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 >

丘处机养生思想略论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

  一、人既具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现实性使人成为有限的存在;而超越性又使人不甘于有限性的束缚,总是试图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生命无常是由肉体存在所决定的人的一种本质的有限性,它是人一切其他有限性的最终根源,只要超越了这种有限性,人就可以达到无限,实现超越的最终境界。儒、释、道各家都把超越生命无常视为最终的人生境界,并进而把“生死问题”视为终极关怀。对长生的追求便是道家道教解决人生终极关怀的独特方式。

  追求长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个古老传统,早在先秦道家那里,就已不乏其论。老子曾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又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不仅多次谈到长生,而且还提出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养生方法。《庄子》承老子思想之统续,亦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老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而非单纯的肉体长存。老子曾对“死”与“亡”作了区分,他言:“死而不亡者寿。”“死”即是指肉体的消亡,而“亡”则是指精神的毁灭。从老子言“死而不亡者寿”来看,他所主张的“寿”并不是指肉体的永存,而是指精神的不灭。《庄子》在谈到“坐忘”时曾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谓坐忘。”这种“离形去知”的修养方式,显然是其追求精神超脱的表现。虽然老庄把精神超越作为最终的人生境界,但并不否定肉体,而是在追求精神超越的基础上,力求形神统一。在老庄思想中,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即是道与器的关系,道是形上的,器是形下的,人们要想把握形上之道,离不开形下之器,形下之器是达到形上之道的工具或手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庄子》讲“技进于道”。

  《太平经》言:“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与老子所言的“死而不亡者寿”基本一致,而“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则与《庄子》的“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如出一辙。从表面上看,《太平经》似乎完全继承了老庄以精神超越为主而以形神合一为归的养生理论,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与老庄相比,《太平经》更重视肉体在成仙过程中的作用,更强调形神不离与形神合一,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其对仙与鬼的区分上看出。《太平经》认为,仙与鬼有本质不同,仙是形神合一的,而鬼却是形神分离的。在以长生成仙为信仰鹄的的《太平经》看来,不离肉体而成仙的形神合一的超越方式显然高于纯粹的精神超越。这种不离肉体而成仙的思想,到晋代神仙家葛洪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洪不仅明确主张“神仙不死”,而且还言:“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葛洪认为,仙人可以分为天仙、地仙与尸解仙三等,其中天仙最高,他能举形升天,而地仙其次,只可以在世长存,至于尸解仙则死后形神分离,只有灵魂升天。从葛洪把举形升天的天仙视为最高等的仙位来看,他显然以肉体成仙为最高追求目标。

  作为“道教中之改革派”,全真道一改早期道教以肉体成仙为最高追求目标的思想,而返归先秦老庄,提出了“全真而仙”的成仙理念。对于“全真”的意义,晋真人言:“夫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炁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备,五行都聚,四象安和,为之全真也。”李道纯亦言:“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在全真道看来,所谓“全真”,就是全精、全气、全神,也就是达到精、气、神的合一。但是,与传统道教强调肉体成仙不同,全真道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并不是与人的肉体相关的精、气、神。在全真道思想中,精、气、神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精、气、神称为元精、元气与元神,除此之外,还有后天的精、气、神,后天的精、气、神即是指交感之精、呼吸之气与思虑之神。后天的精、气、神都是与人的肉体紧密相关的,随肉体的生灭而生灭,但元精、元气、元神,源于太虚一点灵明,是具有超越性的,尤其是元神,为人之真性所在,只要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过程,就可以使元神脱离肉体,上升天界而得永驻。因此,全真道所主张的“全真而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方式。

  立足于“全真而仙”的成仙理念,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对早期道教所主张的肉体成仙进行了猛烈批判,他言:“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在王重阳看来,想凭借肉体而获得超升,这简直是太愚蠢了,人是一个既有限而又无限的存在个体,其中人的有限性来源于人肉体的存在,而人的无限性则来源于人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人的肉体就如现实世界中的万物一样,有生必有死,无论人们如何修炼,都不可能获得肉体的永存,能够万古长存的,只能是精神。所谓超越凡世并不是一种肉体的飞升,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越。现实生活中的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堕入生死轮回之苦海,都是肉体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因此,要想获得精神永存,就必须抛弃肉体的束缚。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把人的精神与肉体对立了起来,他认为“性为真,身是假”“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全真而仙”就是要通过全精、全气、全神的过程,使真性不乱,而“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二

  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成仙理念,后来被全真七子所继承,马钰曾言:“天有时而崩,地有时而陷,山有时而摧,海有时而竭。凡有相者,终劫于坏。惟学道者,到神与道合处,则永劫无坏,兼功及九祖升上清矣。”凡有形有相者,都有生有灭,无形无相者,则无生无灭,对于人来说,肉体是有形有相的,而真性却无形无相,因此,肉体是不能永存的,只有真性才可以永劫不坏。在此基础上,马钰进一步主张身假性真,他说:“身四假尚为余,景繁华事可疏。有个中真个物,令牢落达冲虚。”“身四假”就是指人的肉体,而“个中真物”则是指人的真性。在马钰看来,有形有相、有生有灭的肉体是虚幻的,只有人的元神、真性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人能获得长生永存的内在根据。但由于一般人认假为真,不识真性,难免堕入生死轮回,只有“识破四假身,修炼个真身”才能够“全真而仙”,永脱轮回之苦。

  在全真七子中,最能把“全真而仙”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丘处机。丘处机在继承王重阳、马钰“全真而仙”的成仙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全真道注重精神超越的特质,在《邱祖语录》中,对于形与神之间的差别,丘处机有与马钰类似的说法,他说:“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神也,性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这段话包含着以下三层义蕴:

  首先,在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上,丘处机主张“道涵天地,神统百形”。正如老子所言,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个无状无象的道,显然是无形无相的。而与道相比,天地则为有形有相的存在物,因此,虽然道生天地,但道与天地的关系却是无与有的关系,道为无,天地为有。由道与天地的关系进一步推扩开来,就可以得出形与神的关系,神是无形无限的,而百形、百物却都是有形有相有限的具体存在物,有限则不能统率无限,但无限却可以统率有限,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丘处机主张“神统百形”。显然,在他看来,在神与形之间,以神为主,以形为辅,形从属于神。

  其次,有形的东西一定有生有灭,无形的东西则无生无灭。有生灭的东西,不管它能存在多久,终有一天会消失;无生灭的东西,既然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死,可以永存长驻。从理论上讲,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有形有相的东西一定产生于无形无相的东西,有形不能从有形中产生出来,因为有形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或者说都是有一定规定性的,它在获得某种规定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成为其它存在物的可能。因此,万物中的任何一个存在物,都不可能成为万物的本源,只有超出于万物之外的道或无,因为是毫无任何具体规定性的东西,所以才可以成就任何东西,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老子才说“有生于无”。道生万物,但却无物生道,道是自本自根的,它自古以固存,即它不是他物所生的,而是永恒存在的,所以道是无生的,既然无生,那么必然无死。万物就不同了,万物都由道所生,有生则有死,正因其为被生,所以最终必然归于消亡。

  最后,对于人来说,人的肉体是有形有相的,而人的真性或元神却是无形无相的,根据有生必有灭的自然法则,肉体是一定会消亡的,而人的真性或元神却可以永存不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丘处机坚决反对凭借肉体以获长生的想法,他与王重阳一样,也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明大道。不仅依赖肉体不可能获得长生,而且人的肉体以及以肉体存在为基础的各种生理欲望,还是人长生成仙的障碍,他说:“色身元有限,情欲浩无涯。痴似蜂贪蜜,狂如蝶恋花。”人的肉体是有限的,而在肉体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情欲却是无边无涯的,世俗中的人们,不能领悟这个道理,往往认假为真,像蜂贪蜜、蝶恋花一样,一生追名逐利,到头来总是一场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性逐无边念,轮回几万遭。五行随变化,四大不坚牢。暂假因缘活,空贪岁月劳。不知身是患,徒竞物为高。”

  三

  丘处机的成仙理念,显然与早期道教所追求的肉体长生是完全不同的,但这并不是说丘处机就不讲长生,前面已经提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一个基本理念,没有这个追求很难说是道教,全真道与早期道教的不同,并不在于是不是追求长生成仙,他们的分歧产生在获得长生成仙的方式上。早期道教所讲的长生成仙是肉体成仙,而全真道所追求的却是精神超越。丘处机言:“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此无上大道,非区区延年小术耳。”显然,丘处机并不是不讲长生,而是超越了肉体长生,寻求真性永存。

  与王重阳及全真七子中的其他六子相比,丘处机更重视养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有专门论述四时养生的著作《摄生消息论》。确切地讲,《摄生消息论》不能算是丘处机具有创造性的专著,而是他对以往养生理论的总结。在《摄生消息论》中,丘处机以老庄顺任自然的思想为宗旨,讨论了春夏秋冬四时的阴阳消息、养生之道、易发病症与对治方法,其中大部分内容取自《黄帝内经·素问》,同时又明显受到孙思邈的影响。因此,《摄生消息论》很可能是丘处机向门下弟子或帝王将相介绍古代养生理论的记录。但《摄生消息论》的存在本身已经足以说明丘处机重视养生这一事实。其次,丘处机曾先后向金世宗与成吉思汗宣讲养生之方。金大定二十八年(1688),金世宗召丘处机赴阙,问以延生之理,丘处机对以“惜精全神,修身之要,恭己无为,治天下之本,富贵骄淫,人情所常,当兢兢业业以自防耳。诚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远。”元太祖十四年,成吉思汗征召丘处机,以问“长生之道”与“保国养民之术”。丘处机不顾七十三岁高龄,西行觐见,并三次向成吉思汗宣讲至道,讲道的具体内容现存于《玄风庆会录》。在这次讲道中,丘处机提出了“外修阴德,内固精神”的养生理论。最后,丘处机还有专论内丹理论的著作《大丹直指》。《大丹直指》虽是内丹著作,但内丹修炼实为最高级的养生方式,除了可以弃壳升仙之外,亦可以有长生之效,丘处机言:“气满神壮,结成大丹。非特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可跻圣位。”在《大丹直指》中,丘处机把内丹修炼方法分为小成之法、中成之法与大成之法三个等级,其中小成之法与中成之法都是属于养生功法,可以达到返老还童、驻世延年、长生不死的功效。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大丹直指》亦可以视为一部养生著作。

  作为早期全真道的最重要代表,丘处机在磻溪、龙门十三年的修道生活中,奉行的也是苦行的原则。但他后来开始重视养生,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首先:宣教的需要。全真道在初创时期,为了吸引信众,往往以异迹感人,以神通化人,苦行的原则不仅有利于修道,而且也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当全真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全真道要想吸引更多的信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迎合人们的需要。对于处于社会上层的达官贵族而言,他们所关注的是生命的长存和富贵荣华的永葆,若以苦行来劝化他们,自然是行不通的。但全真道的发展却又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不得已,全真道必须改变以往的阐教方式,由注重养生来代替否定肉体存在的苦行。丘处机向金世宗宣教的过程就是这种转变的一个例子。《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三记载,丘处机言:“俺于大定间入见时,进词毕,承旨求道,俺心许传谷神一章。以万乘之君,恳心求道,况乃实有德行,亦足以传。然必能持戒七日而后可,曰:不能。减至五日,又曰:不能。又减至三日,近侍犹以为难,遂止。”这是丘处机自述其向金世宗宣道时的一段故事。丘处机见金世宗虔心求道,于是就想把得自王重阳的内丹心法传授于他,但由于金世宗不能斋戒,于是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给他讲解一些一般的养生道理。同样,对于普通信众而言,也存在这个问题。给普通信众讲精神超越之类的大而空的道理,远不如告诉他们修道可以养生、可以长寿来得实在。因此,丘处机注意养生,提高自己的寿命,就可以向信众证明:信仰全真道同样可以长寿。

  其次,修炼的需要。在内丹修炼的方法上,与全真道南宗采取“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顺序不同,王重阳的全真道北宗采取的是“先性后命”的步骤。一般的学者,大多以顿、渐来区分“修性”与“修命”之间的不同,以为以“修性”为主的北宗讲求明心见性,属于顿法;而以“修命”为主的南宗,则主张由命达性,属于渐法。但实际上问题并非这么简单,修性、修命与顿、渐之间并非如此机械的对应关系。就全真七子而言,他们虽然都属于“先性后命”的北宗,但他们之间却仍然有顿渐之别。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记载,丘处机曾言:“丹阳二年半了道,长真五年,长生七年,我福薄下志十八九年,到通天彻地处,圣贤方是与些小光明,未久,复夺之。”丘处机显然承认自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悟道有迟速之别,其中他与马钰之间差别最大,马钰的修炼方法应该属于顿修之类,而丘处机则属于渐修。对此,可以通过《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中的另一段话来得到印证,其中言:“长春师父尝言,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所以得道迟。悟死者当下以死自处,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犹有经营为作,是差迟也。”显然,在丘处机看来,他与马钰之所以悟道有迟速是因为两人下手处不同,马钰直接悟死,属于顿法,而他悟万有皆虚幻,则为渐门。丘处机之所以重视养生,与他采取的修炼方式是有关的,他既然采用渐修之法,那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悟道,若自己寿数不长,就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从而功败垂成。因此,养生是他最终悟道的前提。从另一个方面讲,顿、渐法门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与各自的气性有关系,气性不同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修炼方式。顿法适合于智者型的人,而渐法则适合于仁者型的人,而采用渐悟之法有益于长寿。

  四

  丘处机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玄风庆会录》、《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著作中,《磻溪集》及各种语录与传记中也间有涉及。综合以上各方面材料,其养生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顺任自然。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皆由道所生,皆禀承了道的自然本性,只要顺任自然就可以与道合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所以,老子又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即是以不生为生、自然而生,天地因“不自生”而长久,人只要能够顺任自然,亦可以长生。老子顺任自然以养生的思想,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成为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宗旨。丘处机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在《摄生消息论》中,他提出了顺应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以养生的观点,如他在谈到春季摄生消息时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在论及夏季、秋季与冬季摄生消息时,丘处机亦有类似的言论。

  (二)清心寡欲。道家虽然以顺任自然为养生理论的最高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纵人的各种生理欲望。在道家看来,对各种生理欲望的放纵不仅不是自然的,而且恰恰是反自然的。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教的《清静经》把道家这一思想进一步强化,认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提出了清心寡欲的养生思想。在《玄风庆会录》中,他言:“学道之人,知修炼之术,去奢屏欲,固精守神,唯炼乎阳,是致阴消而阳全,则升乎天而为仙,如火之炎上也。其愚迷之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损其神,是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为鬼,如水之流下也。”并劝说成吉思汗“省欲保神”。在《磻溪集》中,他还言:“色身元有限,情欲浩无涯。痴似蜂贪蜜,狂如蝶恋花。”又言:“六根谁是主?贪欲自招殃。一念色心动,百骸秋气伤。”在各种生理欲望中,丘处机认为色欲对养生的危害性最大,他在《示众戒色》诗中言:“劳生有万种,最大无过色。不唯丧命根,复乃销阴德。”

  (三)炼养合一。炼养合一是指把内丹修炼与养生相结合。前已提及,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把内丹功法分为小、中、大三成,认为修炼小成与中成之法可以长生,修炼大成之法可以弃壳升仙。显然,在丘处机看来,内丹修炼与养生是一致的,各种养生功法实际上都是较低层次的内丹修炼之法,而内丹修炼之法则是高层次的养生之法,是超越生死轮回获取精神永恒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把一些简单的内丹修炼之法作为养生之法看待,如他在谈到秋季摄生消息时言:“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但在丘处机的思想中,内丹修炼与养生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丘处机看来,内丹修炼要高于养生,超于养生。养生要以内丹修炼为旨归,若为了养生而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超越,这是丘处机所极力要反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丘处机反对各种不求大道的旁门小术。他认为,各种旁门小术不仅有妨于大道,而且还劳神、损精、伤气,不利于养生。

  (四)德养结合。与以往的养生理论相比较,全真道养生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非常强调道德在养生中的作用,而在早期全真道代表人物中,丘处机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他言:“大抵外修福行,内固精神,内外功深,则仙阶可进,洞天可游矣。古今成道者,皆福慧相须,慧为灯火,福为灯油,火无油则不明,慧性无福则不王,故达士宁损其身,不损其福。世之人,虽天资明敏,学海汪洋,若福行未加,则终不能探其道元之妙。”以上丘处机所说的“福”可以理解为“德”,但“福”与“德”尚有差别,“福”重在果,而“德”则为因;“福”为经验的,而“德”是超越的。但“德”为“福”之本。从丘处机言“达士宁损其身,不损其福”来看,显然他认为“福”比“身”更重要,“福”之厚薄不仅影响人的寿命长短,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能否得道成仙。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请教养生之道时,他言:“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外修阴德,内固精神”便是丘处机为成吉思汗开出的一剂养生良药,其中“外修阴德”属于“德”,而“内固精神”属于“养”,“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即是德养结合。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