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栏目分类:道家医药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次
中国既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是不可小觑。自中华文明起始至今,已是几千年的沧桑更替,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能够由一代一代人沿袭传承,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实是一个不朽的奇迹。而在这个不朽的奇迹长城之中,又恰恰又一座烽火台属于一种保证了中华儿女声声不息的文化——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当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种事物要想存在和发展,就不免要依赖于其他事物否则这种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也不例外,它能流传至今也就离不开中国的其他文化。而在诸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对其影响最大则是中华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
要研究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又必须追忆道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道家文化始自远古时代,而华夏的祖先黄帝,则成为道文化的始祖。道文化发展至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各地为争夺土地的征战加剧,统治阶级便欲笼络人心以为己用,而急需一种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政治目的的指导思想;各方百姓又亟待和平息战,创建一个和乐安泰的社会环境。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自己的一套定国富民的观点、法则,而且各自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不久,诸多学派迅速崛起,形成了百家共存的学术争鸣时代,而其中老子则总结发展了前人的经验,并著《道德经》,始创道家文化。当道家文化传至庄子,又经其进一步融化发展,后来著述的《南华真经》使道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传播。
至东汉张道陵依老庄之思想首创道教一派,因其入道之人须交五斗米而以“五斗米道”闻诸于世。自此道教才成为一个习学老庄思想的有组织、相对独立的宗教,而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真经》则成为后世学道之人必读之作。
道家文化讲求清净无为,以心无所思而成他人思之而不可得之事,做任何事都不要因为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而去做,那么坏的一方面就产生了,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圣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为无为,则无不为”即此理也)。
修道之人又必须淡泊养晦,澄虑守一,以达到“长久”的目的,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要想无忧无虑、获得长生,则必须先人后己,如此方顺应天地,才能达到长生的目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正因为如此,这种观念变成为后世道教教徒追求长生的法门,其目的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得道成仙”。
而在追求成仙的过程中,则不免要涉及到中医药文化。也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中医药文化来帮助自己成仙,则中医药文化越先进就越有助于他们成仙,所以钻研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也成了他们追求仙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中医药文化而言,则无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道士修炼,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长生术,一是黄白术,黄是黄金,白是白银。中国的方士向来相信,将水银加药物烧炼可成黄金。西方中世纪的术士长期以来也在做相同的研究,“炼金术”便是近代化学的祖先。而道家为了长生不免要在研究黄白术的同时,攻读历代药典,研究药物的治病原理、何种药物可治何种病症、药物如何进行炮制方可药效最好,这便推动了中医药物学的发展,对后世药理学、药物炮制学及医用化学影响自是非同小可。因此,即使炼金没有成功,但对元素的性质与变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却越见丰富,为后人研究中医药学和化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的道士之中,高下有很大不同,最高尚的则是严格遵守老、庄的道家淡泊宁静、修身养生,以求身心平和,以致延年益寿,甚或济世救人。例如宋元时期的全真教或其他如正一、太乙等派,或武当山的道教修士。
次一等的讲究金丹大道,希望长生不老,炼成金丹之后点铁成金,或烧汞成金,用以济贫救世。
二者虽然修习途径区别很大,但内中不乏精通医道之人,一为自身祛病延年,一为解人病痛。如晋代丹家葛洪、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均是出身道教的史上著名医家,他们的著作《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至今为后世人视为医家之瑰宝,其医研价值可见一斑。
道者下焉则是希望大发横财,金银取用不绝。在封建迷信人眼中,鬼神自是有通天彻地之能,因此这些道士便利用这一点,或驱邪辟鬼,或降魔捉妖,欺骗他们,声称可以除病、消灾、保长生。然而,下乘道士的影响所以至今不衰,自和“长生术”“炼金术”以及“驱邪术”的引人入胜有莫大关系。
至于道教派别中只注重降妖捉鬼、符咒追魂来治病的一类,当然是更加低的一种了。
其实这些下乘功夫和真正道家无关。所谓的“道家”,是哲学家 ,信从老子和庄子等人的学说,清净淡泊,达观顺达,至于道教则是创建于中国的一种宗教。
皇帝和大官对道教黄白之术不太感兴趣,因为这些东西他们想要多少便有多少,自是不甚稀罕。但对长生术却是一等一的大事,唐代皇帝或崇佛或好道,皇帝姓李便和李耳扯上关系;许多高明之士见解卓绝,但对金丹大道却是深信不疑,李白便是其中之一,他有许多诗都提到对炼丹的向往。因此唐代道家特别盛行。这种政府和文人的支持对道家在医药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有很多道教教徒研习武术、探究吐纳之法,以此来强健体魄,助己得道。
武术系统而充分地促进了肢体上的运动,为自古就有的肢体导引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但可以自卫防身,亦可活血消痛,益寿延年。中华武术圣地武当古时便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张三丰,他传下了不少高明武功,至今仍有人习练。
不仅如此,吐纳之术在道教中也有不少发展。毛泽东晚年常提出“吐故纳新”四字,这典故源出《庄子》,是后世道家长生术的基本观念之一,认为吐纳呼吸之法如若得当,便可寿同彭祖,升天成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在夜间于军中练气,突作大声,一军皆惊,此事史有明文记载。为此,有些道士便不断摸索呼吸练气的妙法,这便使得中医气功学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疗效得以迅猛提高。
虽然近代中华武术衰微,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体育活动的发展,中华气功和各派武术又一次引起国人重视,各种修习方法则或直从其师,或以多种媒体形式传播,使气功和武术的长足发展呈现出可喜前景。但因为对这种故有的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完全而产生偏差,很多人不相信真的有气功存在,也有的虽然对其深信不疑但却跟“大搬运”“小搬运”“远距离发功”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建国初期很是盛行,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竟然仍有人光凭听说就断言确有其事,不然贻笑他人。
总而言之,道教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