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身国同治”的养生思想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03 浏览次数:次
在春秋战国之际,道家思想传入山海之间的齐国,其“因循为用”的精神气质与海纳百川的齐国文化高度契合,受到了齐国君臣的重视与扶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老学派。黄老道家的经典,无论是传世的《管子》,或是经考古发现而重见天日的《黄帝四经》和诸多简帛残篇,强烈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同时,黄老道家与生命科学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黄帝内经》和其他简帛医经提供指导思想。
养生,作为道家从始至终的核心关切,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黄老道家密切关注的问题。“身国同治”是道家重要的养生理念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大多对这一问题做过讨论。与老子和庄子相比,黄老道家对身国同治的理解和阐释更加细致,深入到了治国和治身的具体层面。 养生主网站
身国同治理论的深化
在黄老道家的论说中,治身的行为被普遍化,不再被圣人们独占独为,而成为每一民众所享有的共利。《黄帝内经》中曾托黄帝之言说:“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下文简称《灵枢》)对于君主来说,使人民身体健康、人伦敦睦,是使国家正常运转、长治久安的基础。黄帝认为先师“弗着于方”的学问既可以治民,也可以治身;既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让百姓免于疾病,敦睦人伦,泽及后世,实在是治国治身的无上之学。
随着治身观念的普遍化,养生的意义得到了丰富。在黄老道家那里,“养生”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养生,而将养生的意义扩大到民众与国家的休养生息中。《黄帝四经》中说:“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黄帝四经·经法》)在黄老道家看来,天有生养万物之德,也有收杀万物之刑,天生天杀遵循着天时的变化。与之相应地,人间的政治也有休养生息与杀伐刑戮。所谓的“文”政,就是顺应天生之时的“养生”行为。显然,这里的养生就不仅仅局限于保养个人的生命,而主要是一种休养生息的统治行为。受惠于这种行为的,不仅是君主本身,还有更广大的民众与国家机体。
在对生命的研究中,黄老道家指出身体与国家有着相同结构,即“身国同构”,从而有力地支持了“身国同治”的观念。精通医道的岐伯曾说:“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灵枢·胀论》)脏腑的概念,本来就起于人事中的藏和府。如岐伯所言,人的身体与国家的结构非常相似:心主神明,为一身之主,膻中就如同君主所居住的宫城;胸腹是脏腑所在之处,如同包围其国家府库的城郭;腐熟水谷精微的胃,如同储存粮食的太仓,等等。这种身国同构的观念也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葛洪在论养生时,也曾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抱朴子内篇·地真》)
正是由于身国同构,治理身体和国家的技术也便遵循着同一的道理。岐伯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下文简称《素问》)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最终的父母。作为天地之子,人身体的节序与天地之理相同,知晓自身的虚实节理,就能通晓天地之间阴阳、五行、八风的变化,知晓天地所生的万物。以此治理天下万物,则秋毫之微的虚实之数也尽在掌握中。因此,《吕氏春秋》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审分览》)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治身成为了治国的关键。黄老道家认为,人是万物之中的最尊贵者。《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在天地之间的芸芸万物中,只有人秉赋了最为完备的天地之气,因而能成为裁制万物的尊贵者。鹖冠子说:“天地阴阳,取稽于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变九道,稽从身始。五音六律,稽从身出。”(《鹖冠子·度万》)人治理国家、认识天地的稽式也是取象于自己的身体,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揆度天地的变化。《黄帝四经》中说:“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黄帝四经·十大经》)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得稽式和度数,就可以向外推布,应用到治人事天的实际举措中。
身国同治的诸原则
治理身体与治理国家都是具体而实际的事务,在现实运作中天差地别。尽管如此,指导治身与治国的原则却是共通的。在黄老道家的论述中,“治于未乱”、“寡欲守静”、“顺而不逆”与“合道而治”等原则,组成了同治身国的智慧体系。
治于未乱
道家服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特别重视“无”的一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也特别关注征兆出现之先与事物萌生之初的状态。《灵枢·官能》中说:“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亡,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邪气窜入人的身体,萌发出疾病的萌芽,呈现出若有若无的征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对其视而不见就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精通医道的上工能够察见邪气入身的萌芽,并在萌芽之初进行积极治疗,而下工却对征兆萌芽视而不见,只能面对后来形成的凶猛病势束手无策。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