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中医解开出汗背后的秘密:五大出汗类型需注意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07   浏览次数: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中医汗帖”,称身上不同部位出汗,说明有不同的体质问题,比如额头多汗-肝阳上亢;鼻头出汗-肺气不足;胸口出汗-脾胃失和。这些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并纷纷转发。就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医专家,专家称,单凭出汗部位这一个症状就做判断有失偏颇。在中医看来,流汗跟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出汗可排毒,又能调节体温,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此外,有五种出汗状况说明身体有异常,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解开出汗背后的秘密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A.盗汗——(1)阴虚内热;(2)气血亏虚

天热流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但如果你睡着时出汗,醒来汗却停止,中医称为“盗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杨小红说,盗汗说明身体有两种状况,其一阴虚内热;其二气血亏虚。

中医建议:

阴虚内热的话则应该滋阴清热,而气血亏虚则应该补益养血敛汗。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服用西洋参,但可能对某一些人效果会不太明显,因为西洋参滋阴清热的力度还不够,而补益气血也不够力,因而单纯使用一味药还不能完全解决盗汗的问题。

杨小红说,通常出现盗汗的人多数都是体质较为虚弱,可能同时还存在一些基础病。因而,盗汗不可妄补,建议找中医辨证论治,并且使用中药调理才可以解决。

B.自汗——(1)气虚;(2)肺气不足

通常人们出汗是因为天气热,或自己活动大,身体温度升高,因而为了降温而出汗。但有一种出汗是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动的话出汗更多。

杨小红说,一般来说,自汗主要有三大原因引起,其一与外感有关,比如外感风寒后,微微发热、周身酸痛、冒虚汗。其二是肺气不足,这样的患者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因而需要补气健脾。其三是内热蒸腾,也就是肠胃有里热,这类人群喜欢喝冷饮,面色偏红,常常烦躁不安,有时还会出现低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时不时也会冒汗出来。

中医建议:

①对于外感引起的自汗,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

②肺气不足,面色少华。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或黄芪、党参、淮山等加上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③里热炽盛,应该清里泄热。在中医看来,泄里热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服用番泻叶,清里热,通大便泄热。

中医解开出汗背后的秘密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C.黄汗——湿热

有些人出汗,衣衫上没有任何痕迹,但有一些人出汗,白色的汗衫或衬衣上留下黄色的印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黄汗”。

杨小红说,一般来说,流黄汗的人多属湿热体质,而且常常可能存在一些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瘀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体外时,便可出现黄汗。这类疾病大都有上腹部闷胀疼痛、乏力倦怠、厌油腻、眼睛巩膜发黄、皮肤瘙痒、小便色黄等症状,可以通过B超、肝功能等检查鉴别诊断。

中医建议:

治疗一般采取清肝利胆、清热祛湿,常用方子是茵陈五苓散。家里也可考虑使用绵茵陈、夏枯草煲水饮用。

D.战汗——急性热病

战汗最常出现在急性热病的患者中,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症状。杨小红说,战汗的三个阶段是寒战、发热、汗出。这系列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患者体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所以,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随着这次发热之后,就会出现冒汗,这正是正胜邪却的表现。如果只热不汗,这是正不驱邪,反而表明病情严重。

中医建议:

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E.脱汗

在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症,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雨,精神疲惫,四肢发冷,气短息微,这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比如低血糖、低血压、心力衰竭等。一般需要使用高丽参大补元气、或用附子回阳急救。

中医建议:

脱汗是重危之症,应立即送去医院采取急救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