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与地母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7-03   浏览次数:

      后土、后土娘娘、皇帝祇、地母等,都是代表人们所仰赖以维生的大地之神。宋代封为后土皇地祇”。道教并以玉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句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合称四御”。前三者是天帝,后土皇是地祇。皇天”、后土”相对为文;而代表皇天的通常称上帝,或称玉皇大帝。代表大地的则为后土。

      3、司掌宅舍的土神(土公、土母)

      里神,是司掌一里土地神,在汉代又出现了比社公更小的土地神,其职司仅司掌一家宅舍之土地,称之为土公。汉代民间以为兴功动土,会伤害土神,招来祸灾,所以在建筑房舍及完工时,须先解谢土神。这种信仰,也一直沿承至今日的华人社会。

      东汉•王充《论衡•解除篇》: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为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已祭之后,心快意喜。谓鬼神解谢,殃祸除去。”汉代建筑宅舍须解土的观念,不仅盛行与民间,亦深为帝王及大臣所相信。今略举《汉书》及《太平经》中所记,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畏忌土公的情形。

      《后汉书•卷十五•来歙传附来历传》:时皇太子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太子乳母王男、厨监丙吉等以为(王)圣舍新缮修,犯土禁,不可久御。”

      《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今有一家有兴功起土,数家被其疾,或得死亡,或致盗贼县官,或致兵革斗讼,或致蛇蜂虎狼恶禽害人。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忿,使神灵生此灾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

      《太平经》说泉、石、是土地的血、骨与肉,当然这是拟人化的联想法,但也为动土何以须解土”的行为,作了说明。

      4、司掌坟土的冥神后土

      司掌宅第的土公”已是土神中的小神,另外在明清时代,更有司掌坟墓土地的后土”神,台湾地区至今保有其俗,而其来源则可追溯至唐代。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三十八•礼九十八•卜宅兆》说明了在唐朝时,百姓营建墓地,先在所择定的墓地四周立标柱,摆设酒席祭告后土,请神祇保佑,然后再动工。当时祭完后土后即撤席,并没有置立固定神位。唐代不仅卜定墓地,在动土建墓前须祀后土,掩圹时也须祀后土。这项习俗,到了明清时候,发展成为在亡者墓地设立约二尺高的石碑,上书后土”,加以祭奠,祈请后土神保佑墓中死者亡魂。这些在清•翟灏《通俗篇•卷十九•神鬼•土地》和清姚福均《铸鼎余文》中都有记载。这种习惯,在今日的台湾社会,仍然保留着。死者葬埋入坟后,需在坟前立后土石碑,上写后土”二字,并准备供品,祭祀后土神,此后土神俗称土地公。焚香禀告后土神,请其守护并庇佑死者亡灵及坟地,称之为祀后土。以后死者家属在每年扫拜墓地时,除祭墓主人外,也同时祭后土。    二 皇地祇后土:皇天与后土

       

 

      引文所言的天神”,指天帝、日、月、星、辰、风、雨、电等神。地示”包括后土、山、川、湖、海、井、灶等神。人鬼”则指人死后的魂灵。文中说明了冬至日祭众天神所用的乐舞,以及夏至日祭众地示所用的乐舞。《史记•封禅书》沿承其说,而简化为:《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

      由字面上看起来,地”和天”同被尊重,但其实并不然。在周世天神有五方天帝,至于地示的神格,似乎以后土为最高,然而从《山海经》、《左传》、《周礼》、《礼记》等书看来,后土仅是五行神,或太社、国社等社神而已,其地位远在天帝之下,无法与天帝并列相比,所以周秦的帝王对郊祀天帝的重视,远胜于祀地。《宋史•卷一百•礼志三•北郊》云:淳熙中,朱熹为南北郊之辩曰:《礼》:‘郊特牲而社稷太牢。’《书》:‘用牲于郊,牛二。’及‘社于新邑’,此明验也。本朝分南北郊,后复合二为一。《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泊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阶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地。”

      朱熹认为古时没有北郊祭皇地祇之礼,以史料来看,确是如此。帝王的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并以后土”来代表整个大地,以之和天帝并列齐尊,其时间似乎不会早于西汉。《史记•封禅书》所见汉武帝以前的历代帝王,都以祭天为重。帝王亲祭后土,应是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史记•封禅书》云:

      其明年(前121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粟。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圆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 ;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

      由武帝所说: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一语,可以看出帝王的祭地,始于汉武帝。而历史上第一座祀地所用的祀坛,即建在汾阴,建立的时间,以及汉武帝的第一次前去祭拜,据刘宋裴骃《集解》所言,则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祀后土之礼,后来被改在北郊举行,与南郊祭天相对;而郊天祭地,终成为历代天子相互沿承之礼制。

      代表整个大地与皇天相对的后土”一词,据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五•礼五•吉四•方七》所载,在北齐称皇地祇”,北周称后土地祇”,隋唐称皇地祇”,《宋史•卷一百礼志三•北郊》亦称为皇地祇”。而《宋史•卷一百四•礼志七》所载,宋真宗于大中符四年二月乙巳朔,亲至汾阴祀后土,册文中则称之为后土地祇”。至宋微宗,更于政和六年九月朔,册封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宋世以后,道教经书,如《道法会元》、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等,逐渐将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地、后土皇地祇合称为四御”,位在三清教主之下。大大提升了后土的神格。

      2、女娲与地母

      女娲与伏羲,相传为兄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野,横道而处。”《列子•黄帝篇》说:庖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上述是今日所见较早的史料,文字中传达了三项讯息:其一以女娲为神人。其二以庖羲氏、女娲氏、神农、夏后氏等为前朝治国的圣王。其三以女娲为人类的创造者。这三项和女娲相关的传说,约可合并为神人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是圣王的传说。

      屈原《天问》质问;女娲造人,谁创造女娲之体?以此看来,女娲造人的传说,在战国之世已存在。《淮南子•说林篇》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说: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说明女娲是创造人类众神祇之一。东汉•应劭《风俗通》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以上是女娲造人的神话,而汉代画像砖有伏羲、女娲人身蛇尾,并作交尾状,中间悬一小孩,象征二人结婚繁衍人类,应是女娲造人神话的延续,只是其间又牵扯了伏羲,伏羲与女娲二人是兄妹关系。《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唐代李冗《独异志》说天地初开,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未有人民,二人结为夫妇衍生了人类。大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入葫芦逃避洪水,而后结婚,再造人类之说。这些都是女娲造人神话传说的衍变。

      除女娲造人的故事外,《淮南子•览冥篇》更载述了女娲炼石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补天到了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又加入了共工和颛顼争为天子,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的情节。   以上是造人的女娲,也是神人的女娲。至于属于治国圣王的人”身女娲,则是三皇五帝中的女娲氏。三皇的时代在五帝之前。   但汉代谶纬中所见的三皇”一词,除有伏羲、女娲、神农等人格的三皇外,亦有分别为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人面兽身的神格三皇。神格的三皇,谶纬中通常称为天皇、地皇、人皇。人格的三皇,则除伏羲、神农外;另一人皇,说法分歧,或说女娲,或说燧人,或说祝融,或说黄帝等。孔安国《尚书序》以黄帝与伏羲、神农并立而为三皇;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篇》云: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卷一• 三皇》云:   《春秋云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礼号谥记》说:伏羲、祝融、神农。”《含文嘉》记:虑戏、燧人、神农。” ……《尚书大传》说:燧人为燧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   又东汉•王符《潜夫论•无德志》云:   世传三皇五帝,多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即次此谓,亦不敢明。凡斯数,其于五经,皆无正文。”   从上述,可以看出三皇的说法,除伏羲、神农二人较有共识外,另外一皇为何人?则说法分歧。但汉代谶纬如《春秋元命苞》、《中侯赦省图》、《春秋运斗枢》等,都以为伏羲、神农、女娲三人为三皇。有关三皇的详细讨论,请参见笔者所著《谶纬与道教》一书第四章。唐•司马贞即以庖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而撰写《三皇本纪》,以补《史记》之缺。三皇原分为人格的三皇和神格的三皇两者,后人将人格的三皇和神格的三皇相结合,于是伏羲为天皇、女娲为地皇、神农为人皇。道经《洞神八帝妙精经》将天皇、人皇、地皇三皇,更分析为: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中天皇、中地皇、中人皇,后天皇、后地皇、后人皇,共九位。其中的中天皇君人面蛇身十三头,中地皇君人面蛇身十一头,中人皇君人面龙身九头;后天皇君人面蛇身姓风名庖羲号太昊,后地皇君人面蛇身姓云名女娲号女皇,后人皇君牛面人身姓姜名神农号炎帝。道经将汉代谶纬所见的神格三皇称为中三皇,将人格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称为后三皇;把原来三皇的说法加以统一。   道经既以女娲为地皇,于是女娲自然与地母信仰连上关系,属于道教的庙宇,人们自然便把女娲也称为地母了。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