及李道谦撰《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有详细记载(见《紫云衍庆集》卷中)。尹志平,字太和,号清和,山东莱州人。14岁从马丹阳入道,后复于灵虚观师事刘处玄,不久又入栖霞观师事邱处机,得长春耳提面命,付以微言。继而又受《易》于郝太古,并得王处一授以道法口诀。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尹志平曾与长春真人一同西行拜访元太祖(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邱长春西游时,“选名德辅行,得十八人,师为之冠。”与邱长春同至大雪山会见元太祖。西游返燕后,救令长春住太极宫(后改名长春宫),“师在席下,四方尊礼者云合”。“长春六付手札,示倚重之意。泊长春上仙,以主教事敦请”,屡辞“不获已从之”,遂继邱处机为第六任全真掌教大宗师。

尹志平嗣教后,每以“道化之行,归功重阳;继述先宗,注心楼观”,认为重阳宫乃全真圣地,楼观乃道教先宗,因而两次来重阳宫和楼观礼谒致敬。“丙申春,自燕之秦”,住礼于重阳祖庭和楼观仙都,遂将兴复楼观之责授同尘真人李志柔。“庚子,重阳祖庭请督葬事”,

尹志平二次入秦,先至祖庭会葬重阳祖师,“事竟,复入楼观逍遥闲居,淡然为神明游。登台怀古,间形咏歌。有曰:‘周朝兴逸士,唐代显尊师。宗祖古楼观,清和得继之’”。以为古楼观为道教宗祖之地,他本人以继述楼观道统自任。据载,尹志平嗣教后对陕西道观之兴建最为重视,除重阳宫和楼观宗圣宫外,“终南之太平,炭谷之太一,骊山之华清,太华之云台诸宫遗址,悉择四方缘重普德付之,傅任兴复之责”。由此可以推测,华山、骊山、太乙山诸宫观及终南上清太平宫之改奉全真,与楼观大体同时发生。

李志柔复修宗圣宫

楼观信奉全真的第一任观主李志柔,字谦叔,洛水(即洛河,在今河北省南部)人。世业农桑,其父好玄学,曾从郝太古高弟开玄季真人受全真教法,志柔亦与其父同师事之。志柔人道后先“隐居仙翁、广阳两山,谢绝人事者十有二年,”“已而西山盗起,迁邢台,筑通真观居之”,道价日隆,远近弟子满门。后两谒邱处机,“长春以硕德宿望,赐号同尘子,且嘱以立观度人,将迎往来,阐化为务”。

志柔于是先后建漳川及奉天长春观、大名栖真观等,“诸方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所至之处“向化者益众”,“皆以次而举其门弟”。由此可见,李志柔亦为长春门人,他虽无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游随侍之功,无李志常、宋德方等人弘道传法之才,却极有“立观度人”之能。

因此,当尹清和丙申春初礼楼观时,见楼观殿宇在战火之余“倒堕劫灰,四顾萧条”,适有“前道士张致坚状其旧业”,“具状恳宗师乞为重建计”时,宗师“复选于众彦,乃以同尘李公真人敦敏有志,舆论所归,遂授以观事,界任其责”。另据李鼎撰《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载,同尘奉命之后,“仍请行省田相君雄,乾州长宫刘侯德山为功德主。继承总府文据,以近观旧有地土,明斥四止,永为赡众恒产。公于是率徒千指,以宗师所委大师韩志元、张志朴纠领其事。斩荆棘,除瓦砾,畜材植。其研者,陶者,规构者,耕以镶给者,莫不同诚竭力”。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在尹志平的努力下,楼观台“仙缘流到全真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间历时七年,从丙申“逮于壬寅,稍克就绪。建殿三:日金阴寥阳,日文始,曰玄门列祖。为楼三:曰紫云衍庆,曰景阳,曰宝章。为堂二:曰真官,曰斋心。宾有馆,众有寮,焚诵有室,山门、方丈、厨库、蔬圃、水轮至于下院别业,以次而具。丹奎藻绘,赫然一新”。楼观宗圣宫遗址系牛柏下今存《古楼观宗圣宫图》碑,碑面上部为图,基本上反映了重修后的规模布局,下部为石廷玉所撰《古楼观宗圣宫图跋文》,跋文作于至元二年十月二日,已收人《紫云衍庆集》。这次兴复,费时7年,工程浩大,以教门之力而成就如此宏伟之宫观规模,确为不易。

同尘真人规划经营之能,确不负尹清和托付之重及道流厚望。工程完成后十八年,即“中统元年(1260年)夏六月,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可见元代大宗圣宫的规模,基本上是由这次兴建所奠定的。宗圣宫奉勑改名后之六年,即至元三年(1266年)六月二日,同尘“以后事嗣弟子石志坚主领”,无疾而化,享年78岁。后四年,“门下香宿卜以清明臼葬于宫东南会灵观之仙游堂”。今嵌存于楼观老子祠下盘山道石壁中的楼观图石刻,在会灵观之东刻有“同尘李真人阁”,即是当日安葬之处。

楼观道士成分变化

同尘李真人兴复楼观宗圣宫,不仅使楼观殿宇一新,更重要的则是在这七年中使楼观的道士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楼观“仙源流到全真海”的宗派变革。

据前述有关碑文所载,在这次修复之前,楼观历经金元之际百年间的兵火战乱,已是焚毁殆尽,一片衰落,道士流散,香烟难继。加之楼观派道法历千年之后,已难以完全适应时代潮流,其变革已在所难免。在这种形势下,尹志平自燕人秦,以全真掌教身份命李志柔兴建楼观,自然为楼观原住道士所欢迎。当时楼观的住持道士极可能就是张致坚,碑文称他为“前道士张致坚”,或“宗圣道士张致坚”,他既有资格面见全真掌教大宗师,具状乞求兴造,很可能就是楼观派的最后一任宗圣观主。楼观兴复工程浩大,楼观本观又已衰落,道士流散,资财匾乏,兴建之事自不能不全赖全真。这一点尹清和、李同尘亦十分明白,所以当尹清和来楼观时,已有全真“诸方道侣裹粮来从”。兴建中,李同尘即以清和所委之全真“大师韩志元、张志朴纠领其事”,故而“道侣云集”,每日千指,无非全真之“门德”也。

据《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载,秦、冀、鲁各地宫观出于李志柔“门下者,几三千人”,他的不少弟子在兴建中云集楼观,完工后又留在楼观常住修持,这就使楼观道士的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真道士既在楼观占居主要地位,加之元代朝廷的提倡,早已成为北方大宗,所以当李志柔兴复楼观后,宗圣宫本观及楼观的各下院别业,也一直为全真道士所住持。总之,李志柔复修宗圣宫是楼观衍化为全真道的契机,宗圣宫建成之日,也就是楼观改奉全真道之时。尹志平任命李志柔为宗圣宫主,这是楼观改奉全真道的明显标志。

(三)李志柔之后楼观道士承传概略

李志柔任楼观宗圣观主之后,先后继任者有李宗琼、石志坚、成志远、仕志安、王志安、聂志真、赵志玄、李志元等,谨据现存史料简介如下:

李宗琼,至元二年(1265)参圣宫住持据1944年《楼观台志》记载,楼观宗圣宫三清殿遗址前西侧立有元代蒙汉合文《圣旨碑》,当时下半截已陷入地中,上半部碑身文字剥蚀严重,勉强可识者为:“至元二年羊儿年十一月初七日,大都有特写来…周至县终南山有的道祖古楼观太清宗圣宫里住持的李宗琼,神员赵志玄,明德大师李志元,提举显真德和大师口道先生……”。据此可证至元二年之宗圣宫住持为李宗琼,生平不详。

石志坚,至元三年(1266)之后为宗圣宫主。今楼观说经台西碑厅存有至元年间所刻之《终南山宗圣宫主石公道行碑》,述石志坚生平甚详,其略云:公姓石名志坚,字庭玉,汾州西河人。金泰和五年(1205)生,世习儒业,夙有道缘。金贞佑四年(1216)12岁时出家人邢台通真观师事同尘真人李志柔,“究全真性命之学”,侍行左右有年,同尘命为通真观提点。三四年后,又奉同尘之召入关提点终南宗圣宫。“及至元丙寅(1266)夏,同尘将厌代,遗教嗣主本宗法席”,使楼观殿宇增盛,四方道流“翁然辐辏”。后复奉全真第八任掌教大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之命,在终南重阳宫“例起玄库(全真道学院),教育后进”,主持讲习。至元十四年(1277)微疾而化。春秋七十有四。由此可证石廷玉为李志柔及门高弟,继李志柔为宗圣宫主,并以宗圣宫主身份入重阳官主持全真祖庭。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楼观台(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成志远、仕志安、王志安、聂志真、赵志玄、李志元等。

石廷玉以后,上述诸人先后以宫主、知宫、宫宰、提点等名义轮流主持楼观宗圣宫事。而楼观台一直作为祖庭重阳宫的下院进行管理,一直到民国初。李鼎撰《大元重修宗圣宫记》载,同尘兴复楼观后,元“中统元年(1260)夏六月,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作大斋以落之。公之门人提点成志远,知宫仕志安等”乃具状述李同尘兴复楼观事迹始末,赴燕京长春宫呈掌教诚明真人张志敬,诚明乃命李鼎撰写碑文。此碑原建于中统四年,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重上石,碑阴题名有知宫事王志安、全道大师聂志真、三洞讲经师周志玄、提点宫事成志远、知宫事仕志安等。

今存楼观《大唐宗圣观记》碑,原碑武德九年二月十五日建,碑身阳面左下角有宫主成志远重镌小记云:“……惟宗圣石碑,历年久远,……因命工镌剔,垂示无穷。宫主成志远谨识”。今存《大唐尹尊师碑》,碑身阳面左下角亦有聂志真重摹小记云:“尊师出世于唐之贞观,碑建于开元。甲子十周(谓历时六百年),字画昏蚀,虑久益外,先迹无考,因重摹于石,以寿其传。大元大德元年(1297)三月朔,提点聂志真敬识”。

又据朱象先撰《古楼观系牛柏记》碑载,“至元戊寅(1278)春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降命旨,遣提举段德玉研石为牛,安置其下,以仿象当时之意。宫宰聂志真、赵志玄奉命忻跃”,乃请朱象先撰碑记其事。又朱象先于至元已卯(1279年)自浙来礼祖庭,撰成《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以呈宗主聂公(志真)、提点赵公(志玄),刻之贞石”。《碑记》正文后记有“至元三十年”(1293)立石时的宗圣宫知事靖道清、赵志祥,知宫李志元,提点赵志玄,宗主聂志真等。总之,以上诸碑正文及碑石小记证明,石廷玉之后的20年间,宗圣宫的住持先后为成志远、仕志安、王志安、聂志真、赵志玄、李志元等,皆李志柔门下全真道士。

除以上宗圣宫本观住持外,其他下院庵观也多为李志柔弟子或门人。

朱象先《终南山重建会灵观记》载,尹志平、李志柔率其“门下之士”,“营造祖宫(宗圣宫)之外,其诸别业,又各分任兴葺”,故会灵观主先后为李志柔“门下何公志远”,及何志远之“门弟潘道治”。朱象先《文仙谷纯阳洞演化庵记》载,此庵先由全真道士栖真子周志全“复加营葺”,后又有全真道士“熙然子王志和掣徒来自刘蒋,筑室于洞左,以栖托焉”。

关道玄任知庵时,“乃请于提点秦蜀道教开玄孙尊师”(孙德或、号开玄,全真道第十三任掌教大宗师),正式定名为纯阳洞演化庵。唐玉真公主所居之玉真观,则先后由同尘门弟子李守宽、郭守冲、王守玄、何守真住持和增修,(《紫云衍庆集》卷中《玉华观碑》)李道谦改名为玉华观。就连位于楼观之北10余里之终南太平宫,也由尹志平命其再传弟子“清怜子刘志源”,及刘志源弟子陈志玄、朱志彦、赵志古等“十人相嗣为之,历四十五年”,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全真宫观,为关西“名山福地土木之冠”。(《甘水仙源录》卷二姚隧撰《玉阳真人王宗师道行碑铭》)

总之,自李志柔率其弟子门人兴复楼观宗圣宫之后,楼观之宗圣宫及楼观周围各别业道院都衍化为全真道。

改奉全真之初的内外分歧

但是,因为楼观派终究沿续千年左右,改奉全真之初,在教义、道规、人事诸方面难免歧义和冲突。各种道史及碑石对此均无记载,唯有朱象先之《终南山重建会灵观记》对此微有透露。其略云:楼观兴复,“盖藉诸方师友之力。殿宇既立,复以执事者姐妹不合。宗师教扎敦谕,清规遂定”。其意为兴复楼观,全借全真之力,全真“诸方师友”云集楼观并任宫观住持后,难免与楼观派旧有道士“姐妹不合”,闹到李志柔也无法解决的地步,直至尹志平以全真掌教的身份“教扎敦谕”,才使全真道规确立于楼观。

《石廷玉道行碑》亦云,石廷玉继李志柔为宗圣宫主后,“未及十捻,……内外无间言,四方法属然辐揍”。可见全真道士和原有楼观派道士达到“内外无间言”,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朱象先,晚年为楼观说经台住持。朱象先出身茅山,其《紫云衍庆集》题曰“句曲朱象先集”,所撰碑文三篇题曰“三茅山一虚史朱象先撰”。句曲山即茅山,可证他原为茅山道士。后至燕京长春观访道,复出关至终南山古楼观研究整理楼观道史30余年。近年在楼观出土了朱象先墓碑,碑文为“说经台住持朱象先之墓”,由此可证茅山道士朱象先晚年于楼观被推举为说经台住持。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如今的宗圣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元代大宗圣宫的重新鼎盛

楼观道四度鼎盛

楼观道自梁湛于魏元帝咸熙初年(264)开创以来,至今已流传1700余年,各代盛衰不一,其鼎盛阶段约有四次。

第一次是后周武帝年间,以王延、严达主持长宋和楼观通道观,田谷十老被征为通道观学士为象征,可称为楼观派通道观阶段。

第二次是唐代早期,以歧晖、尹文操备受朝廷优礼,屡次救建唐宗圣观为象征,可称为楼观派宗圣观阶段。

第三次是元代早期,以李志柔兴复楼观,朱象先居说经台编纂楼观道史,朝廷救赐大宗圣宫之名为象征,可称为楼观全真道大宗圣宫阶段。

第四次是清代早期,以全真龙门派中兴,梁一亮、刘合仑屡修楼观说经台为象征,可称为楼观龙门派说经台阶段。

元代大宗圣宫重兴

元朝楼观的鼎盛,主要出现在元太宗、世祖、成宗三代的六、七十年间。自邱长春谒见元太祖于雪山之阳以后,嗣位的几代君主对全真道基本上都采取提倡或保护的政策。尹志平命李志柔兴复楼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

世祖即位之初,于中统元年六月诏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并赐匾额一面,建“大斋以落之”,其后又三次敕命重修,使宗圣宫的规模不亚于唐宗圣观,“自有初以来,未有若此时也”。(《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至元改元,奉德音禁民侵扰,及使臣军旅无听留宿,以便焚修”。(《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楼观被作为重点保护的道教圣地。元代大宗圣宫的鼎盛,不仅表现于殿宇规模之大,赐名、勑建以及不少高道得赐紫衣、赐名号之荣,更重要的还表现在道士人数之众、宫观管理更严和建立《道德经碑》、刊刻《文始真经》等方面。

大凡宫观之盛,表面上似乎在于殿宇寮房之广,实质上更在于得人之众。道徒既众,组织管理机构也必然随之严密。元代宗圣宫道徒之众,组织之严密,从现存楼观碑石中可以证明。现立于宗圣宫三清殿遗址前的《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中统四年(1263)建,元贞岁丙申(1296年)重上石,距今已有700多年。从此碑正文后建碑者署名及碑阴题名,可知元初楼观道徒之众及组织之严。其碑阴题名者共有354人,其中有280人为同尘真人李志柔门下在全国各地大小观庵为常住纲首者,其余74人皆楼观宗圣宫及楼观下院别业各庵观洞堂之常住道士。从这些署名、题名可知,元初宗圣宫“道侣云集”、“四方辐辏”确非虚语。

组织严密 提点宫事属五品官

其宫观组织管理略如下:

知宫事,为宫观常住道士纲首,总统一切事务,时为赐紫、安靖大师王志安,全道大师聂志真,赐紫、迎真大师仕志安。

提点宫事,协理知宫事总理道观常务,当时为赐紫、夷道大师成志远。楼观宗圣宫遗址现竖有元至正元年所刻《大宗圣宫设五品级提点所公文碑》一通,证明元代宗圣宫提点属五品阶位,并获准设提点所这一办事机构,铸有五品铜印一方。

提领,协助提点处理道观事务,当时为赐紫、纯真大师张志朴。

副提领,协助提领,当时为赐紫道士杨志玄。

三洞讲经师,为经师之首,玄学讲师,当时为赐紫、超然大师周志玄。

此外则为宫观知事,各殿、堂、观、庵、洞焚修之主,分领各项具体事务。

除李鼎所撰碑外,还有至元三十年(1293)立石的朱象先撰《楼观仙师传》碑,李道谦撰《终南山楼观说经台重修记》碑,碑文后都有建碑者署名,从这两碑署名可知当时宗圣宫的宫观组织机构为宗主(聂志真)、知宫(李志元)、提点(赵志玄、董道弘、李志泰)、提举(杨志春)、提领(袁道春、李道风、罗道淳)、副宫(刘道常、牛道远、葛德昌、赵道希)及知事(靖道春、赵志祥、王道安等10余人)、讲师等职。

由上述宫观道职名称可以证明,楼观宗圣宫已成为全真道的北方一大十方丛林,宫观管理制度逐步严密。

立碑刻书 楼观稳居著名丛林

建立《道德经碑》、刊刻《关尹子》书是宗圣宫趋于鼎盛的又一重要标志。楼观之所以被道教各派尊为“道之源仙之祖”,誉为道教仙都圣地,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老子为关尹传道授经之地,所以楼观派素来就以老子为道祖,以关尹为教宗。楼观改奉全真以后,这一传统一直沿续下来,从未改变,建经碑,刊《关尹子》,就是坚守这一传统的表现。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内现有正书《道德经》碑两通,篆书《古老子》五千文碑两通。

正书经碑刻石时间至今尚无定论,历来有隋、唐、元三种说法,似乎以刻于唐为近是。至于现存之篆书经碑,高翱的经碑序和李道谦的经碑跋说得甚为清楚:元宪宗乙卯冬月(1255年),高翱应会真观提点张志伟之请,篆书老子五千言。全真第八任掌教大宗师张志敬从张志伟之手“得是书,日常珍玩。至元庚寅春(1290年),……首出囊货及此篆文,召楼观提点聂志元辈命工摹刻贞石、置诸说经台上,昭示永久”。至元辛卯夏(1291年)完工建立。这两通篆书经碑与另两通正书经碑,至今犹立于说经台上,既标示了楼观与老子的密切关系,又成为研究《老子》古本的重要历史资料。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关尹子》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楼观刊行《关尹子》书,约在至元二十七年后到至大元年前的10年间。《紫云衍庆集》卷中有朱象先撰《终南山古楼观刊后序》一篇,为楼观刊行《关尹子》书的确证。据朱象先后序称,道教本原,实在于“圣真契遇,二经授受”于终南楼观。但《老子》一书仅“混提其纲”,《关尹子》九篇“始备其目”,“故命篇析章,致广尽精而集厥大成焉。以今观之,凡理性命三氏之学无不毕”。对《关尹子》推崇备至。

楼观所刊刻的《关尹子》书“章有目,音有释,读有点”,由此可证楼观所刊行的《关尹子》,不但已经分篇析章,冠以篇章题目,而且经过点校注释,体例相当严密,便于阅读。(今本《正统道藏》第十九册慕字号洞神部本文类收有《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九篇,与楼观所刊行的《关尹子》书内容体例完全相同。)

总之,楼观道在金元之际衍化为全真道,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元太宗到元成宗的近70年中,楼观宗圣宫进人了又一鼎盛阶段。

宗圣宫盛极而衰

元武宗以后,由于全真道与元代朝廷所奉的国教“喇嘛教”矛盾不断激化,加之全真道的上层人士结交权贵,出入宫廷官府,生活腐化。这种风气必然失去下层道徒及民间人士之信仰和支持,使全真盛极而衰。

楼观宗圣宫也受其影响,走向衰落。至顺二年(1331),楼观遭到一场巨大山洪的袭击,除说经台处于山丘顶部,庙宇犹存外,位于山谷间及坡下平地的会灵观、洪妙庵荡然无存,宗圣宫殿宇也大半被毁。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全真道教的创立受楼观道影响》整理发布,选自“山幽清君博客”。)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