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 >

中和: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9   浏览次数:

  道家健康的基本精神是“中和”。“中和”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共有思想,尤其道家道教、儒家论述更多。

  从历史渊源看,“中和”思想在《尚书》中就有。《尚书》有云:“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合黎众时,是雍和也。言天下众民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在这里,已经提到了“平和”、“协和”、“雍和”、“大和”四种“和”,虽未明确提到“中和”,已有“中和”思想的萌芽。因为如此贵“和”,怎么“致和”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尚书》由此引出“中”的概念,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认为持“中”才能致“和”,才能“克谐”,才能“神人以和”。

  《周易》发扬了“中和”思想。《周易》对“中和”近乎推崇,“中和”在《周易》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序》论“中”曰:“昔伏羲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氏亦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元也。文王观大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以之中,老氏亦察大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文王通其宗也。”[1]陆氏这段文字涉及“和”、“中”、“正”等重要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和”、“中正”的逻辑关系。“要以之中”则说明了“中”是道家道教与《周易》所共同遵守的“要”道。

  道家道教沿袭了《尚书》、《周易》的“中和”,并形成了有浓郁“道”特色的“中和”之道。这一点,李远国先生在《中和之道的理论阐释》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在他看来:“中”是“道”的体现,守“中”即是守“道”;“中”即为“度”;“中”亦为“虚”,亦为“空”; “中”是“道”的体现,“和”为“道”的状态;“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这种“常”,便是老子的形上学之道等等,“概而言之,老子认为‘中和',是谓大和。”[2]卿希泰先生提出:“由于《太平经》认为人体是由中和之气所形成的,故常以中和气来代表人。”[3]综合道教学者诸多见识,可以看出,道家道教的“中和”内涵芜杂多端,既源及哲学上本体论、认识论,又涉及系统整体论,还关系到医学上的生命观等。因此,有必要对以“道家道教健康”为研究对象的“中和”做一界定,才不至于发生歧义。

  本文所说的道家道教的“中和”,并没有上述许多内涵,乃是一种确指,指一种“使阴阳平衡的状态”。这种意义的“中和”在道家道教里面,有明确的论述。《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河上公注:“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唐玄宗注:“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王雱注:“阴阳适中,乃和。”[4]这段话可以作为道家道教健康“中和”的总纲。再如,《庄子》载老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在这句话里,“和”是阴阳交感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促成了“物生”的结果。“和”的内在本质或说关键是交感、感通,而并非“和谐”,和谐是交感、感通所产生的好的状态,并不能反映“和”的深层次内涵。道家道教这个“和”的本质,在《太平经》里也得到体现,如云:“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5]在《太平经》看来,“和”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对立统一的双方即阴阳;二是阴阳要“得交”,没有“交”的过程,“和”即不得。所以《太平经》又论曰:“故有阳无阴,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无阳,亦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有阳而无和,不能传其类,亦绝灭。故有天而无地,凡物无于止;有地而无天,凡物无于生;有天地相连而无和,物无于相容自养也故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男女无可生子,以何而成一家,而名为父与母乎?”[6]《太平经》的“中和”思想与“三合相通”思想联系非常密切,如“《太平经》是在阐述天地人“三合相通”的思想时,进一步阐明了它的中和思想的意义。” [7]也可说明交感、感通是“和”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内涵。江征有关于道家道教“中和”的精辟论述:“盖阴止而静,万物负之;阳融而亨,万物抱之。然师天而无地,则偏乎阳而失之过。师阴而无阳,则偏于乎阴而失之不及。必有阴阳之中者,强不失之过,弱不失之不及。冲气是已冲之为气,天一为之本,天五为之中,则冲者,中也,中通上下,是谓天和,道之致用,乃在乎此。”[8]在江征看来,“中通上下”才能致“和”,这一点与老子所说的“两者交通成和”意义相近或相同。但江征明确论述了“中”有名词、动词两种属性,“阴阳之中”的“中”是名词,是中间、平衡的意思;但“冲者,中也”,“冲气是已冲之为气”则表明了“中”的动词属性,是“使…中(平衡)”的意思。综合老子、江征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道家道教的“中和”有“使阴阳感通而达到动态平衡”的意思。也正基于此,我们认为,道家道教的“中和”思想构成了道家道教健康的基本精神,它的理论元点就是“冲气以为和”。

  道家道教以“中和”为基本精神的健康理念,与中医学是相通的。中医学以“平”与“和”为健康的基本精神。《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对健康的总概括,中医这里的“平”字与上述道家道教的“中”字同一道妙。又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支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灵枢·本藏》) 在中医这段文字里,反复强调了“和”字,根据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细分为“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指出达到这些“和”,人才能“平”。中医这里的“和”重在阐发医理,在哲学意蕴上没有道家道教深入,如并没有突出“和”的交感、感通内涵;而道家道教的“和”虽然阐发了“和”的交感、感通的本质性内涵,对医学却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将“道”、“医”结合起来看,才能得出对“医道”之“和”较为完整的认识。

  在道家道教的形神论中,道家道教一般把形置于第一位、神置于第二位。比如,道家道教虽然也有神可脱离形而独立存在的论述,但那主要是一种修炼后成仙证真的境界,说的是“仙”不是“人”。而且,达到这种境界也还是要从肉身开始修炼。道教一般形神并提,在形神并提中,虽然也很强调神的重要性,但基本上以身体的第一性为前提。如《太上老君内观经》云:“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9]《金丹大要》云:“身外有一万八千阳神,身内有一万八千阴神。”(《金丹大要·上药三品》)《黄庭经》云:“泥丸百节皆有神”(《黄庭经·至道章》)等等,这些“神”不能脱离“形”而存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道教由于其宗教的形而上性,难免有一些夸大“神”的作用,但是,就形神关系而言,基本是持形第一位、神第二位的观点,这与现代医学也相当吻合。

  重视“道德”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道家道教健康理论的一大特色。《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又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在老子看来,道德是万物生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善”人,才是天之“亲”,才能得到长生的利益。《老子》把“德”作为健康要素之一的思想,晋代的葛洪继承并发挥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对俗》)葛洪在这里明确指出“修德”是“修身”的前提,养生必须修德,而不仅仅是技术,“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宋·李昉更有进一步论述:“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修一善则魂神欢,除一恶则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仙录》必书其名,死籍必消其咎,养生之理,尽在此矣。”(《太平御览·养生》)李昉在这里已经涉及到行为医学的内容,这比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行为医学要早近一千年,难能可贵。

  “世”是道家道教健康模式的主要元素之一,此处的“世”是“社会”环境之义。道家道教认为,个人如何处世,个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道家道教有一整套的处世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中和”,中和是处世的基本原则。《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河上公注:“锐,挫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正之,法道不自也。纷,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10]宋徽宗曰:“万物之理,偏乎阳则强或失之过,偏乎阴则弱或失之不及,无过不及,是谓冲气。冲者,中也……锐则伤,纷则离,挫其锐则不争;解其纷则不乱;和其光,《庄子》所谓光矣而不耀也;同其尘,《庄子》所谓无物委蛇而同其波也。” [11]在老子看来,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以和为贵,不争不乱,光明而不耀眼,无为而不孤标。道家道教这种“中和”之道无疑是明哲保身、健康的必要因素,如深谙养生之道的嵇康被司马氏所杀,虽说原因复杂,但从保身的角度,也可以从“处世”的健康理念中找到些许原因。设若嵇康以“无物委蛇而同其波”的“中和”之道来处世,或能避免杀身之祸。诚如杜光庭所说:“理国用冲和之道,则无争锐之情,以伤于物;无劳扰之事,以伤于人;不伤于物,则万国来庭,四夷响化,兵革不起,怨争不兴,不尚于拓土开疆,凌弱暴寡矣;不伤于人,则使之以时,赋役轻省,家给人足矣。理身者解纷挫锐,外无侵竞,内抱清虚,神泰身安,恬然自适矣。 约人以明道者,明人必资于道也。”[12] 杜光庭从身国两方面论述了“中和”处世的重要性,用之“理国”,“则万国来庭”、“家给人足”;用之“理身”,即“神泰身安,恬然自适矣”。“世”之于健康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天”作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的主要元素,体现了“道法自然”之特色。此处的“天”是“自然”环境之义。道家道教非常推崇“自然”,提出的“道法自然”影响古今中外,也深深体现在健康理念中。道家道教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理念主要体现在“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思想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古今论述较多,兹不赘述。笔者认为,道家道教的自然环境,包括“天时”与“地理”两个方面,在道家道教健康理念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北宋张君房编著的《摄生月令》,其核心内容是依据时令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以“天时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为基石的健康理论。[13]再如道教修炼所强调的住所“洞天福地”,认为“洞天福地”是长生久视甚至成仙证真的必要条件,这不能不说是以“地理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为理论前提,或说本就是健康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在道家道教看来,形、神、德、世、天都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家道教健康的主要元素,而形成“形神德世天”五位一体的道家道教健康模式。这种健康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健康模式,这五个元素只是代表“主要”,并不能说明“全部”,统括“整体”。实际上,道家道教关于健康的理念,博大精深,它的科学性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医学所证实,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现在的“五位一体”可能会发展为将来的“七位一体”、“九位一体”,这正说明了“道”的旨归性与“广容”性。

  从健康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健康的医学内涵是逐步发展的,从单一的身体因素,发展到身心因素,再发展到身心社会因素,现在已经发展到身心社会道德因素。健康内涵的丰富使得健康的外延已经不限于医学本身,而涉及到社会以及道德因素。这就使得关于健康的研究,用单一的传统的医学研究达不到目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这一点,在医学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社科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如社会问题医学化、医学问题社会化,已经是医学界与社科界共同关注的命题,一些医学上的重大课题已经是医学界与社科界联合攻关。德国诺尔曼曾说:“医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中国著名社会医学专家、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黄家驷也说:“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受生物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影响。因此,医学与社会科学是密切相关的。”[14]中外学者对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关联性做了很好的阐述,足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的甚至核心的地位。但是,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四位一体的健康模式,还是有一些不够明确或说忽略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健康的影响这一重要元素。如不论是“天时”之自然环境,还是“地理”之自然环境,“自然”对健康的影响中西医都有所认识,但是,现当代的医学模式却没有把“自然”这一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纳入。而“法自然”正是道家道教特别尊崇的地方,由此,不能不说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有其现实意义。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道家道教“形神德世天”五位一体的健康模式,对促进现当代四位一体的医学模式“躯体—心理—社会—道德”的反思与发展,有推动作用。现当代医学模式对道家道教所极为看重的“自然”在健康中的作用重视的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构建以崇尚“自然”为特色的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有益于强化人与自然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理念,修复现当代医学模式中割裂的人和自然。这是道家道教对人类健康的又一贡献和建树。

  第二,在重视人与自然对健康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对中国“医学气象学”、“地理流行病学”等医学边缘学科的研究。“医学气象学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科学,是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也称医学生物气象学。国际生物气象学会提出统一命名为‘人类生物气象学'”。医学气象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根据气象条件,避害趋利,防病治病,养生保健。”[15]“狭义的地理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健康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地理流行病学还包括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健康现象在内,都是它的研究内容。”[16]在我国,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医学气象学、地理流行病学的丰富思想。在国外,医学气象学研究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德路特(De Rudder)教授首先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彼得逊(Peter Sen)教授也进行了天气与健康关系的观察。八十年代这一学科在国外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地理流行病学在19世纪末叶叫地理病理学(Geographical pathology)或医学地理学(Medical geography),前者偏重于病理,是病理学的分支,后者偏重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两者都以研究地理环境对疾病病理影响为主要内容。由于这两个学科都没有形成系统的流行病学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地理流行病学。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理学学会起用了一个新名词:健康地理学(Geography of health),这个名词的内涵基本上与地理流行病学一致了,这一名词的应用标志着地理流行病学已经建立。从医学气象学、地理流行病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医学气象学、地理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与道家道教研究的健康与“天时”、健康与“地理”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可见,道家道教倡导的健康“法自然”思想,是多么的智慧和宝贵!

  第三,构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以“道”以道融摄中西医健康理论,是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途径之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表明,中西医结合研究,还需要再想办法,另辟蹊径。既往“西化”倾向的研究取向是需要反思的,如此,能否以“道”来融摄中西?以道家道教的健康医学来融会贯通中西医,可能是个值得深入的方向。因为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是中医被“异化”,“异化”的原因是西医冲击,如果以“道”学来融摄中西,即无此弊。

  第四,推动道家道教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及发展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一门新兴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学科。”健康管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使个体或群体健康素质、能力得以提高和保持;②研究如何通过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评估来全面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当前健康状况、健康未来走向以及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生活负担及环境的适应情况,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健康解决方案提供依据;③研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健康的测量方法、评价标准、维护与管理原则、技能等;④研究健康体适能的分级测量与评价标准以及训练、锻炼实施方案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等;⑤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检测、监测、预测、预警与干预管理的模式、策略、方法及服务流程等;⑥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而随之带来的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及服务方面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⑦研究中医治未病与健康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创新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问题;⑧研究健康管理面临的教育培训问题(包括健康管理者的专业培训和公众健康自我管理培训);⑨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内的健康管理问题;⑩研究健康保险、健康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等。[17]上述健康管理学的十项研究内容,在道家道教医学、养生学里面,大多都有论述。由此可见,现当代医学发展趋势以及道家道教关于健康医学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使得道家道教健康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具备现实可能性,也有其必要性。

  第五,创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是中国“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定义较多,目前国际公认的有两个:其一是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的:“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为达到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的完美状态,每个人或人群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变或处理环境。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另一定义是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教授等提出的:“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其中所提的教育是指健康教育,生态学是指健康与环境的整合,其主要特征是人类物质社会环境和与其健康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18]道教追求长生久视、成仙证真的过程就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道家道教关于健康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对“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尤其在促进“生态学支持”方面,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道家道教关于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健康财产,它有很多现代健康医学所没有的特色与优势,如适合中国国情,易于普及,方法多,价格廉,简单有效,因人制宜、取材方便等等,因此它的意义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除上述外,其他如普及健康教育、降低医疗保健成本、丰富健康手段、促进社区健康水平、提高群体健康意识,乃至对落实有中国特色的新医改将有一定助益,等等。道家道教把健康置于“道”的极大背景中,对健康的理解从“生物人”扩大到“社会人”,更扩大到“自然人”,构成了“形神德世天”五位一体的健康模式,形成了对健康的较全面认识。构建道家道教健康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备现实实践意义。时代召唤健康理念向“道法自然”的回归。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