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养生备于理:养生要识病 防病先“养心”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20   浏览次数:

面对疾病,养生者得先聊及病理

养生备于理:养生先识病 防病先“养心”

面对疾病,我们如何养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初著名医家尤乘的《勿药须知》中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其云:

仙曰:“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谓一切唯心造,良不诬矣。所以人之七情内起,正性颠倒,以致大疾缠身,诚非医药所能治疗,盖药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端之变幻。

故仙又曰:“医不入刑官之家,药不疗不仁者之疾。”盖福有所主,祸有所司,报复之机,无一不验。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积过愆,天地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于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风寒暑湿之所感,酒色性气之所伤,六欲七情生于内,阴阳二气攻于外,此病生于心也。

《仙经》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噫!将从何处炼乎?总不出于心耳。故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欲伤肾。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或曰:何谓心药?

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予考历代医书之盛,汗牛充栋,反复详明,其要主于却疾。然《内经》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吾以为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也。(《寿世青编》)

人生于世百年,一年四季365日,或天炎热,或地冻寒,或风雨侵袭,或禽兽伤害,或行走失碍,或起居失慎,或饮食失适,或事务失宜,或心情失衡,诸如此类,人体均可能受伤被损,患疾得病,此乃正常。关键是据病而理析之,据理而医治之。

面对疾病,医者务必识得病理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引用扁鹊语:“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而后再根据不同情况,运用食疗、药疗等相应治法。其实,病人也一样,若自己识得病理,平常行事,多加注意,四时寒暑,有心防范。即使患病,自己也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对症而治。

养生备于理:养生先识病 防病先“养心”

食疗、药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有关资料称,有传染病专家指出,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多。美国疾控中心也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6美国人感染食源性疾病。中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个半人中就有1人罹患食源性疾病。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过,“五味生害”(《吕氏春秋》)、“病随五味入五脏”(《黄帝内经》)。此属所谓“病从口入”。

如何避免“病从口入”

病从口由饮食传导而入者,一般称“食源性疾病”,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余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

其中,肠道致病菌(约10种)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而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主要有甲肝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病毒性腹泻、甲肝等疾病。

易出现问题的食物包括:未熟透的食物、霉变食物、本身含毒素的食物、受其他污染的食物,等等。细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腹痛;神经毒素、肉毒杆菌,主要引起神经传导问题,出现麻木,走路不稳,体乏无力,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毒物质,表现不一样。医师告诫大家,突发性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冷静分析发病原因之后,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催吐、导泻、解毒等应急措施。

如果经上述急救,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呢?医师又告诉我们,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口号是:“洗净你的手,煮熟你的饭。”饭前洗手要成为习惯,不要喝生水,不吃发霉食物,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食物加工,要尽量充分加热,尤其要慎食未煮熟的海鲜及生鱼片等。保持厨房清洁,用来制备食品的用具、餐具必须清洁,洗碗池定期清洁消毒,接触厨房用具的抹布每天消毒晾干。冰箱内存放食品,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刀、案板等工具及装食品的容器要生熟分开。

包装食品要即时食用,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听装、瓶装的饮料和塑料真空包装的各类小食品一旦打开包装,最好即时食用,防止腐败变质。前面所说仅是饮食方面的菌毒传染与伤害人体以致病。还有认为“食多杂作患”,“杂食犯伤”,“重肉食生百病”,“食过饮过致病”,“饱食即卧生百病”,“饱饥咸酢所伤”,“酗酒烂肠胃伤神寿”,这还涉及到饮食数量、品种和方式、习惯方面的致病问题。

养生备于理:养生先识病 防病先“养心”

合理饮食(资料图 图源网络)

防病首先要“养心”

我们在前编,即第五编《心理——修德养性仁者寿》中所辑诸多条目内容,或认为“心乱百病生”,“百病起于情”,“神不病则人不病”,这是主张防病首先要“养心”,以调节精神状态。或认为“百病生于气”,“五劳伤人生病”,等等。关于人体疾病来源,有形者有,无形者也有,种种渠道,杂而细微,难以描述得十分彻底。

现代医学总结出人类产生疾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体内毒素的积累;

第二:系统的失调;

第三:营养的缺乏或不均衡。

然而, 在第一条所谓“体内毒素的积累”中,其第六项“情绪”,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云云,走的还是“中医门诊”、“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都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脏腑调和,气血充沛,精神乃治。反之,情志因素也会影响到脏腑气血的失调而致病。妇科病中,七情致病者甚多。因此,医生治病,除了运用药物和体疗外,还应重视对患者精神心理的治疗。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的关系,至关重要。

养生备于理:养生先识病 防病先“养心”

脏腑调和,气血充沛(资料图 图源网络)

《素问·上古天真》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保持这样良好的精神状态,自然可减少疾病。《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所述:对患者要“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受气论》指出,只有“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才能清楚地了解病人心情,采用针对性的语言疏导,多方设法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顾忌、偏见和恐惧等心理性疾病和障碍,使其心神安定,激发其正气抗病的能力,发挥病人自身具有对疾病的调抗作用,使所予之药物起到更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传统中医学认为,对于疾病,以预防为主,因此提出“治未病”,而对于病人,首治的还是“心病”。

养生备于理:养生先识病 防病先“养心”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华养生通鉴》(宁业高编著)整理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编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