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龙虎山漫谈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次
文/孔祥毓
龙虎山,地处“界连六省、米粮广有”的江西省鹰潭市(清代属广信府贵溪县)境内,东连江浙、南控瓯闽,为赣、浙、闽三省交通之咽喉,历来都是兵家所必争。古今很多战事都与之发生交集,除王朝兴替战争外,尚有过南宋王念经、明代王浩八、清代太平天国等数次农民起义。纵览以上战事,对龙虎山道教产生巨大影响的,莫过于咸同时期播乱十六省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号召,禁止除耶稣基督以外的一切信仰,以致太平军征战所到之处,不论孔庙、道观、寺庙、祠堂,全部焚毁一空,经卷版策也被彻底破坏。此诚为传统文化一大浩劫。
龙虎山(资料图 源自网络)
龙虎山战略位置显要,故战事频繁,太平军主要将领石达开曾多次率大军穿境而过,龙虎山道教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以致于“(宫观)为贼所毁,神像狼籍”、“法疏密卷,简断篇残”。作为一段史实,之前尚无专文纪此,故笔者不揣简陋,试以拙笔探之。
一、历史背景——太平军对龙虎山的征战
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洪秀全、杨秀清等聚众万余人发动金田起义,后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之后转战桂、湘、鄂、苏等省,于咸丰三年(1853)攻克江宁(今之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鼎于此。其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事,北伐西征,大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座大营以解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运动(资料图 源自网络)
太平军涉及龙虎山之征战,始自咸丰六年。据《清史稿》、《广信府志》、《贵溪县志》等资料的记载,大致发生过如下作战: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由金溪进军渐浦(属龙虎山上清镇),后为湘军名将李元度击退,未攻入上清镇。咸丰七年正月,来自临川的太平军屡攻上清、鹰潭、邓埠等地,与李元度激战。二月初七,太平军悍将翼王石达开亲率大军自铅山挥师贵溪,太平军于上清镇进出自如。后贵南举人薛圭、生员张廷献、江山固、刘耀奎等禀请知县扎拉丰阿和李元度派清河营联络乡团,防守南路,屡战于上清。九月,石达开一部,会同杨义清、杨辅清等率大军进攻上清,大败清军,清军残兵逃入贵溪县城。咸丰八年正月,翼王石达开拟全力图浙,故令临川、进贤、东乡等地之太平军向东挺进,经余江,过鹰潭至贵溪南乡一带,络绎不绝,经一月有余,时清军清河营扼守上清,企图堵击。太平军则绕道上清,出其不意地奇袭耳口寨乡团练,相持数日。不久,翼王石达开大军开到,团丁溃败。太平军还曾于咸丰十一年五月和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两次攻占上清,后均为清军规复。
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三年(1864)八年时间里,进行了大小战事十余次,可见其战事之频繁。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亲自到过龙虎山指挥作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龙虎山道教惨重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途中,曾于咸丰八年九月初三日来到龙虎山,在知府王人树的陪同下游览被太平军肆意破坏的大上清宫,游览了宫内主要建筑,发出“皆为贼所毁,神像狼籍!”的感叹(见《曾国藩日记》)。天师府受损则更为严重,府第房屋大部被烧毁,历代帝王所赐的赞词、授诰、敕书、封册等均化为灰烬;大量文物、神像亦被毁坏或流失。同时被火毁的还有大量档案资料、道教经书、符图龙章及大量名人字画。遭受如此惨重损失,使本已逐渐衰微的龙虎山道教顿时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
二、天师一系的应对
天下大乱之时,研究天师的应对策略也颇有意思。如元朝末年,天下兵兴,盗贼四起,四十代天师张嗣德“命弟子舒惟寅募义保障,盗贼不敢犯境,民赖以安”;明朝末年,“安仁妖僧某煽众焚掠,真人(指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募乡勇御之”。太平天国作乱龙虎山之时,天师应对之策如何呢?
龙虎山天师府(资料图 源自网络)
根据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撰《补天师世家》收入的《六十代天师张培源传》的记载:“咸丰八年(1858),乱兵侵境,避往应天山,偕一丁负印,行至拢岸地方遇寇,丁不及匿,弃印道旁,兵骑蜂拥蚁接,印仍故所,视如不见,践之不觉,贼去,叱丁携归。”可见乱兵仓促疾至,张培源天师仓惶之下不能从容身退,仅能携带祖传玉印避往贵南险要之处应天山逃生。逃难途中行至泸溪河拢岸地方,还遇到险情,祖传玉印差点为贼兵所获,幸而祖师护佑,“兵骑蜂拥蚁接”,玉印居然“视如不见,践之不觉”,此段经历,颇为传奇。经此劫难,张培源天师意识到在乱世中无法独善其身,遂于咸丰九年(1859),效法祖先“募义保障”、“募乡勇御之”的义举,以不惑之年,在子张仁晸协助下督办团练,以求自保。督办团练的效果应该不错,防御和主动进剿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补天师世家》、《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多处提到“防剿多捷”之语。当年八月十九日,张培源天师无疾而逝,张仁晸秉承先父遗志,继续督办团练,防剿多捷,多有战功。后江西巡抚耆龄奏奖,经上谕批准,并实授以县主簿实职嘉奖其劳绩。同治元年(1862),张仁晸奉旨袭爵,成为第六十一代天师。
咸丰年间,天师世家尚有一位杰出人物,即张培源天师之胞弟张培沐。张培沐比张培源小三岁,字禹甸,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幼时过继叔父张镐为嗣。据《宗谱》和《世家》记载,张培沐“英伟慷慨,有豪侠气,性亦友爱”,道光十一年(1831)浙江海宁州有妖为患,海堤崩裂,沿溺数百里。张培沐奉兄命持印剑往治之,“设醮数日,令法员乘小艇,冲涛而济,投以铁符,天返风,艇复故所,潮平堤立”,“民甚德之”。可见张培沐亦颇具道法。张培沐颇具英雄气概,素性友爱,在地方上也很有影响号召力。洪杨乱起,太平军屡次进犯龙虎山,张培沐为求保境安民、杀敌报国,于咸丰七年(1857)即开始“督练团勇”、“剿贼甚多”,于当年“受伤身故”,享年41岁。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子弟,以不惑之年亲自上阵杀敌,受伤身故,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张培沐为国尽忠,身后之事也颇为隆重,清政府表彰其德,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由江西巡抚耆龄上奏朝廷“着以外委例议恤,奉例以胞侄仁晸双祧为嗣。貤封通议大夫。仍以仁晸次子元昶为嗣孙,世袭云骑尉”。在《宗谱》里查到张元昶的简传印证了这个说法,并有补充“柏森,禹甸公嗣孙,炳祥次子,名元昶……于光绪二年(1876)五月初一日奉旨承袭云骑尉世职,诰授武德骑尉,旋入邑庠生(即通常所称之秀才)”。
咸同时期,天师世系尚有多人或军功、或荫封取得五品顶戴。如署理真人张昭麟三子士隆之后张炳基“国学生,蒙鲍爵帅奖给五品顶戴,例授武德骑尉”。张仁晸五子俱有赏赉,长子松森,名元旭(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为邑庠生;次子柏森,名元昶为张培沐之嗣孙,承袭云骑尉世职,邑庠生;三子长森,名元晖,“蒙钦命江西全省提督军门谭奖给五品顶戴,例授武骑尉”;四子春森,名元曙,“钦命江西全省提督军门谭奖给五品顶戴,例授武骑尉”;五子蓬森,名元曦,“蒙钦差办福建军务太子少保前陕甘总督部堂杨奖给五品顶戴,例得奉政大夫”。虽值军兴之际,并有捐输助饷等原因,这一时期作为国家名器的顶戴已经呈泛滥之势。但迭遭重创,又偏居小邑的天师世家,如井喷般出现那么多五品顶戴,也是一时之异数了。
三、湘军诸将帅与龙虎山的交集
太平天国政权逐渐走向衰亡,与湘军的崛起有直接关系。江西是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不免会与龙虎山产生交集。湘军统帅曾国藩转战途中就曾来过龙虎山,他的日记写道:
“(咸丰八年(1858)九月初三日)……又十里,至上清宫,与郭意城同入玉皇殿一观。榜曰‘大上清宫’。内有棂星门、下马亭,有正殿,有雍正九年‘御碑亭’,极宏伟,皆为贼所毁,神像狼籍。宫门外有赵子昂‘御教碑’,尚完好。旁有雍正年一碑,上无覆亭,剥落尽矣。……
(九月初四日)……营盘地名下桂洲,稍上里许,为上桂洲,即前明下桂溪相国故宅。营坐西向东,河水发源于泸溪,自西向东流,至安仁之上,合入广信大河也。……下游西北隅,为龙虎山,即张真人修炼之所。上游东北隅为象山,即陆子讲学之所。……
(九月初五日)……中饭后至西华山顶一望。西华山之东一大壑,即上清宫旷野也。西华山之西一小壑,较上清宫之野略小。去西华山之半里许为狮山,葬前明一天师,故有石人、石马。狮山之北接冲天山,俯临江水,即上清宫之水口也。”
此外,《曾国藩日记》里尚有对鱼塘(今之龙虎山镇)、安仁(今之余江县)、金溪、鹰潭等地只言片语的介绍。
前述诸多五品顶戴之封赠,出现了“鲍爵帅”、“陕甘总督部堂杨”、“提督军门谭”等名字,这几位都是大名鼎鼎的湘军将帅。鲍爵帅指的是大将鲍超(1828-1886),所部霆军,是湘军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战功卓著。“陕甘总督部堂杨”,即湘军水师重要统帅杨岳斌(1822-1890),与彭玉麟并称“彭杨”。“提督军门谭”指的是湘军将领谭碧理(1833—1898),累立战功,积功封至江南提督,赏太子少保衔。此外尚有湘军重要将领李元度、彭斯举都曾转战龙虎山。
在《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二有一份的资料,名为《致六十一代清岩张真人序》,作者为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的状元徐郙。这份文存记录了张仁晸天师的主要活动,评价他“聘历半天下,朋侪尽公侯”,里面有提到天师与湘军将帅的交往。文曰:
今六十一代则有清岩真人,真人与予交久,得其生平最详。典试江西晤于芗城,接其言论丰采,洵神明胄也,咸丰闻发逆横乱,屠蹂州邑,几无完城。真人慷慨倡义,克襄父志练团,防剿多捷,经巡抚部院耆恭折奏奖,钦奉上谕,着以县主簿,不论双单月擢用。同治元年奉旨承袭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光绪二年,恭遇覃恩诰封通议大夫,聘历半天下,朋侪尽公侯。金陵谒曾文正公(曾国藩),即咨以当时天下事,真人曰:治以无为而有成,功以能让而莫大。文正公嗣愕然推重,约期入觐。越旬,文正公卒。长江水师彭宫保(彭玉麟)亦以利弊问,答曰:利在民而国富,国富而兵强,则无敌国外患矣。宫保拜嘉慨然曰:曷得仅以方外目天师,其一言括治,禄食者蔑如也……癸未在蜀,亦如之。闻于鲍爵帅(鲍超),超兵疫甚,持节请以符水治,复求拨神将为护云,自后多奇捷……真人曾祖起隆、祖钰、父培源、叔培沐以其孝思,均授通议大夫,子五,长次补弟子员,三四五各以军功得保举。
如上可知,张仁晸天师曾与曾国藩、彭玉麟发生交集。曾国藩“咨以当时天下事”,彭玉麟亦曾“以利弊问”,张仁晸天师不卑不亢,从容作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鲍超之霆军大发瘟疫,亦请张仁晸天师“以符水治”,并“拨神将为护”,通过天师的加持,致使鲍超霆军在以后的战事中多获“奇捷”。
历史已然远去,重新回顾这段历史说明一个真理: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的环境,我们道教更是如此。透过历史的记忆,可以知道战争的恐怖和其带来的苦难,因此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道教协会)
1、汉天师世家: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张国祥《续天师世家》,张元旭《补天师世家》。
2、《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清光绪十六年,张仁晸天师纂修。
3、《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