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揭秘关山中武当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揭秘关山中武当 中武当位于湖南津市市窑坡乡果园村,下临澧水,与市区隔江相望。山下有关山潭,深不可测;澧水从西向东,呼啸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层层白浪,声若洪钟。

文/葛乐山 韩川

武当为九澧有名道观之一,为别于南、北两武当,故名曰中武当。《新唐书。地理志》载:“澧阳有关山,(按:隋、唐两代升澧州为澧阳郡)山形盘踞十余里,高八十丈,江水东奔,是山崛立水口如关锁,故名”。

揭秘关山中武当

关山中武当山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山中武当现状

现关山中武当位于湖南津市市窑坡乡果园村,下临澧水,与市区隔江相望。其建于明代,据明吏部尚书李如圭(澧州人)所撰《武当行宫记》载:“余郡华阳王默庵殿下,乐善亲贤,清心向道。闻武当之胜概与神之灵感,欲谒而不可得。正德五年(1510),命所司请于当道,乃择地捐禄,令官督工,甃石为台,建正殿于上,而塑神之像以奉之,后又建前殿、山门。嘉靖三载春,增建钟鼓二楼于殿之左右,仍由道士守之,以奉香火。匾曰“武当行宫”。

据文献记载:“真武原名元武,为净乐国王之子,少而神灵,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后人为之建庙祭祀,到宋代,为避讳将元武改真武。”正殿中悬有一幅木刻对联,上联: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下联: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神座前陈列陨石一块,呈黄色,上布满黑色纹络,传系清嘉庆年间陨落山下,乡人将其抬入观内供游人观赏。后殿供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塑像,殿后为藏经阁,珍藏有道家经书。中武当观前有二井,名雌雄井。左名雌井,明亮如镜,可以照人;右名雄井,浑浊如泥,终年不洁,两井相距仅尺许。雌井水质清冽、甘甜,有谓长饮此泉,可以延年益寿。山上种有茶树,枝繁叶茂,道士采撷茶叶制成“烟云茶”,取泉水冲泡,叶悬水中,三起三落,旋转游动,色、香、味绝佳。

中武当四周松林环抱,堆翠叠绿,野花铺地,馨香怡人,山间涓涓细流,哗哗作响。山下有关山潭,深不可测;澧水从西向东,呼啸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层层白浪,声若洪钟。眺望东北,津城车水马龙,往来如织,江上百舸争流,汽笛悠扬。游人至此,无不留恋忘返。

忆往昔,游人登临此处,漫步寻幽,有山光水色欣赏,有文物古迹可鉴,可惜在“大跃进”时,“中武当”被拆迁到山下改建果园小学,松林被砍伐殆尽,古迹亦随之荡然无存,令人陶醉的游览胜地而今已不复存在了。进入八十年代,一些善男信女倡导集资修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闻名遐尔的中武当得以重建,焕然一新。再次雄踞在关山之巅,成为津市旅游胜地中一颗闪烁的星星。

中武当之谜

从明末到民国,中武当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风雨剥蚀,毁损严重。民国十五年驻津的湘军第十九师师长李觉发起,由津市商户集资进行维修,始变旧观。整修后的中武当有前殿、正殿、后殿、藏经阁(一谓黄经阁)等建筑,庙门门楣上有石刻匾额“中武当”三字,门墙上饰以浮雕,彩绘图案,进入前殿,左右两厢置钟鼓楼,穿过前殿,中央竖石碑一块,上刻“廉洁”二字,铁画银钩,飘洒俊逸,传系宋理学家朱熹手迹。正殿又称祖师殿,供真武祖师像,全身铜铸,重五百斤。

揭秘关山中武当

关山中武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观中有明清石碑若干,不乏精品,津澧学子,以拓片为快。今碑多不知去处,尚存残碑两方,记民国李觉修观事。

李觉《重修中武当山玄帝观记》云:“武当山有三,北武当在鄂之均县,南武当在湘之慈利,洞庭湖之西北,笔架山之东南,有山峦澧水而屹立者,为中武当。为重峦叠翠,远水流清,了视熊飞,天然秀壮,余客岁受命西征,屯驻斯土。时逢佳节,相率登临望烟树,平沙江流澎湃,云开雾合,心旷神怡,美哉壮哉!虽姑射蓬莱,未可峙立于前也,峰颠有紫□,祭祀北极玄武,碑石磨灭,莫知创建何时。相传文帝曾云游至此,示相布德,泽及万民,唐时疆臣迹其感应,建观以祀。”

《常德地区志·宗教志》记:“自明朝中期以来,常德县的常清观、澧县的中武当这两处为十方丛林。”“澧州道纪司:设于中武当道观,置司正一人。”辖安乡县、石门、慈利等县道会司。

刘国强《湖南十八洞天考》称:“彰龙山古称彰观山,现名关山。……山巅有雌雄井,“不盈不竭,左清右浊,间尺许,不相混”,今二泉奇观如旧。……明洪熙元年,朱元璋之孙朱悦耀封华阳王,谪居澧州,辟关山为果园,置望江轩、思蜀亭,在中武当道观旧址上建殿修宇,供道士奉执香火。”

乾隆何璘修志时,“旧籍一空之余,欲凭一己之识”,不免谬误百出。新志沿袭旧志,以讹传讹,延续至今。读宋明志,方知清志有误。知中武当道观重建,拾起旧日草稿,对中武当历史又重新梳理一遍:

1、彰观山不是关山,宁极观、清远观在彰观山。《新唐书》载:“澧阳县,有关山”,小修云“关山之上,乃为彰观山”,彰观山在关山之南,大旗山以北,东起金鱼岭,西至大洼,为道教四十四福地。

2、李如圭所记武当行宫,不在关山,“在澧州治南一十里许,地名上观。”上观是澧州通往武陵的驿亭,《澧纪》记其“左倚黔滇大道”。

3、《道光直隶澧州志》是州志中最早记载中武当的。“中武当山者,真武祖师修真度化之所也。唐人感其德化,建庙崇祀”,出自小阳笔架山人碑记,而非州志。

4、明成祖宣称真武助靖难胜功,永乐十年,大建真武祖庭武当山,全国各地广奉真武,真武道观达到了鼎盛巅峰。《常德地区宗教志》记:“明洪武元年(1425),华阳王谪居澧州,清心向道,乃捐禄令官督工,在东原址建正殿,塑神像。又建山门、钟、鼓楼,拨道士以守,并奉香火。”华阳王谪居澧州是洪熙元年,不是洪武元年。

明朝湖南朝武当的香客来自湘西北,又以澧州津市为主。武当山南岩宫有二条摩崖石刻、三块石碑,记湖南香客朝武当山事,三处为津市香客所留。津市香会在香首率领下,“奉道朝山进香”,或与华阳王有关,或是津市道教盛行的缘故。

常德荣定王与澧州华阳王共建五雷山,号南武当,是在万历二十八年至四十年之间,因此关山称中武当,应在此后。

明清以来,全国称中武当甚多,如石门县、神龙架、当阳、宣恩、长阳、南漳、保康、合阳、蒲城、临泽、洪洞等地皆有中武当之称。

5、李觉碑记“相传文帝曾云游至此,示相布德,泽及万民”,考隋文帝杨坚有荆州之行,隋炀帝皇后萧氏也出生江陵。《澧州史略》又称“杨广随军征战,看到澧地多松,故州以松名”,但不知出自何典。

6、李觉碑记中有“峰颠有紫□,祭祀北极玄武。”□或为“垣”,或为“坛”。若是紫垣,紫垣又称紫宫、紫微宫。宋程大昌撰《雍录》云:“开元二十九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元元皇帝庙一所,后改为太清宫,东都为紫微宫,诸州各为紫极宫。……凡郡皆有紫极宫也。”

《杜甫全集》黄鹤注:“天宝二年三月壬子,亲祀玄元庙,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庙为太微宫,天下为紫微宫。”

《弘治岳州府志》记澧州宫观四:玄妙、紫极、紫微、谷神,“紫微观,在州东,道士二名,道童一名。”

《隆庆岳州府志》记澧州宫观九:玄妙、紫极、谷神、风虎、紫微、清远、白马、紫霄、白云。“紫微:州东阳由村,元创,道士二人,道童一人。”

明代阳由村,清名北隅里,今襄阳街办事处、金鱼岭办事处属地,东起澧水,西至道口,清远观在清远观水库岛上,紫微宫地址不详。

关山玄帝观是否就是紫微观呢?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州志只记玄妙观、清远观,独无紫微观,是否是玄帝观取代紫微观的缘故。

7、关山玄帝观创建于何时,无考。《隆庆岳州府志》记紫微观创建于元,而小阳笔架山人碑则记:“自唐迄今,其间迁问。”元东平左副元帅赵国宝之子赵世延,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后任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修复澧阳县。祖母从全真高道普惠大师张志刚学道,其父于家为母建观,国师丘处机赐名紫微观。元好问《紫微观记》记“居冠氏之洞清庵”,显然不在澧州。若紫微观创建于元,但观中朱熹“廉洁”碑又作何解?观中碑记又皆称中武当始建于唐。

8、明清时期,澧州设道纪司,明岳州府志、清澧州志记道正司或居州城玄妙观,或居白马观,可证明清道正司不在中武当,至于明以前道正司设在何处,待考。

9、李觉碑文中的□或为坛,紫坛为道教祭坛。紫微观可能不在关山,而在彰观山或其他地方。

10、观中“廉洁”碑刻是否为朱熹真迹,碑刻已毁,无法确认。淳熙十年深秋,朱熹与刘子澄有过澧州之行,朱熹《答刘子澄》有:“朗澧之行,览观山川,感今概古,亦足偿其劳矣。”《桃花源志略》记朱熹“乾道六年奉敕谕苗,过鼎州至桃源洞,有诗。”

11、明清有《关山烟树》诗三首,并未言及中武当,范芝的诗有“何年大造启云关,石蹬迂回步履艰”,我们仿佛看到石阶尽处的道观。香山刘鹤鸣的《游中武当》,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首以中武当为题的古诗。刘崇文的《宴道者山房》,咏的不是武当道观,而是彰观山的清远观。清朝陶澍、胡倬游关山时题有数联,但在观音寺。

中武当留下了太多的谜,有待我们去破解,去考证,还其庐山真面目。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