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太极修炼:愚者重拳 智者悟道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07   浏览次数:

在中国,太极拳可谓家喻户晓,太极拳诞生至今从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拳理论《授秘歌》计算,也有千余年的发展史,而太极文化则是隐藏在太极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将太极拳看成或者当做是只练练拳脚的事,就肯定偏离了太极文化的根本。太极拳一旦不再表现太极文化,练太极拳的人没有用太极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那就只能给太极拳改个名字叫太极操了。体操是体操,太极拳是太极拳,同是肢体在动,但其质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太极修炼:愚者重拳 智者悟道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固然,即使是太极拳打成太极操,一般的健身作用还是有的,但无法上升到较高的境界。

太极拳蕴含深奥的道家文化

太极拳展示着中国道家和太极的深奥文化,诸如阴阳变化、举动轻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变换、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等。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深刻地论述了太极的大道文化,在讲到大道运行的规律时,老子说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太极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但要领悟太极拳中的太极文化,就需要学练者在练拳的过程中反复认识、领会理解,只有悟得太极拳背后的太极文化精髓,才能有高深的功夫。学练太极拳也是学习领悟太极文化绝佳的契机,二者相辅相成,对太极文化的理解会促进太极拳的提高,而太极拳功夫的提高,也一定会加深对太极文化的理解。

练拳首要是练心

练拳首要是练心:通过习练太极拳,感悟太极文化,首要的还是调心,也就是心态的调整和心脉的打通。调心的关键有这样几点:一是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心不在焉;二是不能带着功利心,不能用练拳得到的功夫去谋私利;三是不能急躁,也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功夫都是在静心中一步步练出来的;四是善心,也就是练拳是体验太极文化、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能首先想着学点功夫去攻击别人或者显摆自己的能耐。

练太极拳是修养平和境界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是修养一种虚空淡泊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因为心有善念者是没有敌人的。这一思想恰恰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不可争、上善若水、致虚极”的境界,也是太极文化的核心属性。

太极修炼:愚者重拳 智者悟道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习练太极的思维

习练太极就要有太极的思维:道家讲修行时,格外强调内外统一,也就是拳的动作是“外”,太极的思维是“内”。将练拳变成人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习练太极拳来改变人为的、习惯化了的思维和观念,达到内外兼修、内外互动、以拳现文、以文领拳。如果不能改变常人的惯性思维,而以世俗的观念去理解和领悟太极拳的特性,是很难达到彻悟的。

“逆向思维”更易接近太极思维

扼要地说,太极思维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与我们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式,要接近太极思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逆向思维”,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常人总是见事发力,太极则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常人总是遇事产生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而太极思维则是顺接顺成,首先是接而不是顶,首先是合而不是对立;不是直线而是变线。

放弃主观 服从于太极自身规律

太极拳是表现太极文化的运动,也是表现大道(客观自然)的拳法,自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人类自诩为高级动物,在很多事情上发展出了自以为是的规律和行为模式。当人类自身的主观、主动随时表露出来时,跟太极拳所表现的太极文化是不相容的。要想练好太极拳,人类就要放弃人类的主观和主动,服从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有经验的拳师都懂得用减法练拳、被动练拳,练拳中,手的动作越少、越小越好,“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这就是“太极无手”之说。领会了这一思想,方可体验到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的推手秘诀

太极拳中的推手有三句秘诀:和合为一,化引变线,拿发自然。这三句秘诀说的是,首先要以平和心与对方出手合二为一,不是顶,也不是躲和拒。其次就是通过变线化引对方的力量,而不是将对方的力量接到自己身上,做到随变而变,舍己从人,化其劲使其落空。第三是在对方力量落空、重心失衡之际,利用自己与对方的接触点迅速建立自己发力的支点,利用其重心失衡产生的力量自然令其走跌,此谓拿发自然。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