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学习中医为什么必须了解“阴阳之道”?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3   浏览次数:

文/ 余浩 郑黎

“阴静阳躁”,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学习中医的框架,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走,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

学习中医为什么必须了解“阴阳之道”?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基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同理,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算得上真正开始。

阴阳的重要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其学术渊源,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他的真传:“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阴阳的普遍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阳气聚集上升而为天,阴气聚集下降而为地,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宰生发,阴气主宰长养,阳气主宰肃杀,阴气主宰闭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达到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邪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从天地之阴阳,看到人身之阴阳。从自然界的阴阳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杀与藏”、“化气与成形”推演出人体内阴阳的“寒”与“热”、“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什么呢?

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想到万物的生老病死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人体,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人体的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头也被称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则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滋养五脏六腑。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无不蕴含阴阳之理。

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

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阴静阳躁”反映的是阴阳的特性,但当阴阳平衡失调非常严重,出现了“重阴”、“重阳”,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重阳必狂”、“重阴必癫”!这就是阴阳平衡失调之后,进一步加重的结局。

对于“狂症”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

对于“癫症”治疗,则需要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所以《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内经》,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

(本文摘自《医间道》,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编校发表。)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