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观:城隍庙一波三折的兴衰演变史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次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宋代,原称谈井庙,因供奉华亭城隍,故又称华亭城隍行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当时的知县张守约移建于今址,至於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虽屡毁,但其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整个殿宇宏伟,飞檐耸脊,气势庄严。
据传,初建时的上海城隍庙规模较小,后经历代扩建和修复,至明末已具相当规模。有关明代以前城隍庙的兴废情况,已无可查考。现只能从明代开始,将其历史沿革略述如下:
上海城隍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以后 上海城隍庙兴废情况
明天顺(1457-1464),上海知县李纹重修庙宇,殿前建亭,将诰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门,并募集财帛建造牌坊一座,由新任知县冯彬题字“海隅保障碍”于其上。清顺治四年(1647年)城隍庙铸铜鼎一座,置于头门天井之中,上书“松江府上海县城隍庙通天永宝彝”,并刻有八十字的短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损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杨兆麟募化兴工,兴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本地乡绅在庙东构建东园,凿池造亭,堆叠山石,将庙基扩大为十二亩六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一次。次年得诏免科。乾隆中叶,潘允端的预园渐就荒圯,潘氏后裔式微,急于求售。群众以廉价购得,归入城隍庙作为西园,城隍庙庙基遂扩大为三十六亩八分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庙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城隍庙大殿重修,设道会司和三十四司于两庑。
遭英法联军破坏 修葺后又经磨难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五月十一日占领上海县城,侵略军在城隍庙盘踞期问,将内部设施抢劫破坏一空。咸丰二年(1860年),太平军包围上海,苏松太道吴熙延引外军入城防守,英、法军队利用居住城隍庙之机,擅自摧毁假山,填塞池塘,破坏庙观,使城隍庙再次受到重大破坏。同治年间,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大修,历时十个月,使城隍庙重新焕发了青春。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王承暄募捐头门、二门、辕门大殿以及戏楼鼓亭等。次年,又由漕运颁悬“保厘苍赤’的匾额。在此时期,城隍庙游人日多,商贸日盛,余地出租,造屋设铺,为今日城隍庙集商业、游览、园林和宗教为一体的文化景观奠定了基础。1922年、1924年,因管理不善,城隍庙相继道大火,使大殿等建筑物受到很大损失。1926年,邑庙董事会协同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头面人物捐资重建。现在的城隍庙大殿,即为其时重建的仿古大殿。
盘点各大殿所供奉的神像
在上海城隍庙的各个大殿里,分别供奉着许许多多的道教神像,充分体现了道教多神的特点。
据资料记载,在清代乾隆时,上海城隍庙共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弥罗阁、鄂王庙、刘猛将庙、群忠祠、李公祠、仁孝祠等十五座殿堂,规模壮观,法像庄严。城隍庙头门东面供奉的财帛司,为道教财神,西面高昌司,东西看楼下设二十四使。大殿供奉金山神主和四判宫,外皂役八位(东伯府内班:升钱、房昌、朱明、杨福;西伯府内班:王昌、金齐、嘉周、祥陶)。内宫正殿为城隍夫人;中殿石门外有三班、二班、中军、使吏、门房等;石门内牡丹亭正殿为城隍神,东花厅设有城隍庙帐房间,西花厅供奉城隍神的父母,即阖家皆享受人间香火,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
神像(来源于网络)
中国道教多神崇拜的典型
其它各殿供奉的神有:城隍庙的财神殿中,供奉着广大民众所喜爱的财神赵玄坛;殿东首是二十四使,西首是痘神、痧神。显宿殿正中供奉“三皇”,东西两侧为六十元辰,供奉六十位尊神,为众善信的保护神。门口和对门还供有殷天君、许真君、蛇王神、祠山大帝、施相公等。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为一般文人和士大夫所祟拜,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文昌殿的楼下是斗姥阁,供奉斗姥元君。玉清宫为双层楼结构,楼下正殿为东岳案主,二旁有文武判宫;西首为朱天君;东厢为土地财帛司,西厢为值年太岁、迎春太岁;楼上正殿为玉皇大帝、紫微大帝;殿的左面为关圣、文昌、太阳帝君、月下老人、王母、寿星等;殿的右面为眼光菩萨、地母元君、太阴帝君、望海观音等。三元宝殿正中供奉三官大帝,东厢为华伦仙师,西厢为姜太公。由此可见,上海城隍庙群祀诸神,突出多神是十分典型的。在诸神中,既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财神,又有掌管人间祸福的“三官”;既有文人所祟奉的“文昌帝君”,又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慈航道人;既有整治人间疾病的华伦仙师,又有保护本命的六十元辰;既有掌握人间生死大权的东岳大帝,又有地方太岁土地爷;既有人们喜庆的月下老人,又有众人欢迎的南极仙翁。总之,城隍庙内的道教诸神,应有尽有,显然已成了中国道教多神崇拜的典型。
因管理不善 城隍庙多次遭火
清代嘉庆时,城隍庙又添建了罗神殿、花神祠、鲁班阁等,供奉一般地方神。至同治年问。更添了四司的独立神殿,那四司号是三巡会中随同城隍出巡的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和王路司(即财帛司)。
后因城隍庙管理不善,多次遭火,又屡遭驻军和战争之灾,部分庙宇殿堂受损,神像毁坏甚多。但是由于城隍神在民众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很快又得到修复。1924年,城隍庙最后一次遭火,焚去东楼一角,殃及殿宇。嗣后,邑庙董事会协同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捐资重建,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辉煌壮丽,为上海所未有。由于缺乏妥善管理,加之屡遭兵燹之厄,到本世纪初,上述众多建筑和内部设施均已遭到程度不同的损坏,有的甚至已不复存在。
本世纪修建后 城隍庙又初具规模
本世纪二十年代,经过修建才使城隍庙又初具规模:进入庙门,就可以看见两边的“班房”,东班房供奉财帛司,西班房供奉高昌司。再往里走,便是天庭,东侧即是岳王殿,供奉关帝、鄂王和雷祖。从天庭直向里走,就是大殿,前面供奉金山神主霍光,中殿祀城隍秦裕伯。后殿把城隍娘娘懿德夫人并有寝宫,娘娘殿的左侧供奉着一位送子观音。大殿金山神主的背后,还把奉着一位穿戴清朝服饰的神像,那便是为抵抗英军,坚守吴淞而殉难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在殿左侧的邑庙路一带,还供奉着许多神抵,如朱神天将、普门大士、五路财神、痧痘神、三官大帝、杨老爷等等。大殿前东偏有一所玉清宫(前称三圣宫),楼下正中祀奉东岳大帝和朱大天君,两旁侧殿,东祀太上老君、财神及土地神;西祀姜太公、痧痘神等。楼上正殿祀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左侧把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太阳帝君、王母寿星、月下老人、明离大帝等尊神,右侧祀地母元君、太阴帝君、慈航道人等神。
上海城隍庙(来源于网络)
星宿殿和阎王殿所供奉的神灵
大殿西侧有一座三层高的钢骨水泥屋子,这就是星宿殿和阎王殿。星宿殿供奉的神就更多了,除两边密密地排着的“六十花甲转运星宿”外,正中供奉着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及神农、伏羲,并附祀值年太岁、雷祖、水神、火神、观音、华伦、痧神、痘神、施相公、蛇神等,法像威严,栩栩如生。登梯而上,便是阎王殿,正中祀东岳大帝,两侧是十殿阎王,殿的末端供奉孟婆和无常,殿内附祀值年太岁朱天君、普门大士、五路财神、眼光娘娘、茅山祖师三茅真君等。茅山道教信仰的祖师“三茅真君”进入上海城隍庙,享受上海信众的香火,这对上海道教的科仪、文化、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致使其时上海一些全真道士也被信众称之为“茅山道士”。
庙内园林为上海名胜之一
上海城隍庙,不仅在殿宇的四周有着广大而繁盛的庙市,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庙内园林。占地面积达70余亩,它既保持了道教官观园林的独特风格,又具有现代园林艺术的风貌,在国内外皆享有盛名,现已成为上海地区的名胜之一和主要游览区。
城隍庙的庙园,由豫园(又称西园)和内园(又称东园)二部分组成,其中以豫园最为著名。豫园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现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广大信众和游人乐于前往的地方。豫园修建于明亮靖三十八年(1559年),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园。允端建筑此园,原是给他的老父潘恭定公(恩)作为养老燕居之所,存有愉悦老亲的意思,故有豫园之名。园内有玉华、乐寿、会景、容与诸堂,卧晚、锻阳、醉月诸楼,涵碧、玉茵诸阁、挹秀、留影、凫佚、舍碧诸亭,其他还有鱼乐轩、留春寓诸胜。其中楼台亭榭,池石花木,都布置得错落有致。
西园与东园的建立
明末清初,潘氏家属衰落,豫园的地产房产逐渐流入外姓之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上海地方豪绅出面蘑金购其地,捐归城隆庙,后经修筑,称之为“西园”,与“东园”相对,正式成为庙园。
和西园相对的东园,又称内园,在环龙桥南堍,偏于庙的东隅。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当地人士酸资构建,亦归入城隍庙。自园筑成迄今二百余年间,虽屡经战乱,但损失尚微,其景物至今并无重大变迁,有很多都是初建时的原物。
道士起居的修道之所
东园虽不及西园宽大,但厅厦堂屋,亭台山石,花木池沼,曲槛长廊等等布置,则较西园更精致些。走入庙北的大门,经过一个很大的天庭,便到了面朝南的正厅,正中悬有“静观”二字的巨额,系古虞许士贞书。原义为自然界音响的发生、平息,只有保持“自性”专一的“心”才能有所领悟。而对于道教来讲,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是认识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和变化之根本。以后“静观”常被用作对大自然认识的方式和方法,成为道士修炼和认识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里的“静观”即指道士起居的修道之所。正厅对面的短墙上,装有青砖雕塑的精美壁画,是初建时的原物。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