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鹤林宫几经兴衰的式微路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鹤林宫几经兴衰的式微路

梁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鹤林宫,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规模的道教宫观。道教传入闽东与三国孙吴政权开发经营闽东山海资源有关。天纪年间(277-280),孙吴政权在境内建立温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谪徒)和征集当地的工匠造船。随着官吏、士兵、谪徒和避难、谋生人群的不断涌入,道教亦传入闽东。到东晋时,造访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郑隐、陶弘景、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别是褚伯玉与鹤林宫关系尤为密切。

鹤林宫几经兴衰的式微路

远观霍童山鹤林宫

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有关联是南北朝道教繁荣的产物

褚伯玉,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字元璩。《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载其曾云游访道,得授上虞吴县《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隐居霍童山修炼。逝于大同二年(536)。明万历《福宁州志》载:“伯玉,盐官人,东晋时居南霍,游行诸山……兴宁乙丑年,真降,受《真诰》。凡二短卷,常带自随;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支提寺图志》:“后人即其地为宫。”

鹤林宫遗址在今霍童中学附近

可见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有关联,是南北朝道教繁荣的产物。鹤林宫遗址在今霍童中学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筑分上下两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宫西为下院(行宫),东为霍门宫,背靠鹤头嘴,里面为十里桃花林,又称桃花峡,北面是仙湖及莲花墩。宫后山上竹木蓊郁,四周环境极其优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间,鹤林宫做为东南沿海道教圣地,可谓法雨普施,仙真云集,雄绝一方。

随后,络绎往来的修真之士还有赵丙、许腊、白玉蟾、彭耜、程公、姚道人、周仙、尹道人、汤公、马仙姑姊妹、百岁公等人。前文提到的马湘(自然),唐大中十一年皈家尸解。明年复来此山(霍童)上升。程公,县之二十三都人,炼真山中,端午日,入午日岩,忽然轻举(升天)。姚道人,是宁德二十三都人,在道者岩修炼,丹成后,在霍山羽化。尹道人、汤公,俱宁德县外渺村人,同学法闾山道人,法术精高。汤公逐之道人鞭石入霍童,后遇异人授以仙诀,遂仙。

唐贞元间鹤林宫的钟楼倾斜 鹤林宫走上了式微之路

唐贞元间(785—805),鹤林宫的钟楼倾斜了。有一天夜晚,风雨雷电,村里人听到钟声,都以为钟楼倒了。可第二天一看,反而端正了,可谓有惊无险。可是随着支提寺的繁兴,鹤林宫走上了式微之路,一度沦为支提寺的廨院,但不久又复为道观。鹤林宫在唐咸通初年间(860-868)曾一度荒废。据《三山志》支提政和万寿寺载:“ 山下旧有神祠,咸通间已废。有咸通九年僧好德为《支提山记》云:‘乡民但谓之六洞天,未之谓(一作知是)菩萨之号’。”这里的“山下旧有神祠”就是指霍童山(支提)脚下的“鹤林宫”,“乡民但谓之第六洞天”,应是“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的简略语或音误。可能就是在支提寺肇建并繁盛的这一段时间里鹤林宫一度为支提寺的廨院(支提寺主管会计、接待等事务之处所)。鹤林宫的再次繁兴,可能与高道白玉蟾的驻宫修炼有关。

鹤林宫还是逃不过劫数

但到底还是逃不过劫数,在“嘉靖初年为洪水冲圮,石柱尚存,后移之水尾,不竣,功全废。(明万历四十四《福宁州志》)。明嘉靖十七年版《宁德县志》中,没有嘉靖初年洪水记录,只有一则“嘉靖十年(1531)七月二日,霖雨连旬,水涨,损田,坏庐舍”记载。另据林素龙《古霍童地貌与鹤林宫小考》一文称:“据霍童耆老说是明嘉靖十三年(1535)八月二十三日未时水涨,二十四日辰时水退。鹤林宫被洪水冲坼,并后山鹤头岩崩塌,填入霍童溪,使河水改道为现在流向。不知何据)。一场洪水过后,鹤林宫只剩下残础和石柱。后人曾动议在村水尾重建鹤林宫,可白忙了一阵,未能成功。为此万历年间谢肇淛考察鹤林宫遗址后慨叹道:“云驭霓裳去不回,蕊珠宫殿已苍苔。前朝甲子无人识,半夜精灵有鹤来。水碓春沙鸣断涧,丹垆宿火湿寒灰。残棋局冷桃花尽,不独人间事可哀。”。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