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空山先生:阐发象数之学 成就易学哲学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空山先生:阐发象数之学 成就易学哲学

雷思齐:独居空山 阐发象数之学

空山先生:阐发象数之学 成就易学哲学

雷思齐所著《易图通变》书影

雷思齐,字齐贤,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元初道教大师,因宋亡之后独居空山之中,学者称为空山先生。

雷思齐勤奋好学,“于书无不读”。袁桷称其著书,“援据切至,感厉奋发,不蹈世俗绳墨,合神以穷变,尽变以翼道,申言广指”。他对《老子》、《周易》尤深有造诣。当时著名文士吴澄、袁桷、曾子良等皆与之相友善。吴澄“与谈《老子》甚契;又称其诗精深工致,豪健奇杰有杜韩风。”他的《易》学自成体系,既有别于清儒,又有别于陈抟之徒范谔昌、刘牧等。刘牧以“五十五数”为“洛书”,而他则反之以为“河图”,谓圣人作《易》本于河图,并称河图四方四维四十之数为“本数”,“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其“图说”合于“筮法”;其“筮法”亦合于“图说”。图中有筮,筮中有图,图筮合一,图为象,象为图,象中有数,数中有象,象之于数如同形之于影,形影相随,构成整体,为宋元道教象数学代表之一。

雷思齐一生著作颇丰,曾著《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和陶诗》及《易图通变》、《易筮通变》等书,为当时学界所敬仰。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曾礼请雷思齐为龙虎山玄学讲师,著名高道吴全节由此得为其门下弟子。雷思齐所著之书,大多已佚。唯《易图通变》、《易筮通变》两书,保存在今《正统道藏》太玄部若字号中。此书以道家学说解释《周易》原理,力图将道家道教的观点同易学结合起来,阐发宋易以来的象数之学,成为道教系统中象数学派尤其是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易有太极、太极浑沦与依数演变:太极说的演化史

空山先生:阐发象数之学 成就易学哲学

易有太极、太极浑沦与依数演变

道教十分推崇易学中的太极说,以至于发展到将后来的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徽标。空山先生作为道教大师,在其易学著作中,也毫不例外地对太极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

在《周易》中,“太极”是作为筮法范畴出现的,指的是用来求卦的蓍草数目的最高极限。赋予“太极”以实体的含义,使之成为解释宇宙本原的哲学范畴,并将《系辞传》“易有太极”章阐发为宇宙发生论的,首推汉代的《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凿度》一书认为“易”就是“太易”,指气未产生的阶段;“太极”就是太初、太始、太素三者即气、形、质浑而未分的“浑沦”,指卦画和天地尚未形成的状态。从太易到太极,从无形到有形,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太易无形,变而为一,一又变为七,七又变为九,这是奇数和阳气变化的过程。有了阳气之数一、七、九,则成为乾卦象。太易既变出阳气之数,同时也变出阴气之数二、六、八,则为坤卦象。清轻的阳气上升形成天,重浊的阴气下降形成地。这既是讲卦画形成的过程,又是借筮法讲宇宙的形成过程,主张世界来源于浑沌未分的太极元气。但此种宇宙发生论,又以太易为无,并没有摆脱道家系统的影响。

由于此种宇宙论与《老子》“有生于无”的观点相契合,历来受到道家和道教学者的尊重。《列子》首篇《天瑞》几乎一字不易地照抄了这段文字,以说明生死气化的道理,为泯灭生死之别、达到生死解脱,提供理论根据。

作为一代道教大师,雷思齐也颇受道教此种学风的影响,其论太极也引述和阐发《易纬》或《列子》的“太极浑沦”说。他在《易筮通变•衍数》一书中指出,“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尔。太极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于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五十者,既虚其太极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

这是用《易纬》的说法解释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是一致的。认为所谓太极不过是“浑沦”的一种称谓,但此“浑沦”又处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后的第五种状态,所以雷氏又称太极为“五太”。此太极既已包含“五”数,则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损去此五,即为大衍之数五十,此五十乃太极之五的妙用,所以说“虚其太极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也就是说,太极之五乃卦象和万事万物的根源,其生化万物的功用就表现在五十之数的变化之中。

那么,卦象或天地万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雷思齐则引《乾凿度》“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加以解释。他认为,太极乃阴阳变化的总根源,为生生之本,所谓:“太极者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故大衍之五十,先尊其太极不用之一,以为生生之本”。因此,《易纬》说:“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此太极之一即形变的开始,其成为形象,则为乾卦阳爻之一画;此一画分而为二,即为坤卦阴爻之二画。有了乾坤二种爻象,便形成了四象与八卦。他进一步指出,此不用之一作为阴阳变易的开端,也是阳爻的开始,其分为二,则生阴爻两仪,此即《系辞》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此一乘以三,则为三才之道,即一卦三画,就是《系辞》所说“挂一以象三”;此一复与四相配合,则为阴阳老少四象。有此四象,则东西南北四方之分,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水火木金四行之位(土虚有数而实无其位),河图四十之数,也莫不由此而显示出来,此即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可以看出,这是以太极不用之一为卦象的始基,认为两仪、三才、四象、河图八卦都出于此太极之一。雷思齐进而以此种观点解释《系辞》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从太极到八卦的过程,即从不用之一到用以成体的过程:太极之一为画阳爻之始,其分而为二则为两仪,即阴爻之象;此阴阳二爻象,按一阴一阳相配合,各有老少之位,即为四象;阴阳二爻再依三才之道相组合,则成八卦之象。

在雷思齐看来,从太极到八卦,乃生数一二三四与天五之虚数相配合,而为成数六七八九的过程,它体现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的数学演变法则。所以说:“且太极而两仪,所以四象而八卦,不过生数一二三四,成数六七八九而已。”那么,一二三四五又是怎样演变的呢?雷氏认为,天数始于一,此乃太极之全体,此“一析而二,则太极之分也”。一与二相参为三,即天三,一与三转而为四,即地四。一与四相交相合即为天五。此天地之生数一与五相合而为六,二与五相合而为七,三五为八,四五为九,五五为十。但天五与十在八卦形成的过程中,有其数无其位,所谓“至于五与十,虽有其数,特存虚用,未尝列于卦象之实体者也”,所以河图八卦之数仅为四十。照此所说,河图八卦之数及其方位,说到底,不过是太极之一,依从天地之数生成的顺序而演变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数学派解《易》的特色。

空山先生的太极观:数学派的易学哲学

空山先生的太极观,从数的角度寻找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数学派的易学哲学,表现了道教易学深刻的理论思维。

首先,他以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及其相互配合而有六七八九十的生成系列,说明阴阳卦象以及四方、四时和天地万物的形成的过程,以数目递增的法则探讨宇宙生成的问题,认为世界的形成乃一后项因前项而有的因果联系的序列,是一由单一向复杂演变的过程。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次,此种宇宙生成论,明显地受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但他又以一自身的分裂及其“自参”解释“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所谓:“由一自分其一以为二,起自为之对,则见其二不见其一矣。其一又自参,出于二之中,故三也。”这是对道家“道生一”说的新阐发,含有深刻的辩证思维。

第三,空山先生继承了道教推崇《易纬》“太易”说的学风,但又将其从“太上老君开天经”中拉回到哲学上来,借助“太易说”直接论证卦象和宇宙形成的问题,为道教教义提供世界观的依据。这是空山先生对道教哲学的一个贡献。可以说,空山先生的太极说,不仅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易学哲学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本文由腾讯道学搜集网络资料整理编辑,不代表本站立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