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片《90后对话道德经——上善若水》
栏目分类:道教典籍 发布日期:2016-08-20 浏览次数:次
如果我们要为《道德经》的思想寻找一种贴切的象征,这种象征则莫过于水。在老子看来,这流淌于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平淡无奇的“水”,却与“道”有着不可思议的冥合。寻“道”之路曲折而漫长,我们不妨解开思想的扁舟,任其逐水而荡。也许有一日我们会发现,“道”,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拧开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涌进水池——这一幅场景,每天每夜、在每家每户重复上演。这无色无味的液体一直默默滋养着生活的点滴,然而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然忘却了她的本来面貌。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始终在山脚下,在碎石间,在那些隐而不显的地方蜿蜒行走,以致人们有时察觉不到她的存在。而正是这样的水,润泽着两岸的草木,哺育着山间的鸟兽,也雕刻着群山的纹理。当人们一路朝向顶峰攀爬,想象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荣耀时,偶尔停下脚步,倾听山石之下的潺潺水声;再掬一捧清泉于手,洗去一路走来的汗渍与泥泞,争名逐利之心不知不觉已被她荡涤干净。
盛开的鲜花必有绿叶的陪衬才更美,人生的舞台既有主角也有配角,这,就是中国人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著名的《临江仙》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手。公元1080年,苏轼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官至黄州。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在所住的临皋亭旁开垦荒地,将它命名为“东坡”,开始了寄情山水的逍遥生活。有一天晚上,苏轼在东坡狂歌痛饮后回到家,家里的小童却早已鼾声如雷,敲门都不应。无家可归的苏轼只好在半醒半醉之间,倚着竹杖,闭目聆听远方奔流不息的长江。夜阑风静,水波不兴,静谧的江流声唤醒了他的沉思:那从前每日奔走钻营的我能否算是真正的自我?看尽世间荣华的同时,也被功名利禄所拖累。真我,不在金玉满堂中,也不在声名赫赫里,而在这大海般与世无争,却尽得百川汇流的处世之道中。
在老子的哲学中,“水”和“女性”总被用来描述“道”的特征。水如女性一般,默默孕育着生命的胚芽,利天下而不争,润万物而无声。水,是女性的象征,是母亲的象征,也是大爱希声、大美无言的象征。
母亲,是世间最平凡、也最神圣的称谓。母体,是生命的开端;而母亲的怀抱,则是成长的摇篮。孕育新生是一个神奇而圣洁的使命。当我们蒙昧无知地蜷在母亲身体中时,羊水温暖地环绕着幼嫩的新生命。在认知与记忆还没有产生以前,母爱,已然将我们悄然包围。日常的生活波澜不惊,母亲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打点生活,精心铺垫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时而顽皮,时而叛逆,时而被精彩纷呈的世界所吸引,而忽略了母亲细腻无言的付出,和她乏味琐碎的叮咛。然而母亲,从不计较,从无抱怨,仍旧将心底最深沉的爱一点一滴揉进生活,用似水的温情原谅着我们的任性。从诞育新生到抚养成才,母亲持之以恒地完成着这不可思议的神圣工程,却从不自诩伟大。
如果天地间也是一个大家庭,水,就像是芸芸众生的母亲。焕发生机却从不居功显扬,滋润万物却永远静默谦和。这就如母亲,大爱无言;这就是水,厚德无声;这就是道,化生万物,功成不居。
水,从生意盎然的江河湖泊中被抽取出来,满足了人类生有发展的需求,由此,我们对水的利用也逐渐代替了对水的欣赏。水,仍然固守着居下谦卑的方向,仍然秉持着柔弱不争的品德,但她的流淌虽不再像奔腾在山林中那样自在无拘,却也是随方就圆。
站在汹涌的江畔,面朝广袤的大海,我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它们的力量,而忽略了水原本柔弱不争的一面。刚强的力量时常能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而柔弱却总要引导我们慢慢去感受、细细地体悟。如今的我们仿佛习惯了拼搏进取,结果心灵在一场场竞赛中负重累累。
不争如水,或许能让我们超拔出执迷利禄的人生,让脚步变得潇洒;柔情似水,或许能让我们如同置身母亲的怀抱,心有所依,梦亦安然。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