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道教丨修道之人必须到专门的场所修行?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9 浏览次数:次
文/杨燕
南宗自初祖紫阳真人张伯端创教始,至三祖薛道光,几乎是一系单传清修,未见大规模成系统的传教。此中有机缘的原因,大概也有初祖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的因素,因此,后来的传教显得极其谨慎。至四祖陈楠,在修丹法的同时,修雷法符箓。
紫阳真人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南宗传教过程中出现的修道场所问题
修丹法常要静修,少与人接触;而修雷法符箓,其一大目的是济世度人,普济苍生,势必要与人多往来。或许,正因为此,从陈楠开始,南宗方广传。应这一需求,陈楠更是提出了修仙三等说,与其丹法修炼理论结合。
广传以后,则出现修道场所、戒律问题,而戒律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家室问题。这也是现在道教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修道场所的问题。
静室——早期的修道场所
道教修行的专门修道场所,从立教之初便有了。《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曰“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案《典略》中“修”指张修,乃三国时益州别部司马,曾与时为益州督义司马的张鲁一起率兵攻打汉中,但被张鲁暗杀,其部下也都归顺于张鲁。
宋人裴松之在《三国志》该条注指出“修”乃“衡”之误写,即此处所论之人为张衡。张衡乃张鲁之兄。无论此处之人所指为张衡还是张修,此二人都与张鲁有密切关系,他们死后,其部众也都为张鲁所得,与早期道教关系密切。因此,此处说的“静室”应该就是早期的一种修道场所。
修行的道长们(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玄都律文》中说:民家曰靖,师家曰治。
按《三国志》记载:“鲁遂居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因此,民家这里指的应该是在自己家里修道的人,师家则是指出家修行的专业道士。在自家修道,也有专门的场所,这个场所就叫“靖”,出家的则称为“治”。
“治”和“靖”的规模不一样:“民家靖广八尺,长一丈。中治广一丈二尺,长一丈四尺。大治广一丈六尺,长一丈八尺。面户向东,炉按中央。”民家的靖室要小,规模也比较简单。按《道门杂略》记载:“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
按“靖”字与“静”古文可通用,“靖”室其实便是“静”室。又“靖”有安定、和平、谦卑之意,因此,“靖”室的设置、命名,都暗含了要求处于靖室中都修道者保持内心都虔诚和安宁。
“靖”的设置并非专指民家修道场所
前文谈到的《三国志》中“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之说,显然“静室”所指并非一定是民家。《真诰》中也说:“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还堵……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宜人间。”此处的“静室”所指,也不一定是民家。可能是民家修道的离家炼丹、或修行所用,也可能是专门的道士炼丹、或修行所用。
与“靖”不同,“治”则专指道士传道、祭祀、修行的地方。除了“靖”“治”以外,道教修行者的修行场所还有“观”“宇”“庐”“寺”等。《玄都律文》曰:“道士、女官、祭酒、箓生,身任法诫,若死,要在靖宇观治,不得在俗人舍宅。”
北宋时期道教修道场所数量甚多
对于南宗来说,张伯端所在的北宋时期,道教修道场所已经比较成熟,且数量甚多。但因为南宗开始的时候,传法人数极少,几乎可以说是一系单传,关于南宗的修道场所,记载甚少。至陈楠、白玉蟾后,尤其是白玉蟾祖师时,关于修道场所的建设、记载才越来越多起来,相关的戒律章程等问题也有了相应的记载。
玉蟾祖师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按白玉蟾祖师的文集记载,涉及到当时到修道场所,或者与修道有关到场所有:靖、庵、轩、室、斋、观、宫等。这些修道场所,除了“宫”“观”是出家道士专门的传道、修道场所外,其他则有些是专门等道士所用,有些则是居家修行者所用。如鹤林靖,它是白玉蟾弟子彭耜传道、修行的地方,但从相关记载来看,彭耜又有家室,并非专门的出家道士。“庵、轩、室、斋”都存在这种情况。
同时,从白玉蟾门下彭耜传道、修行的地方称为“靖”、“治靖”这一点来看,南宗与正一派不无关系。虽然白玉蟾文集中所涉及的这些修道场所并非都是南宗派系的,但客观上说明一个情况,即在当时,无论是南宗还是别的宗派,修道的人并非必须离家、或者出家为专门的道士到专门的修道场所修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