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气功真相(五) 《千金方》用气功治未病之病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5   浏览次数: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兼道教学者孙思邈的代表作,有关气功的论述集中在该书的《养性》卷中。

气功真相(五) 《千金方》用气功治未病之病

《千金方》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何用气功治未病之病?

《养性》十分重视养生治未病,认为:“善养生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提醒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该卷提出了三大与气功相关的治未病途径:

一是养性,因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作者还通过“真人”之言论述了养性的重要性:“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二是益气,要“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三是理气,如“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

至于治未病的具体方法,孙氏提出了包括练功在内的多种手段,强调“善调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言也”。还教导人们“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凡居家常戒约内外长幼……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其中除了介绍成套功法外,还将导引按摩渗透到多个环节。如日常生活中,要“行作鹅王步,语作含钟声,眠作狮子卧”“,凡言语诵读常想声在气海中”;练功与饮食的结合方面,提出“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练功与情绪调控的结合方面,提出“心无烦,形勿极,而助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

动与静是养生的两大流派,也是气功功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对此,《养性》予以同时采纳,其中的《按摩法》、《调气法》即论动静功法。

气功真相(五) 《千金方》用气功治未病之病

《千金方》中的按摩法实际上是全身性运动

动功按摩法 提倡全身运动

理论上孙氏首先引入吕不韦的运动说,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按摩法》记载的动功主要有天竺国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这两套功法名为“按摩”,实为肢体运动为主的动功。

天竺国按摩法,即婆罗门法,唐之后的《云笈七笺》、《圣济总录》、《遵生八笺》等宋明著作收录时称为按摩法,共18节:

“两手相捉扭捩,如洗手法。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两手相捉共按胫,左右同。以手相重按䏶,徐徐捩身,左右同。以手如挽一石弓余力,左右同。作拳向前筑,左右同。如拓石法,左右同。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两手抱头,宛转䏶上,此是抽胁。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立地反拗身,三举。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伸脚着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孙氏认为,这是一种保健类功法,特别适用于中老年人。

老子按摩法,《圣济总录》、《遵生八笺》收录时称为太上混元按摩法。基本操作要点与天竺国按摩法相似,也是四肢运动为主的肢体导引法,但该法通过“捩身”、“扭肩”、“扭腰”、“捩内脊外脊”等动作,加强了脊柱的运动。孙氏在《卫生歌》中提出:

“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擦常在面” 。

综合两者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全身性运动锻炼。仔细分析这两套“按摩”的动作,其操作要点与《导引图》、《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等,似有一定的共性。反映了作者对于前人功法的继承与创新。

气功真相(五) 《千金方》用气功治未病之病

孙思邈(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静功调气法 提倡吐纳炼息

《养性》对于静功的重视,体现在三个方面:传承六字诀,提出禅观法,推崇闭气法。

孙氏完整地收载了《养性延命录》的六字气诀,并对原书中表达不甚清楚的“十二种调气法”作了解析: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此十二种调气法……皆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对于文中的“左右导引”孙氏没有交代具体的方法,但从语境分析可能与《按摩法》介绍的四体导引有关,也即吐字配以一定的肢体动作,这是孙氏对六字诀练法的发展,现代功法中的养气功、健身气功·六字诀等,将动作与发音呼气相结合之法的依据可能就源于此。

不仅如此,孙氏在另一部气功著作《卫生歌》中还提出了六字诀的四季应用: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长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将原来用于治病的功法拓展到养生范畴。

禅观法可能是由密宗宝瓶法发展而来的,孙思邈进行了介绍:

“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人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

其中的“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是静功锻炼过程中“静极生动”的自发动现象,也是自发动功的最早文字记载。

《养性》特别推崇闭气法:

“调气之时……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能至千则离仙不远矣。”

这种方法与现代气功中配合默念词句的“吸—停—呼”锻炼极为相似。

孙氏还引彭祖之话,介绍了在闭气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胎息及其作用:

“和神导气之道……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总之,《养性》作为《千金要方》的一卷,比较确切地反应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其对气功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养性对于养生的促进作用及气功的养性作用;二是拓展了六字诀的应用范畴;三是记载了禅观法、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三套功法及练功过程中的自发动现象。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的养性》一文整理发布,作者黄健,选自《现代养生》期刊,2011年11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