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道教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次
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在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道教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正是由于共同的信仰,黄巾军、张鲁都相继归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曹操不仅挽救了道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教在中国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才使中国有了一个诞生于华夏本土唯一的宗教体系。
一代枭雄曹孟德
一、黄巾军、张鲁相继归顺 道教得以存续
信仰一致 黄巾军归顺曹操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曾先后三次参与镇压黄巾,其中第二次受降青州黄巾30余万。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曾谏言说,青州黄巾人数众多,不可挡。刘岱不听结果被杀。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到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带军追黄巾至济北。黄巾军乞降,受降卒者有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曹操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作战非常勇猛,史称:“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仅握万余兵众的曹操何以能降伏30余万黄巾?曹操和黄巾军,是有着同“道”的关系,曹操信奉的是流传在统治者中,以方术养气,企图达到长生不老目的的黄老道。信仰一致是黄巾投诚曹操的真正原因。假如曹操不是道教中人,曹操又何能得到农民起义军的信任,应当说,其共同的信仰应为此之基石。
按《魏略》记载,曹操死后,“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另一处记载更详细:“会太祖(曹操)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众所周知,黄巾主张“黄天当立”,投降曹操,当曹操去世便以为“天下将乱”,是又反证出黄巾乃认同曹操的“黄天”地位。
220年曹操既已归天,曹氏所得“真命”就转移到了曹丕身上。受禅前夕,太史丞许芝引《易运期》阐述魏代汉乃见证于谶纬:“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并解释:“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在这一点上,曹操显然高于时代群雄,是亦曹魏终能胜出之关键所在。
宁为魏公奴 张鲁归顺曹操
张鲁归顺曹操
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踞汉中20多年,民众都信而向之。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地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张鲁归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
《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天师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天师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天师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天师道也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
张鲁坚拒刘备,表明刘备不可能得到汉中天师道的认同,因此刘备后来虽然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也不可能在汉中“得民”。刘备攻占汉中后,其地道教势力迅速削弱。
曹操挽救道教 推动道教在中国的传承发展
黄巾打着“黄天当立”的旗帜归入曹营,张鲁以“宁为魏公奴”的心态,打着“黄衣当王”的旗帜归入曹营,道教向世人昭示:黄德在曹。曹操深信张鲁传播的思想对自己的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影响,便支持张鲁把道教思想带到中原,以流传下来。
正是曹操在征伐张鲁时的博大心胸及对张鲁宽松的政策使得张鲁归顺后在中原更好的发展和传播了道教。如果当时曹操杀了张鲁那就是对道教的沉重打击,道教也许是偏安一隅,不会再传播到中原,也许就此会衰亡。可以说是曹操不仅挽救了道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道教在中国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才使中国有了一个诞生于华夏本土唯一的宗教体系。
二、汉朝末期的道教:天师道与太平道
张道陵与天师道
张道陵
张道陵原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为汉功臣张良第八世孙,本太学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无所不知,尤好老庄,曾任巴郡江州令,后弃官入北邙山修长生之道,常读《黄帝九鼎丹经》,丹成于繁山,又得隐书于嵩山石室,因朝政纷乱,隐退余杭十年,汉顺帝时(126—144)于四川鹤鸣山,传播“三官手书”,和“正一盟威”之道,为百姓治病、消灾,汉安元年(142)太上亲授天师《正一经》、《太平洞极之经》等,固号”天师道”。又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
张鲁是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在张陵死后,张鲁父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继为首领。 其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断斜谷道,在刘焉授意下,杀害朝廷使者。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将庞羲等人攻张鲁,多次为张鲁所破。张鲁的部曲多在巴地,刘璋于是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张鲁袭取巴郡,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二十多年的政教合一政权。
张鲁在汉中,自称“师君”。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张角与太平道
张角
张角,是中国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人,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创始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所处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广大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乃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张角从道人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中受到启发,遂以创教救世为己任。
灵帝建宁(168-171年)时期,张角得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从中受到启发,遂以创教救世为己任。他创立的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
东汉末年张角兄弟三人创立了太平道这一组织,主要受《太平经》的影响,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信徒们宣传。为了便于统领,张角于光和(178-183年)中期,根据黄神分天下为三十六方的宗教神话,也把数十万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他又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与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教徒人数达到了几十万。而张角就以教主的身份来布道,据历史记载,他布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给人治病来扩大影响。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把自己看成大众的先觉者。他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张角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资料整理,原文为解淑云《曹操与道教》。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